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經典可謂汗牛充棟,總結來說,當代人閱讀經典的意義是什麼?

聿劍培訓師


現代社會物質豐富,精神物質匱乏,導致現在人幸福指數低,離婚率高,年輕人缺少孝道,傳統文化可以育人品德,只有好的人品才能構成和諧社會。

那為什麼現代人要學傳統文化?這幾個理由說服你!

學傳統文化,不疑不悟

妙華法師:講到“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講到“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和勇者不懼”的時候,孔子的教育思想裡頭包含著人格教育。但是有一個大前提,我們大家不把它想清楚的話,會從心裡逆反。

現在距孔子時代已經有兩千多年,我們現在學“三綱五常”,這是不是麻醉人、束縛人的一種工具?我們心裡都會有這樣的疑惑。那麼這個問題如何解決?

除了剛才朱教授做的詳盡對“仁”和“禮”的闡釋之外,有一個大前提大家要知道。在孔子之前,周王室內亂,官學失守了,下移民間。像《道德經》、《陰符經》、《黃帝內經》,當時這些在國家圖書館的文本,流落到民間了,才有了孔子的民間教育辦學思想。

為什麼要跟大家講這一段?是要讓大家知道,那時候的教育是以“道”為核心的。道德的“道”是中華文化的大本大源,或者可以解釋為儒和道當時在那個地方是一個根。因為失道以後,在民間辦教育的時候,就把它不斷地分化成為“仁、義、禮、智、信”。“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字,它內涵的核心含義就是“道”。

比如說今天講的“孝道”,如果我們認真地去研究孔夫子的“孝道”,到孟子的“孝順”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文意發生了一些變化。孔子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對自己的父母孝敬是“道”的一種表現,是道在人身上的呈現。既然有人道,有天道,如何表現天道?作為人的子女,你對父母就要孝敬。剛才你也談到了一個微言大義的地方,我光給父母買房子,光給你酒肉,但是我從心裡不敬愛你,我好像就盡孝了。孔子說“非也”,那是不對的。首先要從心裡頭對你的父母要敬愛,然後輔助於物質和照料,這才是真正的孝敬,這是孝道。

到了“孝順”以後,大家就開始迷亂了。你這個皇上,你是個昏君,我還要對你忠孝嗎?如果我的父母是個賭徒,我如何對你孝順?現在有很多老百姓經常會問我,“我的父母不咋的,我上學他也不管,我結婚他也不管,五馬六道很痴迷,那我怎麼來孝敬他”?

實際上這個前面又有一個前提,這就是:君臣、父子、夫婦,在沒有講這個仁之前,先要盡到人的本位。先要把人的本位定好了,君像君,父像父,夫像夫,每個位置定好以後,再來講彼此之間的關係。如果位置都沒有定準,然後去講關係,那不是越講越亂嗎?所以說大家在學儒學的時候,心裡充滿了疑惑。疑惑就在這個地方,一定要把這個位置定準才可以。

鄭佳明:剛才兩位都講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彼此的關係,是有義務的,有責任的。君要仁,臣要忠,父要慈,子要孝,夫要愛,妻要順。這套東西靠什麼維繫?靠“禮”。剛才漢民教授反覆講到“禮”,它是一個外在的規範。

為什麼人需要規範,需要整齊劃一?而且人的成長都有一個規律,好的人格要從小養成。有了“禮”以後,他從小按照這些“禮”去做。開始的時候他並不懂,為什麼到別人家拜訪要敲門,見到大人要喊尊稱,吃飯的時候要大人先動筷子,這些東西他都不懂。這個時候,從小把這個“禮”教給他,他長大了,慢慢地就理解了。

這套禮儀實際上也是我們國家的禮治,有幾千年的傳承。我們湖南大學有一位陳戍國老師,專門寫了一套書,很厚,有六本,叫《中國禮治史》。所以說,“禮”是一種外在行為對內在修養的養成和約束。

“禮” 的第二個含義是人際關係。人和人怎麼樣能夠相處得好?要有“禮”。“禮”的內在的修養是敬,人要尊敬別人,要敬天為民。“禮”實際上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必要的品德。

“溫良恭儉讓”,就是禮。我們現在見到一些臺灣地區的、新加坡的年輕人,彬彬有禮,而我們現在大陸的年輕人不太懂禮,很粗魯,沒有禮貌。有的人給我發短信,不留名字,也沒有抬頭,我說你是誰?他說我沒必要告訴你。我也這麼大歲數了,還是個老師,你跟我說話,你總得說,鄭老師你好,我有個什麼事麻煩你一下。不懂禮,這就是人際關係處不好,長大要吃虧的。

