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華為、一加、OPPO接連入場,電視的魅力在哪裡?

小米、華為、一加、OPPO接連入場,電視的魅力在哪裡?

文 |佘凱文

來源|智能相對論(aixdlun)

日前,美國芯片巨頭博通把Netflix送上了被告席,博通公司狀告奈飛侵犯了八個和網絡視頻服務有關的技術專利。

博通表示,奈飛的侵權行為導致了“掐線族”的增加,這降低了對博通芯片的需求。所謂“掐線族”是指那些青睞網絡視頻服務,拋棄了傳統有線電視服務的人。

其實,不光是“掐線族”在增長,全球“無電視家庭”近幾年也在快速增長,現階段可以說整個電視產業鏈都處於“焦慮”狀態。

但與此同時,國內市場卻“熱鬧異常”,從2018年開始各大手機品牌紛紛入局電視市場,前不久OPPO又確認將進入智能電視行業,電視市場究竟有什麼魅力能讓手機品牌們趨之若鶩?

一、搶市場?秀實力?手機品牌圖什麼?

如果說智能手機市場是一片“紅海”,那麼電視市場其實也是一片“苦海”。從行業整體來看,電視市場早已觸達市場天花板,近兩年整體都處於微增或下跌的狀態。

據中國電子商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國內彩電消費約2200萬臺,同比下跌4.3%,全年消費情況預計最多與2018年持平。

小米、华为、一加、OPPO接连入场,电视的魅力在哪里?

2020年又遭遇“黑天鵝”開局,據AVC數據顯示,2020年第9周(前2個月)線下市場彩電零售同比下滑高達56.2%。

且AVC預測,2020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量規模將進一步收縮,全年零售量4613萬臺,同比下降3.3%;零售額1262億元,同比下降5.8%。

在市場競爭方面,彩電市場本就異常激烈,目前彩電市場競爭主要集中在兩個陣營,一邊是以三星、TCL為首的QLED陣營,另一邊則是由海信、LG、康佳、創維、長虹、索尼、飛利浦等諸多品牌擁簇的OLED陣營。

在“手機品牌”還未進場之前,他們就已經打得不可開交,特別是線上渠道,價格戰異常火熱在2019年達到“巔峰”,據AVC數據顯示, 彩電產品2019年零售額為1340億元,同比下降11.2%,行業均價為2809元,同比下降9.4%,創十年最低。

怎麼看彩電市場都是一個“坑”,卻依舊擋不住小米、redmi、華為、榮耀、realme、一加、OPPO們的前赴後繼,不禁想問他們究竟在圖什麼?

小米、华为、一加、OPPO接连入场,电视的魅力在哪里?

“智能相對論”初略來看,有幾個方面或是驅使他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關鍵。

首先,手機與電視的一個明顯共同點就是“帶屏”,且都是以內容做服務。這表示在製造方面它們有許多的共通之處,手機廠商在供應鏈方面的基礎可以很好的轉移到電視產品上。而電視的“大屏”體驗又是手機的“小屏”無法滿足的,入駐電視市場正好可以滿足手機廠商們的“大屏”缺陷。

其次,手機品牌“去手機化”是目前行業的一大趨勢。在華為、小米的帶動下,佈局全品類已經成為標準模式,這對於品牌而言既是主動變革,入局電視行業能夠為品牌帶來額外收益,且還能增加品牌影響力;又是算是被市場“綁架”,別人都做你做不做?試錯的成本很低,但錯過的成本任何一家品牌都承擔不起。

最後,則是最為關鍵的因素,在IoT家庭場景驅動下,電視產品作為智能家居時代的“樞紐”存在,其想象空間被無限放大。掌握了“小屏”主動權的手機品牌,再獲得“大屏”主導權後,將實現雙屏聯動互通,在IoT戰局上佔到先機。

基於以上原因,使得手機品牌“自願”也好,“被迫”也罷,總之是紛紛入場,不過問題又來了,電視好做嗎?

二、押注電視市場,手機品牌又憑什麼?

根據市場數據來看,至少現階段“電視”還真不好做。萎縮的市場,加上擁擠的環境,好在市場的大門也沒有完全封死,鑽一鑽也還是有空間。

1、市場雖密,卻無寡頭

在品牌佔比方面,彩電市場相比其他類別更加“平均”,國內市場為首的海信與小米的佔比都在20%左右,而創維與TCL份額相近在15%左右,剩下的30%由其他品牌瓜分。

小米、华为、一加、OPPO接连入场,电视的魅力在哪里?

對比海爾在冰箱和洗衣機市場分別佔比25%以上,格力在空調領域佔比超30%,彩電市場的“寡頭”還未顯現。

小米能夠成功“搶灘”第一梯隊,一方面確實是因為佈局早,2013年時小米就已經進入了電視市場,另一方面也說明市場對於非傳統電視品牌的接受度很高。

像華為、小米、OPPO等手機品牌在技術領域,已經收穫了市場認可,至少他們的相關電視產品並不會因“跨界”而出現質疑,打個比方創維老闆投資造車,市場可能會想靠不靠譜?但是手機品牌做電視則不會有這方面的顧慮。

2、新品類崛起,“OQ”又有新對手

在“忐忑”中的電視行業也不是全然沒有好消息,如疫情期間,線下銷量雖然大跌,但也因用戶大規模迴歸客廳,使得2020年第9周線上銷量零售同比增長了16.03%,彩電是這一時期所有品類家電中唯一不降反升的存在。

且有一個單獨品類突然火爆了起來,那就是“激光電視”,據中怡康2020年3月2-8日的數據顯示,激光電視在線上的零售量同比爆增高達2112.5%之多。

小米、华为、一加、OPPO接连入场,电视的魅力在哪里?

