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同月同日生,憑啥你買保險更便宜?

上週末閒來無事翻知乎,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哪一瞬間讓你真的感覺到科技改變生活?

有人說,移動支付興起之後,我的錢包裡再也沒出現過多於50元的現金。

有人說,以前去外地旅遊、出差要買當地的地圖,現在用志玲姐姐的語音導航就行了。

還有人提到了VR、無人駕駛、智能家居等,看了一圈之後不得不感慨,科技的發展真的可以顛覆我們的生活,也讓我們對未來的世界充滿想象。

2016年,馬雲在一次演講中提到過:“能夠最快適應技術革命的行業之一是保險行業”,提到保險,你可能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穿著正裝的業務員、條目繁多的保險條款、投籃的姚明,無論如何,保險和科技好像都不怎麼搭邊~

真的是這樣嗎?

有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全球保險科技融資額達30.77億美元,十分受資本追捧。

大佬們投資不是沒有道理的,那讓他們如此看好的保險科技到底包含哪些內容呢?它的發展又會給我們消費者帶來哪些影響呢?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保險和科技的碰撞會產生哪些火花——

物聯網×保險:手環和保險有什麼關係?

物聯網:在互聯網基礎上延伸出的物品間信息交換網絡,可以實現對物品的智能化識別、監控管理等。

2015年,我買了人生中第一個手環,它可以監測我的睡眠質量,還能通過手機應用實時查看運動量,監測走路和跑步的效果,但在當時,我完全沒有想過它和保險會有什麼關聯。

一個小小的手環,和保險能有什麼關係呢?

事實上,依靠手環等可穿戴設備提供的數據,保險公司有機會實現動態核保,實時定價

常規的保費計算,依靠的是用戶提供的年齡、性別、既往病史等信息,所以,一般來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兩個人去買一樣的保險產品,價格也應該一樣(假設性別相同)。

但實際上,這兩個人當中,A幾乎每天都運動,早睡早起,飲食健康;而B幾乎不怎麼運動,經常熬夜,常常暴飲暴食。

那麼對保險公司來說,A這類群體其實是更健康、潛在風險較小的,所以保險公司可以考慮為這類人群降低一點價格。

那麼保險公司怎麼知道誰的生活習慣更健康呢?

答案就是可穿戴設備啦,通過這些智能設備,保險公司可以獲取用戶投保前N天的血壓、心跳、作息、BMI等信息,判斷這位用戶是不是同齡、同性人群中的更優群體,進而為用戶提供更精準、更合理的保費價格

這段時間,小幫正計劃聯合法國再保險集團推出“小幫健康減齡”活動,通過大家的運動步數、BMI值等數據評估大家的實際生理年齡,如果你經常運動、身體健康,在購買特定保險產品時是有機會獲得保險公司獎勵的喲(具體情況以上線後的活動規則為準)~

同年同月同日生,憑啥你買保險更便宜?

隨著物聯網×保險的進一步發展,在未來,不太愛運動、生活習慣不夠健康的消費者很可能會發現:同齡人買保險竟然比自己更便宜!

沒辦法,為了省錢,戴上手環,運動起來~

大數據×保險:啥也沒幹,怎麼被風控了?

大數據:基於海量數據分析,提供下一步行動規劃建議。

在“大數據時代”,也許你還沒搞清楚啥是「大數據」,但你本身已經是組成大數據的一分子了。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舉動,可能都已經被記錄並變成數據存儲起來了,這些數據可以理解成屬於我們個人的信息庫。

而通過分析這個信息庫,“大數據”可能會比你更懂你自己

對於視頻APP來說,它可以有選擇地為你推送你更喜歡看的視頻;對於購物APP來說,它可以為你展示你更關注的產品……

那保險公司會利用“大數據”做什麼呢?

  • 創新營銷:通過分析你的各類信息,向你展示你更需要的產品,比如通過你的短期閱讀和消費行為判斷出你要出國旅遊,那就可以為你推薦合適的旅遊險。
  • 提升風控能力:保險公司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消費者的健康、職業、財務、徵信等方面的信息,綜合判斷消費者的風險係數,對於高風險用戶進行攔截。也就是說,今後我們投保時,很可能要經過兩道門檻,除了傳統的健康告知與投保規則的限制,還要被大數據風控系統審核一遍。根據保哥的瞭解,目前有不少保險公司已經上線了大數據風控系統,但對我們普通消費者來說,這並不一定是一件壞事。因為大數據風控對於正常投保的用戶來說,影響其實不是很大,它更多地是針對投機取巧,甚至是惡意騙保的投保行為。不過,現有的風控系統在技術上可能還不太成熟,所以難免會出現“誤傷”現象,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換一家保險公司投保。

“大數據時代”裡,每個人都被分析的明明白白,但這並不一定是件壞事,保險公司可以利用這項技術瞭解我們真正需要哪些保障,按需配置,而不是無差別推薦產品,這樣我們的消費體驗應該也會更好吧~

AI×保險:小…小愛同學?

人工智能(AI):計算系統通過模擬人類的意識、思維和行為,能夠替代人類執行視覺感知、語音識別等任務。

“人工智能”這個概念大家應該並不陌生,現在很多手機裡都有人工智能語音助手,比如“小愛同學”、“Siri”等。

那你有沒有想過,當你給保險公司打電話的時候,電話那頭的聲音也來自AI?

別不信,其實現在已經有很多保險公司在應用“智能客服”了,通過人工智能技術代替人工完成部分信息整理和諮詢工作。

除了諮詢環節的“智能客服”,在核保、理賠等環節,人工智能也是大有作為的。

比如,保險公司推出的智能核保系統,就是讓AI來問詢和了解我們的健康情況,評估風險係數,出具核保結論

在以前,如果我們投保時過不了健康告知,就要嘗試人工核保,整理資料、郵寄或上傳、等結果,整個週期很長。

而現在有了智能核保,大家在線上就能完成全部流程了,並且立刻就能得到核保結論,效率非常高。

當然,智能核保也是有缺點的,它的核保標準往往比較固化,在靈活度上遠不如人工核保。

但隨著AI技術的發展和數據樣本的積累,智能核保系統也會越來越成熟,可能今後智能核保就會代替人工核保完成大多數核保工作了。

曾經我也不相信AI會有多厲害,直到“阿爾法狗”打敗了柯潔……所以,讓我們期待一下AI×保險的未來吧,也許今後保險公司的諮詢、核保、理賠等環節都要被AI包圓了~

寫在最後

雨果曾說過:“沒有什麼比得上一個創造未來的夢”,我想,科技肯定是驅動我們走向更美好未來的力量之一。

隨著科技的發展,保險行業會迎來哪些改變呢?

AI、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基因診療、雲計算、人臉識別×保險=?

讓我們拭目以待。

中國保險科技發展白皮書(20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