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要學習中醫多大年齡最合適?

愉快就好5


悟空問答上面經常可以看到關於自學中醫的,個人分析,這是因為中醫不僅是一門醫術,還是文化,甚至於類似於藝術一樣的東西。中醫受歡迎是個好事情。

學習中醫多大年齡合適呢?這是一個偽命題。因為現代和古代的情況大不相同。

中國有句老話,人到四十不學藝。大概的意思是人到了四十歲之後,學習力退化,記憶力、理解力都不行,沒辦法再掌握一門全新的技術了。

現在來看,這句話是不符合實際的。

舉一箇中醫之外的例子,齊白石40歲上下才開始從一個木匠轉型為畫師,最後成為一代宗師。

回到學習中醫,就更有意思了,因為歷史上卓然成宗的中醫大家,大多數竟然都是業餘時間自學成才的。民間也有一句話,叫秀才學醫,籠中捉雞。

意思是說,中國古代的讀書人如果想學中醫,就好像在籠子裡面捉小雞一樣簡單。

話說的有點誇張,內在的邏輯還是清晰的:中醫和中華傳統文化一脈相承,中華傳統文化學習精通了,學習中醫水到渠成。

如果從小就把中醫作為吃飯手藝,肯定是那種祖傳之家的孩子最理想。開蒙識字就開始背誦神農本草,黃帝內經,傷寒論,下課了跟隨藥農上山採藥辨識藥材。長輩行醫的時候站在旁邊侍診抄方,大人號脈結束自己也上去摸脈,把自己的分析和長輩的分析做對照比較,分析大人的藥方藥理。

能夠如此這般學習中醫,8歲學習,10年捶打,18歲獨立行醫一點也不誇張。

現在哪裡會有18歲的小郎中呢?18歲讀醫學大學,本科八年26歲,大部分都要繼續讀研究生,否則大醫院根本不收。所以一般 的實習醫生也要小30歲的人了。

18歲的小郎中,到了30歲,經過12年的實戰,恐怕早已經揚名一方了吧。

所以有人感慨現在好的中醫太少,一點不奇怪。以前有師承的中醫,一個是入行早,二個是,沒有西醫的時候,所有病人都找中醫看病,實踐的機會特別多,自然成長的快,容易出現名家高手。

醫學本身就是經驗科學,看的病人多了,自然經驗就足。

就像人們常常覺得中醫看看病人外貌,聽聽病人的聲音就可以預判病情一樣。經驗而已,很多西醫也可以做到,當然是在他的那一科裡面。

那麼成年人再學中醫呢?可以學,但是必須要有傳統文化的背景,上手才會快。前面講過,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基本上是儒釋道三家文化都要懂,而中醫理論中會出現大量的儒家和道家的文化內容。知識分子學習中醫,首先在道的層面把醫學的道理提前學會了,再來學習具體的醫學專業知識,那就等於是降維打擊,很輕鬆的。

所以你看漢代長沙地委書記張仲景能夠成為醫聖,元代秀才朱丹溪能夠成為一代名醫。最有意思的是民國時期的京城四大名醫,幾乎全是半路出家,有的是當官的,有的是辦報紙的,四十幾歲轉身行醫,一樣成為岐黃聖手。

這個就是一個靠文化積累,一個靠個人悟性。

悟性好的,有底蘊的,很快就能有成就。去年有一條新聞,一位退休的化學教授李寧先,被病痛折磨的死去活來,西醫又開不好他的病,最後自學中醫竟然治癒自己的癌症。這個新聞說明學習中醫再晚也不遲,只要你有強烈的驅動力,一樣可以成功。像這位老教授,可以說純粹就是頑強的求生慾望讓他鑽進了中醫的大門。

講了這麼多,總結一下吧。學習中醫沒有固定的最佳年齡,中醫世家可以從小學醫,成就更快。精通傳統文化的知識分子可以隨時學習中醫,一通百通。哪怕是退休人士只要有決心一樣可以學好。

反倒是按照西醫學習方式學習中醫的中醫專業學生,理論不強,實踐也弱,反倒很難出成績。有位中醫博士連自己孩子的感冒都都治不好,孩子一感冒就去吊水。實際上,傷寒論第一篇,太陽病篇看好了,什麼感冒都可以治。大博士就是治不好。

這實在是個很悲哀的現實。


鐵錘文史


學中醫多大年齡開始,我是二十歲下鄉當知青是開始學,初中畢業生,當時我身體不太好,記憶力不強,對文言文比較愛好,學來也還順利,都是自學,沒有真正拜師,我通過實際認為還是要有初中以上文化,有悟性,對文科喜愛的人學起要快些,效果好些。


