順天者昌,項羽身死國滅的兩個最重要的原因

項羽有天賦之才

項羽幼年,國破家亡,11歲與叔父一起流亡於會稽之地。當時,叔父讓他學書,他不好好學;讓他學劍,也不好好學。這位少年要學萬人敵。他心藏猛志:指始皇帝,大聲曰:“彼可取而代也!”於是,叔父教他兵法,這位調皮的少年大喜,雖未學徹底,但憑藉與生俱來的天賦,以有限之學打遍天下,難逢敵手!25歲隨叔父起事後,他常領別軍與部將一起,配合其他義軍,攻城略地,少有敗績。後來隨著叔父戰死,項羽在楚失去大權,在解救趙國的時候僅為次將。但,這個26歲的青年,以非常魄力,襲殺卿子冠軍宋義(駐軍不進),重新奪得大權,得眾將士擁護。

當時,預計楚國主力有五六萬人在項羽手上。作為上將軍,他謀劃有方,以英布為先鋒,斷敵糧道,自己領主力破釜沉舟。經過血戰,力破秦帝國王離精銳長城軍20萬。後來九戰九勝,以外交和軍事壓力迫章邯投降。至此,秦主力盡喪,亡國不遠。一戰而諸侯服,並跟從他一起破關入秦。劉邦雖先入秦,但迫於這位青年的戰功與大勝之威,表示服從。至此,這位27歲的青年,“霸天下,臣諸侯”,“政由羽出”,儼然天下的實際君王。28歲時候,實力強悍的田榮並三齊,項羽舉兵滅了田榮。最後,在攻滅齊殘餘力量時,劉邦已經偷襲攻破西楚都城彭城,至此,楚軍回戈,楚漢相爭,大戰不止。所謂“二強不併立”。在最後的角逐中,戰神項羽,身死國亡!令人感慨和惋惜。縱觀這位青年的一生,憑個人天賦和努力,抓住時機,迅速登頂權力巔峰,最終又失敗。其中,原因很多,也很複雜。下面簡要談談這個天才敗亡的原因。

順天者昌,項羽身死國滅的兩個最重要的原因


失去關中,這是致命的

項羽的敗亡,不是因為政治的失策,是因為軍事的失利。 當時,劉邦趁關中空虛,項羽陷於齊地平亂,主動快速出擊,迅速佔據三秦地,東向攻擊楚國,佔據主動,直至攻滅楚國,都一直是主動,能攻就攻,需守則守。首先,關中是四塞之地,內有平原,人口多且易守難攻。以此為根據地,相當於有了一個非常穩固的大後方,容錯率極高,也就是容許劉邦戰敗,只要前線主要頭腦人員不損失,兵和糧都可以源源不斷地供給。所以,當時劉邦前線多次吃了敗仗,但都多次“漢復大振”(也就是迅速恢復兵力)。西楚,不能全勝。其次,劉邦沒有後顧之憂,東向臨敵即可,一心一意,前期可以分兵壯大地盤,後期可以聚兵追殲項羽。

反觀項羽,腹背受敵,南面英布叛楚,所幸龍且破之,但乘勝入關的戰機失掉了。楚滯留於滎陽等地對陣劉邦,梁地腹部有彭越往來襲擾,糧草不繼,很多城池多次被攻陷。項羽雖然能擊敗劉邦,也能擊敗彭越,但是一次只能打一個人,分身乏術,無法將其徹底殲滅,著實可憐。當時,有謀士告知劉邦,“楚兵守備多,力分,破楚必矣。”就像世界大戰時期的德國敗於兩線作戰。這種不利的形勢,就是因為劉邦佔據了關中,最終將分兵各地的楚精兵,各個擊破!身為國王,項羽未曾享受多少清閒,整日忙於戰爭。雖然勤奮努力,最終還是敗亡。“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駒不逝,騅不逝兮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詩中,憤懣不服之氣,多麼濃郁啊。

順天者昌,項羽身死國滅的兩個最重要的原因

人心不和,難以聚力

在權力的遊戲中,經驗是十分重要的。和劉邦相比,項羽確實太年輕了,他對社會人心的把握,還不到火候。所以在用人的時候,經常顯得不自信。在滎陽對峙的時候,中了離間計,讓西楚棟樑之才范增,亡於君主的不信任。在自己領兵攻擊彭越的時候,將最危險、最激烈的前線交給了自己叔叔曾經的救命恩人曹咎。此人雖然人品很好,剛烈忠心,但用兵的才能一般。項羽一離開,劉邦就派兵誘戰,破其於半渡之際。最終,辛苦攻佔的最前線大城市成皋丟失、損兵折將,曹咎等人羞愧自殺。很明顯,那麼重要的地方,應該安排給一個久經沙場的宿將,比如鍾離眜、季布、周殷等。鍾離眜、季布實屬人才,在戰爭中,“數窘漢王”。為什麼最重要的地方沒用到他們,很讓人懷疑!此處的戰敗,加上其他地方的幾次戰敗,讓西楚元氣大傷。最終,勇猛無敵鮮有敗績的西楚霸王帶著殘兵,進退失據,被圍殲在垓下。

總之,二強不併立,楚亡則漢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