對比傳統led電視,激光電視有幾個特點:一是,led電視價格往往隨著屏幕大小成幾何倍數增長,而激光電視性價比更高;二是,激光電視採用的是漫反射成像,對於用戶眼鏡更加友好;三是,激光電視更加節能,同樣尺寸的產品同時間內激光電視的電量消耗僅1/3。並且激光電視與智能手機的操作方式相近,這對於手機品牌而言也是優勢所在。

有消息稱,部分手機品牌已經將目光放在了這一領域,畢竟與led電視相比,激光電視還剛起步,雖然像海信等品牌已經推出了相關產品但顯然在這一領域,留給手機品牌的空間更大。

3、用戶基數,能否帶入電視市場

手機品牌所具備的最大優勢在於其龐大的用戶基數,在“單屏”需求越來越無法滿足用戶時,“第二屏”的重要性凸顯。

這裡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即兩個屏之間能否良好的實現互動?且這已經成為用戶在購買智能產品時的一個重要考量。也是基於這一點,可以看見目前各大家電品牌在IoT賽道都是以“開放生態”做佈局,敞開大門歡迎各路人馬。特別是與手機品牌之間的聯動,各家都非常積極。

然而如手機品牌因為先天佔據了“手機”這一品類,可以“廣交朋友”,卻又沒有那麼必須,“全品類”一詞在手機品牌上更為恰當,他們要做的只是想辦法如何將手機用戶轉移到家電產品上,難度上要小很多。

整體而言,以小米、華為為代表,手機品牌已經逐漸在電視市場殺出了一條路,當然傳統電視品牌肯定也不會坐以待斃,可以預見接下來行業競爭還有得打。

三、同一條路,不同走法

雖然在“小屏”到“大屏”這條路上,手機品牌都是選擇了從電視開局,不過各品牌間在玩法也存在一些差異。

如最早進場的小米,他們走的路子與傳統電視品牌類似,在供應鏈方面也與傳統電視品牌差異不大,像面板小米分別由LG、三星、華星 光電供貨,芯片是由晶晨股份提供,而晶晨也是TCL與創維的供應商,而在銷售方面,小米電視產品也延續了“性價比”的一貫路線。

再到華為雖然生產電視,但華為的定位卻非“電視”,就像餘承東曾表示“華為不會做傳統的電視產品”。在稱謂上也“獨樹一幟”目前華為的“電視產品”被命名為“智慧屏”,但其實也就是智能電視,至少在功能和操作上與其他智能電視也沒有太多改變。

在供應鏈方面,最為不同的在於芯片,華為智慧屏產品是使用的三大自研芯片,分別是麒麟AI芯片、鴻鵠智慧顯示芯片和凌霄WiFi芯片,這也是華為的優勢所在,在經歷“美國政府事件”後,華為深刻體會到了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性,且自研能力讓華為具備了從終端到配件的垂直整合能力,這是其它手機品牌不具備的能力。

而一加在電商市場上的套路與手機一致,都是採用的“曲線救國”方式,即都是從海外市場出發。去年9月一加在印度推出了自己的電視產品OnePlus TV Q1和OnePlus TV Q1 Pro,卻遲遲一直未能在國內上市。

去年據一加創始人、CEO劉作虎透露,一加電視將爭取2020年在國內發佈,但也只是爭取,其他信息一概沒有。除去在硬件以及軟件上的一些問題,遲遲未能在國內上市,可能在於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市場環境,國內市場的競爭強度除去傳統家電品牌、跨界品牌外,還有來自海外品牌如三星、LG、索尼的競爭,而一加在營銷上並不“擅長”,如很長一段時間國人都不知道一加手機在海外市場有多“靚麗”,所以同樣是定位高端市場,一加電視在品牌方面卻沒有優勢,甚至處於劣勢。

小米、华为、一加、OPPO接连入场,电视的魅力在哪里?

二是價格,因為是定位高端市場,一加電視的價格並不親民,兩款55英寸的產品在印度市場的發售價分別為69900盧比和99900盧比,約合人民幣7000元及10000元,而這一價格區間在國內最高可以買到75英寸的產品。基於這兩點,讓一加電視在國內市場還缺乏競爭力。

無論如何,黑貓白貓能抓到耗子才是好貓,手機品牌在電視市場的差異性模式隨著更多品牌的進入,可能還會呈現出更加的多樣化,至於最終隨著“跨界”的玩家越來越多,將使得電視市場的水變得清澈還是更加渾濁,相信不用太久就能清晰。

總結

最後,手機品牌的進入能否給電視行業帶來新的改變?“智能相對論”認為,主要可能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隨著手機品牌對於高端、新型產品的投入,在激發“鯰魚效應”的同時,有可能將激活見底的產品價格,畢竟以目前手機品牌的電視產品價格來看並不低。

二是,智能手機的玩法或將改變用戶對於電視產品的固有觀念。有分析人士做了一個對比,1臺最新的iphone11pro能夠買到8臺電視,買當然能買,不過以最低的電視價格對標最高的手機價格,有些極端。就以2019年的市場均價2809元來看,1臺iphone11pro依然能夠“換到”2-4臺電視。然而在換購率上,手機產品是2-3年,而電視則在5-10年甚至更長。

手機品牌通過渠道、營銷等能力,能否改變電視產品換機頻率,這一點值得期待。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