從有禮到法治

鄭佳明:“禮”和“法”到底有什麼不同?剛才妙華法師提到了這個話題,我們也有人提出禮治和法治的關係。

禮治和法治有些層面是通的,它都是從行為上來規範人和約束人,這個比光從心裡頭要求人規範人好一些,它有一個抓手,而且易於操作。心裡頭的東西,你是吃不準的,他心裡在想別人的媳婦,你怎麼知道呢?就是他不做就算了。

所以禮和法律都是從外界來規範人,但是從外界來規範人的話,有三點不同。

第一點,法講的是平等,禮講的是等級;

第二點,法律在社會層面研究的方面很寬泛,包括經濟法、刑法、民法、婚姻法等。“禮”的落腳點,著重是道德,禮不講經濟,不講土地糾紛,其它各種各樣社會形態都不講;

再一點,法律是強制性的,是暴力的。你不守法的話,法院法警可以把你捉到牢裡關起來。禮一般是通過社會的道德輿論來進行批評。但是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有的家族裡實行封建禮教,可以把一些人沉塘,可以把一些人吊起來打,那些都是不規範的,是違法的。所以禮治最終要走向法治,禮和法律的共同點是對人的約束,但是都是對治心、治德的補充。

妙華法師:通過剛才對“仁”和“禮”的闡述,我想“仁和禮”這樣一個核心,它所暗含的人格教育已經非常清楚了。

剛才我們還有一個話題沒有談透,就是孔子教育思想當中的“仁、智、勇”,我們把“仁”已經談得很透了,那麼兩位教授,如果把儒家教育當中的“智”能夠跟大家闡述一下,我想對於我們認識自己、認識社會和認識天地,會有很大的幫助。儒家講的“智”,它的內涵和外延都有哪些內容,請給大家再做一下闡釋。

朱漢民:作為君子之德,在儒家的人格教育裡面,“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其實智慧的“智”在古希臘哲學中間,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品德教育。就是在不同的文明中間,既然是文明,都要包含著智,智慧、知識和自慧。

孔子講的“智”,智者不惑,就是說作為一個君子,作為一個有著良好人格的人,必須有德性。

講人格通常從德性方面講得多。但是這種德性不是麻木的,一定是建立在知識、理性的基礎上,不像過去有一個所謂民粹主義。民粹主義認為讀書讀得越多,想法越多,越不可靠,品德可能會越出問題。但是,在孔子看來,作為一個君子,必須是一個智者。

這個“智”要通過什麼獲得?是要通過學習。大家注意這個“學”,“學”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就是“教”,“學和教”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是不分的。現在的教育管理部門叫教育部,在古代就叫學部,比如在清朝時就叫學部。因為“學”在《學記》裡面,“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也叫做“學學半”,就是一個人的學的過程,同時是老師教的過程,教的過程同時是學的過程,這是中國一個非常高的智慧,關於人格培養的智慧。就是你做老師,不能老是抱怨這個學生太笨了,總是學不會。可能你教的方法或者某個方面有一些問題。當然學生可能有時抱怨老師,這個老師不行,那個老師不行,他可能不一定能掌握每個老師的教學的特點。所以教和學,是密切相關聯的。

在“智德”裡面,中國傳統文化從來就是把學習看得非常重要。大家知道剛才講的“三綱八目”出自《大學》。《大學》不是我們今天說的你考上的那個大學,實際上是大人之學。

清朝孫希旦解釋說:“八歲入小學,十五歲入大學,時之謂也。”你要成為一個真正的社會的精英,成為一個重要人物的話,一定要學習,一定要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等這樣一些步驟,要通過“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孔子非常強調開始要博學。

後來王陽明心學的發展,就特別強調體悟,特別強調良知,對自身的良知體悟,認為只要用自己的良知來主宰我的日用常行,我就可以成為君子,就可以成為聖賢。換句話說,讀書不太重要。

其實在陽明心學之前,從孔子以來早期的教育中,一直把智德培養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品德,而且這種智德是建立在知識積累的基礎上,所以叫“博學之”。

古希臘有一個傳統文化叫“博雅教育”。“博雅教育”現在翻譯成“素質教育”。其實“博雅”的“博”就是知識的全面性,強調知識的全面性。

我們現在的大學教育或者中學教育,分科非常早,然後不太注重人格的教育。太注重知識教育的話,現在的狀況,大家都知道,我們的學生非常忙碌,但是他的學問並不是“博”,他是圍繞著老師出的題目,圍繞著那個專業。

