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佐談判最後一句太反轉,真沒啥可豪橫的,春秋五霸不是那五個


齊國佐談判最後一句太反轉,真沒啥可豪橫的,春秋五霸不是那五個


讀《齊國佐不辱命》


先來研究一下標題應該怎麼讀。


還不熟悉的時候,我讀成了“齊國/佐不辱命”,就像是把“鄭伯/克段/於鄢”讀成“鄭伯克/段於鄢”一樣。


其實“國佐”是一個人名,姓國,名佐,也叫做賓媚人,齊頃公的執政大臣,在本文中對陣晉景公的執政大臣郤克


雖然還有種說法,“國佐”是指官位,也同時指代他的名字。倒不是沒道理,畢竟很多姓氏都是從古代城市名、官名為源頭的,而賓媚人確實也是齊國輔佐重臣的身份。


可愚以為,如果是因為賓媚人做了國佐這個官,才有的“國佐”這個名字來代指自己,那麼他家族的國姓,應該是由他開始的。事實卻不是,他父親爺爺都已經是國姓了。所以,我想,“國佐”在這裡不應該是官名,而就是他個人的名字。


本文標題應該這樣讀“齊國佐/不辱命”。


在這次戰敗國戰勝國的外交之前,打的是什麼戰爭?為什麼開打?之後會單獨說。現在直接進入晉國戰勝以後的時間點。


(安)之戰後,晉國趁勝追擊,殺進齊國國境內的丘輿,繼而攻打馬陘(行)。


齊頃公派賓媚人,就是國佐,帶著手信紀甗(演音,紀國的炊器寶物)、玉磬(慶音,玉材製成的樂器)和城池土地去求和,還交待了這次齊國求和的態度:不成功便成仁。


不成功便成仁。這六個字經常見,可我是許久以後才明白,原來那個“仁”是捨生取義、殺生成仁的意思。


賓媚人送上禮物,當時晉國的執政大臣郤克不同意就這樣和解,他提出要求:

“第一,把你們齊頃公的母親蕭同叔子送到我們晉國做人質,

第二,你們國內的田地都要改成東西走向。”


對於第一個要求,可不是簡單的要個高層人物做人質而已,這個蕭同叔子的微微一笑很亡國啊,她的笑容可是鞌之戰的導火線,先按下不表。

第二個要求,則大大有利於晉國日後的行軍打仗。


賓媚人怎麼可能答應。他分五個部分來反駁郤克。


第一部分,不能給你我們的國母。


若以匹敵,則亦晉君之母也。

你要我們國母做人質,將心比心,你能交出晉國國母嗎?


吾子布大命於諸侯

這裡賓媚人雖然是齊國人,但是尊稱晉景公為“吾子”,好像在說“我們的主人”的感覺。布,頒佈傳播。大命,就是王命。

晉國,理當為天子“以孝治天下”的王命在一眾諸侯面前做表率,現在卻說要他國國母做人質來表示憑信才行,這是把王命當作什麼了?您是要用“不孝”來輔佐天子命令諸侯嗎?如果真的要以不孝令諸侯,這不就是缺德那一類了嗎?


《詩經》說得好,

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孝子的孝心不會枯竭,永遠會感化身邊的人/上天永遠會賜福給那些人。

你聽聽《詩經》的教誨吧~


第二部分,不能改變田地的走向。


想當年,先王分疆劃界治理天下,物色考量土地屬性,並按照田地和農物相適宜的好處來安排佈局。


現在晉國卻要求我們改變田地走向,您只考慮晉國自己的戎車行軍方便,而不顧土性所宜,這不就是違反了先王的王命嗎?反先王則不義,晉國還憑什麼做盟主呢?這樣的晉國實在是有過失啊。


《詩經》說得好,

我疆我理,南東其畝。

我的疆土我料理,向南向東闢田地。

你聽聽《詩經》的教誨吧~


第三部分,你晉國不夠寬仁就別想稱霸。


再想當年,

四王之王(旺)也,樹德而濟同欲焉。

五伯(霸)之霸也,勤而撫之,以役王命。


四王是指,夏朝的大禹,商朝的商湯,周朝的周文王、周武王。

至於這裡的“五伯”,尚有爭議,之後再講,暫且簡單當作五個大BOSS就行了。


這四王之所以能成就王業,是因為他們樹立道德榜樣而且賙濟滿足其他人的共同願望。

五霸之所以能成就霸業,是因為他們勤政常安撫各諸侯,以此來效力於王命。


現在晉國卻在謀求會和諸侯,以實現你們疆土沒有止境的貪慾。


《詩經》說得好,

敷政優優,百祿是遒(求)

優優,寬和的意思。遒,聚集的意思。

施政寬仁,百福就會聚集。你們實在不肯寬仁而拋棄百福的話,對於諸侯又有什麼壞處呢?