草藥黃曉敏


答主多半是自己不學醫的,既不瞭解中醫的內涵,也想當然。不過中醫的水確實深,儒釋道、文史和人生一把抓。即使上醫中醫通了,還要思辨要悟性還要心性,還要一直學一直用,大醫難成是真的。

真要學中醫,有機緣的,所以沒有確定的年齡可說。先學理論還是先實踐,也是因人而異。十八歲能看病的郎中可能是庸醫,四十八才入門的可能直接成大醫,因為醫就是道,不斑白不可語道啊!年齡太小,有天賦沒心行,後面的路不好走,不一定能成。“見得思義,見危受命,久要不忘平生之志”,這一步就能刷一大半人下來。這是論語第十四篇裡的話,修大道成賢的要則,因為醫者不成賢就不在持續提升的路上,有仁心也無法用神,斷病這一關就會出岔子。即使能背再多的方子,用藥不到病灶有什麼用呢?有再好的心,行針推拿按摩沒有正氣渡給患者,能治好病麼?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因為行醫就是修行,修行功夫不到斷病治病都沒效。

醫即道。大道通天,大道至簡,道的第一義是行。行不到很難有悟成知、智,這行到都要不少時間。前面的功夫到了,反而最後的醫理實證行醫是較簡單的。醫理是世界觀,醫術是方法論,世界觀能不能指導方法論就看各人對生活之道的理解了!萬道歸真,內經有訓“非其真勿授”,道是通的。

中醫分醫道和藥道。針灸推拿正骨按摩甚至風水都屬於醫道,中醫用神、神散為氣,風水研究天地人氣場是否融洽,針灸推拿正骨按摩直接以醫者自己的氣輸給患者散患者病氣。先感人性後知物性,醫道是藥道的基礎:藥道也不是套方,臨季臨地因人組方用藥。

對了,學中醫除了心性要好,還得語文好數學還得好。在醫理的層次,那就是以伏羲河圖建模的哲學體系“道”的理解,裡面都是人體與人文關係的推理。風水學衍化從河圖而來,文言文閱讀能力差了古文讀不懂的。語言文字功底用於理解溝通、致用達變,數學用來學內經和組方用劑量。內經裡含天文曆法與人體心行之間關係的推理,推理能力不行的人繞彎不過來。

至於心性好、仁心,也不是什麼虛詞,老中醫號個脈就知道了!

雖然文化復興與振興中醫一體,現在也掀起了中醫熱,但是哈!就算題主是學醫的好苗子,那也是“任重而道遠,士不可以不弘毅”。萬一不是,學學內經前幾章提升個思維層次、保保自己的健康還是沒問題的。養生之道只有“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怎麼有節怎麼有常這幾章都說了,怎麼不妄得讀讀論語和道德經。為了學好中醫,拓展自己的真知致用能力都是值得的,與年齡倒沒啥關係。朝聞道,夕死可也。

學中醫有天賦和機緣的,不在乎年齡,你想學就堅持努力吧!祝你學業有成。


節度使95


中醫源於生活,講究天人合一,只要對生活有感悟,任何時候學習都不晚!

有些悟性好的人,對大自然和人體觀察細緻入微,三五年的時間就參透中醫精髓了,歷史上有個名醫,乾隆御醫黃元御算是自學成才的,後來還著書立說,對後世影響深遠呢。

當然,當今條件這麼好,從小開始學習黃帝內經,結合自然與生活來培養中醫思維,像日月盈虧的陰陽觀;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四季輪迴,木火土金水五行的相生相剋,人體經絡與時辰的對應等等,早接觸早受益!


陳貞杏說育兒


我是從上中學的時候都開始跟父親學背湯頭歌訣,藥性賦,十八反,十九喂的,當然:四五十歲也不當誤學中醫


醫易博攬


30歲前記憶力好,學得快,40~50歲有閱歷的人學中醫悟性高,能夠理論結合實際,辨證施治,寧神靜氣地參悟。


如水90699


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看你與中醫有無天緣


玄誕道醫館


看想到啥程度,如果想整體融會貫通,最好從小開始,四五十歲也許有機會有些感悟。至於年紀大的學中醫,就不太合適,因為中醫太過複雜,十年八年也不一定有所感悟,怕是時間上沒有那麼充裕。


王玉東20


越早越好 很多名醫在五六歲的時候都背誦了很多經典了,不過什麼時候也都不晚,也有很多名醫是半路出家,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半夏厚朴堂


十五歲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