當然圍繞專業也沒有錯,但是作為一個真正的文化人,作為一個現代的文明人,現代的文化人,必須要具有一些通識,大家共同的知識的標準,應該學習一些基本的重要的傳統文化經典。必須要學,所以叫“博雅教育”。

當然這個“雅”就是人格。博和雅有相關性。我們經常批評現代教育有一些問題,就是中學太注重分數教育,到大學注重專業教育,就完全偏離了“學以成人”的初心,所以就容易出現問題。

現在在國際教育界,特別大學教育界,都非常重視博雅教育,重視通識教育。在世界教育學大會上,還把“學會關心”列入未來教育的主題。就是人和人相處要學會關心你身邊的人,關心公共事務,關心大自然。其實“學會關心”就是一種博雅教育的基本態度。

回到我們講的傳統文化的教育,這種智德實質上包括博和雅。換句話說,作為一個仁者,有仁愛之心的人,一定是有非常廣泛的社會知識的人。所以一定要把“智德”作為一個君子、一個人必備的品德。




演叔論道


謝謝題主!您提的這個問題我特別喜歡!

英國培根曾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他非常全面地概括了讀經典的意義!

傳統經典可謂汗牛充棟,那麼閱讀重視經典,對於我們當代人來說又有哪些意義呢?

一是增慧啟智。

讀經典可以使人增長見識,啟迪智慧。

如《資治通鑑》這部歷史著作,歷來被人們所重視和閱讀學習,閱讀《資治通鑑》不僅可以瞭解歷史,還可以歷練思想,增長智慧。

元末明初胡三省曾評價:“為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鑑》,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鑑》,則謀身必至於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後。

清代學者王鳴盛評價:“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

所以在我家的書櫃裡收藏的經典書籍裡就有胡注《資治通鑑》。

二是明德立身。

閱讀經典還可以使人明德勵志,修心立身。

《大學》裡記載“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學習和應用於生活,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論語》中孔子也曾談道“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不學《詩經》,在社會交往中就不會說話;不學禮,在社會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可見讀書的重要性。

坎耶裡曾經說“書籍是人類的編年史,它將整個人類積累的無數豐碩的經驗,世世代代傳下去”,所以我們當代人不僅要讀經典,還要傳承經典!

謝謝分享與支持!


讓語文學習更有趣


博爾赫斯說,“經典是一個民族或幾個民族長期以來決定閱讀的書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出於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熱情和神秘的忠誠閱讀的書。”

簡單來說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從古至今所流傳的精神文化著作,具有很高的閱讀價值和影響。那麼當代人閱讀經典的意義是什麼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瞭解歷史,獲取新知。

如果你是一個萌新小白,閱讀經典書,你可以與作家們深入對話,知人論世,體會書中主人公的人生軌跡,清晰的瞭解更多時代歷史。很多文學作品的呈現都跟歷史有關,如眾所周知的四大名著,讀完每一部作品都能或多或少了解當時某個朝代的歷史。閱讀《三國演義》,可以瞭解東漢末年至三國鼎立到三國滅亡前前後後的歷史風雲。

閱讀文化經典可獲取新知,增長見識。朱熹曰:“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逐步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個番,疑逐步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可見,想要從書中學到知識,從發現疑到質疑最後到解疑方能悟其道。

二、塑造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每一部經典文學作品都蘊含著一種或多種人生智慧,閱讀經典,可以帶來許多人生智慧。這些智慧可能會影響一個人一生,從而塑造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在閱讀傳統文化經典時,可以通過經典書籍裡面的人物,和內心那個自我進行對照。這樣你可以更加清晰的認識自己。我們不敢面對的,我們情感缺失的,也許從文學經典中能夠找回。讓自己更好的明事理,更好的為人、處事,以及提升自身的修為,從思想素養提高自己的靈魂。

三、傳承與發揚文化經典

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文明,是一代一代相傳而來。當我們在傳統文化經典中暢遊,我們不能忘記自己的使命,要將傳統文化經典發揚、傳承下去。不讓下一代在前進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小木各


當代人閱讀經典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




何謂“傳統文化”?