你聽聽《詩經》的教誨吧~


第四部分,實在不行我齊國就跟你拼命。


如果這樣您還是不答應和解,那我們齊君就有話在先了。


子以君師辱於蔽邑,

不腆(舔)蔽賦,

以犒從者,

畏君之震,

師徒橈(饒)敗。

這裡的辱,不是侮辱,而是屈尊,屈尊到我國來打仗。腆,多、豐厚的意思。賦,兵賦,軍力。這裡的“犒”,不是以食物禮品犒勞,而是指以武力犒勞,就是迎戰的意思。從者,郤克帶領著的晉軍。

整句意思是,您率領晉軍辱沒自己,屈尊來到我國開戰,而我們以不多的兵力來迎戰晉軍,由於敬畏晉君的威嚴,我齊師遭到了挫敗。


就說古人喜歡把壞話都說得好聽嘛。


吾子惠徼(邀)齊國之福,

不泯其社稷,

使繼舊好,

唯是先君之蔽器土地不敢愛。

愛,這裡是吝惜的意思。

如果晉君開恩為我齊國求取福佑,不泯滅齊國,使得齊國能夠和晉國繼續保持舊日友誼,那麼我們是不會吝惜先君留下來的寶物和城池的,送給您也沒有二話。


子又不許,請收合餘燼,背城借一。

您又不答應的話,那麼就請允許我們收拾殘餘兵力,出城決一死戰。

背城借一的成語,就是出自本文。


第五部分,豪橫一會兒就低頭認輸。


本來說到前面,還挺有氣勢的吧,誰知後面說的卻是:

蔽邑之幸,亦云從也;

況其不幸,敢不惟命是聽。

即使我齊國僥倖取勝,也還會服從您晉國;

更何況如果再敗,哪裡還敢不聽從您晉國的命令呢。


最後一句感覺挺奇怪的。無論你打不打我,我都是你的人。這算什麼威脅呢?真是最卑微沒有了。贏了輸了都決心要以他國為尊,這種程度算死忠粉了吧?這戰前宣言,雖然飽含真誠和忠心,卻可憐巴巴的,倒讓人憐惜。下一句感覺就要抱大腿說:主人,那您就不要打我了吧?弱國無外交啊。


都說《齊國佐不辱命》體現了齊國賓媚人同學有理有節、不屈不撓的正面形象,可是讀到最後一句時,感覺前面白說了,洩氣了。


國家兵力才是外交的墊腳石,再有道理,最後說到打仗,還得說:

“你輸了算你贏,我輸了還是你贏。”


呵呵。


*春秋五霸


前面提到的“五伯之霸”,所說的五霸,有兩種解釋,

可能是指三個朝代的五霸,

也可能是春秋時期的五霸。


前者,五霸為夏朝的昆吾、商朝的彭祖豕韋(使圍)、周朝的齊桓公晉文公


這些都是那時很有影響力的霸主,其實彭祖(前三個就這個耳熟)和豕韋,是夏朝的霸主,大概是他們的部落太強大,一直生存到了商朝成立後才被滅,所以就說是商朝的。


後者,五霸為我們所理解的春秋五霸。


問題來了,你能準確說出是哪五個霸主嗎?


史學家也說不準。吃驚地發現,我們可以理直氣壯的說“春秋有五霸”,卻根本沒有官方確定的五個人選。好疑惑,當初為什麼就那麼言之鑿鑿的呢?如果只是為了代表“多”的意思,那為什麼不是三?九?


之前我說過一種個人看法,被公認為霸主,要做過那麼幾個標誌性行動:

在戰爭中完虐競爭對手(軍事)、

為他國主持內政(人道主義)、

召集諸侯會盟(影響力)、

被周王賞賜嘉獎(官方認可)。


就算真的把這幾項當作標準,也不是五個霸主都能滿分。標準到底是什麼?沒人能確定。


看重道義的《史記》,推崇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


其實《史記》本身沒有它的名氣那麼靠譜,屢屢被指其對歷史的描述過於受作者個人感情影響。


比如宋襄公的入選就很有爭議。雖然也做過為他國平亂、召集開會這些事,在諸侯無首的空白時期,儼然以霸主自居。但比起其他四人,他的軍事實力差太多太多。他的軍事仁義,單獨來看,也許還能有些道理吧,但是一旦對比其他人,馬上渺小得上不了檯面了,人家都是真刀真槍搞策略的。莊家根本不帶他玩。


好吧,我比較腹黑,實在看不慣宋襄公那種不合時宜的所謂仁義,所以一直不能認同他。


個人比較認同的說法是以鄭莊公代替宋襄公入選,出自《辭通》。


鄭莊公被稱為“小霸”,是區域霸主,自然是因為他還沒能耍很開,局面不夠大。


但是怎麼說諸侯不把周天子放眼裡而自主爭霸都是從他開始的。霸主霸主,霸字裡,是用實力和氣度填充的,還有點嚇人的感覺。鄭莊公是有這種霸感的。


對於五霸,還有其他說法,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越王勾踐、吳王夫差,均有入選過。


但凡被提及的,自然都是有資格的,只是某方面條件沒有強大到被社會公認罷了。要怪就怪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把綜合霸權水準提得太高了,以至於其他人的成就很難與其持平。


如果有幸穿越春秋的話,我首選晉國和秦國。雖然國君都很短命,但晉國實在出太多明君了,很想親自一觀呢。不過我們都知道,笑到最後的是秦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