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支持性惡論,還是性善論?

門前流水幾前燈


性善與性惡論,源出儒家兩位聖賢孟子與旬子,是同一門派的兩個學派,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在古代中國沒有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前提下,兩位聖賢辨證地揭示了人性,對中國人認識自身具有積極的意義與貢獻。

孟子言,人性本善,不施教化而使之向惡。即"人之初初,性本善,子不教,性乃遷。"

旬子言,人性本惡,施以教化,使之改惡從善。理論依據當然與孟子相對。

不論性善與性惡,兩位大儒卻能殊途同歸,都突出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為中華文明的發展與傳承奠定了理論基礎,因此,性善與性惡,符合辨證法,不可偏廢,我都支持。



響沙


人性應該是惡的!

本人現在60歲了,每當同齡人相聚,聊的最多的,就是人性的醜陋,講的最多的就是人不懂得感恩!

我自己這大半輩子,感到人不善良邪惡大概是七八歲的時候,當時文化大革命,父母都非常忙,就把我送到了郊區一戶農民的家裡,城市的孩子到了農村,最感興趣的是捉魚摸蝦,當時渴望有一個漁網,那戶人家的兒子比我大三歲,他說可以幫我織一個魚網,但要我給他錢買織網用的線,我就把母親給我買早餐的錢不斷給他,起碼有半年的時間,一個學期沒有吃早餐,看到他在織網,看到漁網不斷成型,真不知做了多少撈大魚的美夢,漁網織好了,也一起去撈魚了,收穫真是大不同!可人家就是不提把漁網給我這回事,一天實在忍不住,我就問這漁網什麼時候給我?人家拿出一個大概好像茶杯墊子大小的東西給我,說我的漁網只織到這麼大就沒線了,織好的那個是他自己的!如果要繼續織,還要給他錢買線!我流著淚說不用了,這個小茶杯墊子我保管了差不多10年,中學畢業後搬家才不知道丟哪了!

一個十一二歲的人,這套路,這謀略,每當想起,還會打冷顫,對不起,我又要上洗手間!

一談人性,就有人拿宋朝的《三字經》裡的“人之初性本善”說事,好像《三字經》是衡量人性的標準,極其不嚴謹!沒有科學依據!人之初性本善誤導了我們差不多上千年,也害了我們差不多上千年!

我們應該正視人性的邪惡,我們應該培養孩子早點懂得防範!我們應該制定各種法律法規制止人性的邪惡的膨脹!我們應該弘揚人性善良的一面!我們更加應該樹立無數大德聖賢做我們學習的榜樣!

我們不否認有善良的人!我們不否認人會變善良!

勸世人不要等人家把你賣了還在那幫人數錢!

人性,真邪惡!鼓吹人本善的人,如果不是瞎子缺心眼,就是心懷鬼胎!


南洋教父


自孟子和荀子系統提出闡述性善論和性惡論至今,一直各執一辭,爭論不斷;這種爭論的特徵是從性善性惡的理解和理論出發,以社會現實中對自己有利的現象和結果為依據,從根本對立、截然不同的意義上進行的;因此,任何一方都有理有據、言之鑿鑿,誰也說服了誰,所以才爭論鬥爭了兩千多年,其原因就是非此即彼、黑白分明,把本來就相互依存依賴並相互轉化的社會現實的善惡對立割裂開來,片面地以一方否定另一方,把本為社會現象中的善惡統一人為對立。

性善性惡本來是基於當時社會實際而形成的,由人的本性向善或向惡出發而提出治國理論主張的不同學術派別;在性善論基礎上形成了以仁為核心,以仁、義、禮、智、信為基本內容的社會道德倫理和治國理論,在主要以性惡論基礎上而形成的完整的以嚴苛著稱的秦律及法律制度體系,及至漢承秦制到以《唐律疏義》為核心的法律體系的沿革承繼。實際在封建統治者手裡,兩者從未分開過,都是其統治工具,區別只在於審時度勢交替使用而已,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以漢承秦製為基礎的。