我以為:文化不外乎就是用文字記錄歷史上曾經發生的思想與事物之變化,通過某種媒介傳承下來的統稱。

而能稱之為“經典的傳統文化”,就是明確清晰的表述記錄了歷史某一時期發生的事與物。它在人類思想活動及行為活動中具有代表性與客觀性。

老子曰:“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當今社會,閱讀經典也具有同樣的現實意義。我們只有掌握自古以來的規律,以史為鑑,去理解處理自己身邊發生的所有事,防微杜漸。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





優秀的傳統經典文化同樣是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丟掉了,就割斷了民族精神命脈。

但是,當今的我們,也同樣需要用歷史的眼光,用現實的眼光,更需要用發展的眼光區別看待經典的傳統文化!“經典”是相對於時間、地點、人物、政治形態、社會文明的不同狀態而促成的!所以我們在閱讀經典時一定要認識到:“世間萬物,從來沒有絕對的經典,有的只是相對的文化記載與傳承”。




行走到何方啊lll


這有很多方面的答案。

一、傳承。經典著作是需要傳承的,從幾千前到現在,文化經典可能不止流傳到現在的這些,還有很多因為各方面的原因都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沒能流傳,當代人就少了不少知曉那些古籍文化的機會,也少了瞭解當時歷史背景的機會,這不是好事。

二、繼承。經典從小就會學、閱讀,這是作為當代人成長的一部分。如果不讀不學這些歷史文化典籍,那就無法瞭解整個中國的文化歷史,不瞭解這些,那很有可能與當代社會脫節。

三、發揚。發揚有很多種,比如,電視臺裡的詩詞節目,文化欄目,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各種社會活動,如祭祀。

四、名利。這是最基本的現實意義。比如,有人解讀了《西遊記》,出了一本書;有人解讀了《山海經》,出了一本書;有人解讀《論語》,出了名;有人品《三國》,同樣可以名利雙收。

前邊的三項,可能是順帶的,第四個則是很多人的目的。

當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閱讀經典還是為了看,瞭解,空閒的時候的消遣。

傳統文化有很多方面,不止上邊的意義。


媯中夢


1.孩子讀可以幫助他們迅速有效的識字,比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60d9e11415cf4a4ca28d7e4df0489b28\

人生規劃種大樹


經典之所以能夠稱之為經典是在於它有特殊的意義,它向讀者們展示的是一種情懷,能夠讓人感同身受。

經典歷是經了歷史的檢驗,人民的考察仍然流傳於現世,經典永遠不會被時代拋棄,它有一個特點就是:大多數經典是不會被超越的。

經典是人類靈魂達到最高處的一個文字載體,閱讀經典你能夠與作者靈魂相互碰撞,形成火花,能夠學習其中的優秀文化,它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是照亮人心靈的火炬,指引人們前進的旗幟,有許許多多因為讀懂了經典而煥然一新或大徹大悟之人。

要學會研讀經典,既然被奉為經典,那就一定有它的價值所在,品味經典,誦讀人生!




狼堡裡的大灰狼


當代人閱讀傳統文化經典具有重大的意義!具體說來,如下!

第一,端正人生方向!

社會的發展很快,在當今互聯網時代,全球化當中,各種觀念、文化、意識,交錯縱橫!尤其是年輕人,涉世未深、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中,怎樣才能思想健康的快樂成長呢?這真是一個重大的問題!

人是要活到老學到老的!在快速發展的社會中,慎終如始地保證好自己的人生髮展方向,需要傳統文化經典的指引和教育!

第二,提高個人修養!

中華文化強調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仁者愛人、孝悌忠信!恰恰這是我們做人的根本的基礎!

經常閱讀傳統經典,不斷的充電,即可以清理自己思想的塵垢,又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水平!讓我們在實踐中不斷修正自己的思想認識、言行和選擇,即不斷的提高自己的修養!

第三,和諧生活、和諧發展的根本!

進入新時代,綠色發展、道德理念、和諧共生,已經成為時代的呼喚和主流!

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核,即是要求我們過和諧的生活、教育我們過和諧的生活、幫助和指引我們過和諧的生活!

自我嚴格要求,不斷求取進步,需要傳統文化的幫助和指引,擁有過和諧生活、和諧的發展環境和事業,也需要傳統文化的幫助和指引!

總之,時代的發展滾滾向前,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也越來越豐富多彩,我們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豐富自己的思想認識、提高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真誠和勞動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我們的傳統文化經典是我們的根本和指引!


