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時代,瞭解一下CT、IT、DT、IOT,或許對你有幫助

隨著2019年各行各業對5G的預熱,2020年中央發佈新基建(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越來越多的人對這些領域都逐漸關注起來,但是隔行如隔山,有一些行業內的專業詞彙都用英文簡寫來稱呼,那麼我們來看看這些簡稱的含義。


5G時代,瞭解一下CT、IT、DT、IOT,或許對你有幫助

基礎篇

CT,大多數朋友以為這不就是醫院拍片子那個的稱呼麼。其實不然,在這裡它是通信技術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的簡稱,搞通信的朋友基本都知道。可以說咱們的運營商(中國移動、電信、聯通、廣電)、華為、中興這些通信服務和設備提供商早期定位就是CT業的。也有稱之為電信業(Telecommunication),因為最早通信都是用電報、電話之類的技術。

IT,有朋友說是信息技術(Informantion Technology)、也有說是互聯網技術(Internet Technology),準確的叫法是前者信息技術。叫第二種大概率是因為咱們熟知的互聯網大廠BAT(百度、阿里、騰訊)被大家叫做IT行業,其實也沒錯,互聯網大廠都包含在IT行業內。IT行業的範圍很廣闊,不僅僅是互聯網企業,也有很多傳統的設備製造商IBM、PC操作系統開發商微軟、企業級軟件/數據庫開發商甲骨文等都屬於IT企業。

DT,數據技術Data Technology,這是大數據時代提出的一個概念。這是在IT技術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技術,為什麼這樣說?在IT早期階段,IT產品提供商(CPU Intel、服務器IBM、PC Dell、存儲EMC、路由器Cisco、操作系統軟件微軟、數據庫和中間件Oracle、應用軟件SAP)這些企業是高新科技企業的代表,他們是IT基礎設施的提供商。但是隨著internet的不斷髮展,呈現了一批靠商業模式和社交為代表的互聯網科技企業(谷歌、臉書、推特、騰訊、阿里、百度、滴滴等)。那麼問題來了,DT跟他們有什麼關係呢?當互聯網分佈越來越廣,數據越來越多的時候,這些廠商就開始思考了。這些數據有沒有用?是留還是刪?(因為數據越多,需要更多的物理空間來存儲,就像咱們的電腦硬盤,空間就這麼大,堆滿了就得擴容);然後就有了大數據分析技術,用來分析用戶行為,瞭解用戶需求,優化生產工藝,優化資源調度等等,這樣看來咱們的字節跳動公司就屬於移動互聯網時代的DT企業了,利用DT為用戶推送感興趣的內容。當然還有利用DT來坑消費者的企業也有很多,比如大數據殺熟,在攜某平臺買機票,熟客被宰事件常有發生。


5G時代,瞭解一下CT、IT、DT、IOT,或許對你有幫助

IOT,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簡稱,這又是基於IT和DT技術的一種延伸。通過信息技術和數據技術的融合,先實現物與物、物與人的泛在連接,再將傳感器採集的數據進行分析實現對物品和過程的智能化感知、識別和管理。好了,新的一場廝殺又開始啦。各大運營商、傳統IT公司、互聯網公司紛紛佈局物聯網平臺,試圖搶佔下一個風口。


5G時代,瞭解一下CT、IT、DT、IOT,或許對你有幫助

從目前看來,IOT是下一個大目標,不管什麼CT、IT、DT、5G技術都是為萬物互聯或是智聯做支撐。

5G時代,瞭解一下CT、IT、DT、IOT,或許對你有幫助

拓展篇

AIOT(AI+IOT,人工智能物聯網),當IOT都還沒形成氣候的時候,一些企業就開始佈局AIOT,通過物聯網產生、收集海量的數據存儲於雲端、邊緣端,再通過大數據分析,以及更高形式的人工智能,實現萬物數據化、萬物智聯化。

這塊從實際應用體驗下來,還屬於初級階段,主要需要突破的有以下幾點。

1、傳感器技術,傳感器相當於萬物的五官,如何快速準確獲取信息,傳感器高集成度和小型化是關鍵,隨著mems(微機電系統)技術不斷進步,未來傳感器會有重大突破。

2、低功耗技術,雖然目前很多芯片以及mems傳感器已經做到了低功耗,但是通信層面所消耗的電量還是比較大的,比如NBIOT(窄帶物聯網)技術,在網絡情況不佳的時候,會引起智能硬件常搜尋信號,這個過程所消耗的電量是較大的。

3、能量轉換技術,就是利用周邊的能量獲取來轉化為電能,用來續航,讓安裝在一些不方便直接供電區域的智能硬件可以工作更長時間。太陽能發電技術,這個適應一些場景,但是在一些工業場景由於灰塵、油汙的干擾(需要清潔其表面汙垢),導致它不能有效發揮威力。

還有就是網絡安全、行業標準、性價比、用戶體驗等方面都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就拿智能家居這塊來說吧,海爾、華米、格力等家電廠家各自一套標準,需要某第三方平臺可以兼容各家的產品,還有就是消費者對於智能家居的接受程度,憑什麼我得貴幾百或者上千來買這個產品,如果沒有一種物超所值的體驗,將會讓消費者極其反感。

寫在最後,萬物智聯時代遲早要到來,但是在來之前其最關鍵的還是個人隱私和網絡安全問題,臥室網絡攝像頭權限被破解,私生活被萬人圍觀,語音助手變成竊聽助手等事件已經屢見不鮮;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在提供人們便利的同時,也給不法之徒開啟了一隻偷窺之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