高下、善惡本來就統一在社會生活及人們日常生活中,是行為的結果對他人對社會作用的評價,把二者對立起來非彼即彼、非黑即白即不不符合實際,也不會有正確結論,這是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了的,並將繼續證明著。


春江帆影491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善惡皆存自然,人性善,天地道自然;人性惡,亦天地道自然,性本善惡之間。


一生即佛


人之初性本善。一,性相近,習相遠,就大多數情況下,大多數人,他們心存善念,善的一面,應該是主流,至少他們不損人利己,這是應該肯定的。二,人性中有貪婪的一面,他們損人利己或者損人不利己,這也是人性使然。所以,你喜歡也好,與不喜歡也罷,它們都是克觀存在的。


亮劍3549


性惡論,性善論都有道理,不能片面,偏執地說支持那一方!

性善論是孟子提出來的😁,孟子主張對人和社會採取溫柔的敦厚的作風,曾被胡適稱為媽媽政策,孟子的思想都是以性善論為基礎的,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由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而發的仁,義,禮,智這四端是與生俱來的,人本心為善,這就是孟子“性善論“的基本內涵!是這樣的😁,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像一張白紙,個個都是可愛的,純潔的,都是很善良的。

性惡論是荀子的人性觀點,荀子否定了孟子的性善論,指出“凡人有所一同,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認為人的本性是唯利是圖的小人,成為君子者在於後天的修為,荀子以性惡為理論,更強調禮樂教化的重要性,在我看來,荀子的性惡論是政治的需要,是為了維護統治者的政權,是為了一些律法能順利實施而提出來的性惡論!

我覺得比較支持性善論!人的本性應該都是善良的,惡也是後天,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造成的,天有陰陽,人同樣也有善惡,善是陽,惡是陰,當善占上鋒時就能抑止惡念,當惡占上鋒時,就成了一個品行不端的壞人了,所以😊要多讀書,提高自己,才能做一個明理的人,高尚的人,善良正直的人……


初夏思夏愛華夏


人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很難說清,誰都無法記住自己一生下來的情景。我認為善惡品行還是在後天形成的,從小受家庭的薰陶和周圍人的影響,兒童開始接受教育的影響,成年後又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性格品質就慢慢的形成了。


草堂信步慢行靜思


這還用說,人性本惡,為啥從小就要接受教育,說白了就是改變人的劣性。不信,孩子出生後不教育他,每天供給一定的食物,等待成年後讓他接觸社會,會咋樣。


一蓑風雨任平生s


我兩種都支持,因為人是活在善惡兩者之間,這是盤古開天一律的問題,關健在於,做人該善良的時侯,必須得善良,該惡的時侯應惡。善是為人之善,惡是為人除惡。


平淡才精彩65


感覺綜史所說得:一性源本,善惡歸於道源,實無善惡;無為於德;有形於仁義禮智信。再多的文字語言表相表述皆呈現不出人之本性之源。此淺以道妄釋之

三世諸佛,以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賴多羅三藐三菩提。三世:深遠釋為過去世、今世、未來世,以今世釋為過去時、現在當下時,未來時。諸佛:所有不去不來如如不動當下覺醒狀態。以般若波羅蜜多故:依持智慧甚深到彼岸的所有緣起緣滅(本自具足即本自空性)。得阿賴多羅三藐三菩提:證得本自深遠意識無上(無有邊界)

正等(同時存在又同時無有)正覺(一切正反如善惡、美醜……幻化的無限空性覺知)。粗淺以佛《心經》摘句釋之

人之本性本同源於自然道德(道)、如來於當下(佛),善惡以道之失後、德之失後而仁(儒),無明於緣起(失佛),若以儒學表相文字淺識而來定論之,便得出結論化為善與惡,以仁開始來論斷、義禮智信則脫離不了善惡之別。

所以,要弄明瞭,覺正知,則必須從人性本源同極處去全息道釋儒經典文字背後的甚深宇宙終極答案,乃是解開人性之鎖本自何處的一把打開宇宙意識的鑰匙。

(阿彌陀佛!!!借妄言以假文學意識方便自己淺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