聿劍培訓師


一、經典作品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書。

在青少年時代,每一次閱讀就像每一次經驗,都會增添獨特的滋味和意義;而在成熟的年齡,一個人會欣賞(或者說應該欣賞)更多的細節、層次和含義。因此,我們不妨嘗試以其他方式:

二、經典作品是這樣一些書,它們對讀過並喜愛它們的人構成一種寶貴的經驗;但是對那些保留這個機會,等到享受它們的最佳狀態來臨時才閱讀它們的人,也仍然是一種豐富的經驗。

三、經典作品是產生某種特殊影響的書,它們要麼自己以遺忘的方式給我們的想像力打下印記,要麼喬裝成個人或集體的無意識隱藏在深層記憶中。

基於這個理由,一個人的成年生活應有一段時間用於重新發現我們青少年時代讀過的最重要作品。即使這些書依然如故(其實它們也隨著歷史角度的轉換而改變),我們肯定已經改變了,因此後來這次接觸也就是全新的。

四、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

五、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們初讀也好像是在重溫我們以前讀過的東西的書。

六、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從不會耗盡它要向讀者說的一切東西的書。

七、經典作品是這樣一些書,它們帶著以前的解釋的特殊氣氛走向我們,背後拖著它們經過文化或多種文化(或多種語言和風俗習慣)時留下的足跡。

讀一部經典作品還一定會令我們感到意外,當我們拿它與我們以前所想像的它比較。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要一再推薦讀第一手文本,儘量避免二手書目、評論和其他解釋。這裡存在一種流行很廣的價值的逆轉,即是說,導言、批評機器和書目被用得像煙幕,遮蔽了文本在沒有中間人的情況下必須說和只能說的東西--而中間人總是宣稱他們所知比文本自身還多。

八、一部經典作品是這樣一部作品,它不斷讓周圍製造一團批評話語的塵雲,卻總是把那些微粒抖掉。

九、經典作品是這樣一些書,我們越是道聽途說,以為我們懂了,當我們實際讀它們,我們就越是覺得它們獨特、意想不到和新穎。

十、一部經典作品是這樣一個名稱,它用於形容任何一本表現整個宇宙的書,一本與古代護身符不相上下的書。

但是一部經典作品也同樣可以建立一種不是認同而是反對或對立的強有力關係。

十一、“你的”經典作品是這樣一本書,它使你不能對它保持不聞不問,它幫助你在與它的關係中甚至在反對它的過程中確立你自己。

十二、一部經典作品是一部早於其他經典作品的作品;但是那些先讀過其他經典作品的人,一下子就認出它在眾多經典作品的系譜圖中的位置。

至此,我再也不能擱置一個關鍵問題,也即如何協調閱讀經典與閱讀其他一切不是經典的文本之間的關係。這個問題與其他問題有關,例如:“為什麼要讀經典作品,而不是讀那些使我們對自己的時代有更深瞭解的作品?”和“我們哪裡有時間和閒情去讀經典作品?我們已被有關現在的各類印刷品的洪水淹沒了。”

十三、一部經典作品是這樣一部作品,它把現在的噪音調校成一種背景輕音,而這種背景輕音是經典作品的存在不可或缺的。

十四、一部經典作品是這樣一部作品,哪怕與之格格不入的現在佔統治地位,它也堅持成為一種背景噪音。

現在可以做的,就是讓我們每個人都發明我們理想的經典藏書室;而我想說,其中一半應該包括我們讀過並對我們有所裨益的書,另一些應該是我們打算讀並假設對我們有所裨益的書。我們還應該把一部分空間讓給意外之書和偶然發現之書。

經典作品幫助我們理解我們是誰和我們所到達的位置,進而明白意大利經典作品對我們意大利人是不可或缺的,否則我們就無法比較外國的經典作品;同樣地,外國經典作品也是不可或缺的,否則我們就無法比較意大利的經典作品。

卡爾維諾的《為什麼讀經典》能夠幫你解答這個問題。


三鬼


當代人閱讀經典的意義有三個:

一、學習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經典,是每個中華兒女的責任和義務。五千年中華文明綿延不絕,薪火相傳,是人類的寶貴財富,現代中國人必須繼承和發揚。

二、傳統文化經典中蘊含著中國人民的無窮智慧,是中華各族人民在一代代的實踐中總結出的寶貴經驗,是經得住歷史長河激盪洗滌的真理,學習經典可以指導現代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命脈,文化興則國興。現在中國正在奔向全面小康的廣闊大路上,經濟和文化、物質和精神,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傳統文化經典是中國文化的載體,只有學習經典才能弘揚好中國文化。

(這裡是無兩書房,一個學習傳統文化的80後小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