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讀書,讀書真的有用麼?

應在


讀書怎麼才算有用呢?是功成名就後的光宗耀祖嗎?我覺得不是,讀書是否有用一定是要看你給這社會帶來多大價值,站在這個層面上來說,我覺得在我們求學階段,讀書是為將來的有用做鋪墊的,在我們大學畢業以後,工作以後,讀書才有了有用的可能!這句話聽起來好像有點繞,我簡單解釋如下:

一、在入學之前,也就是大概6歲以前,我們多數情況下都是“聽”書和“看”書為主,很少能做到自主閱讀!


小時候我們都是先學會說話,尤其在進入小學以前,多數情況下都還是聽父母讀,聽媒體上說,或者看那些圖畫居多的書籍,這是人生的第一個階段,我們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手段,多數情況下還是靠被動接收,或者叫無意識吸收為主!


這個階段讀書的用處基本不是太大,因為還不具備主動去讀的能力!

二、進入學校後跟學習相關的讀書,多半是為了解決學科知識,目的性比較單一,此時的讀書只能說是具有單一指向性!

求學期間,我們讀書的目的性很強,這時我們不光讀語文、讀歷史,而且也會讀數學,讀物理,之所以涉獵廣泛,跟興趣無關,而是為了能夠在接下來的考試環節能夠有個好成績,所以這個時候的讀書還是與成績直接掛鉤!


這個時候的讀書之所以“無用”,是因為這個時候的學科設置和學習,其實目的都是在為學生的能力打基礎,換句話說,這個時候的讀書還無法做到在一個相對獨立思考的角度對其中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修為!

三、大學階段課餘時間以及剛剛參加工作階段的讀書至關重要,這兩個階段的讀書對我們一生的發展來講才是有用的!


宋代理學家朱熹認為,要達到培養聖賢的目標,應將教育劃分為小學與大學兩個階段。小學階段,即八至十五歲年齡段的少年兒童接受教育,主要學習日常生活知識、進退禮節以及六藝常識,目的是要培養聖賢坯模;大學階段,是十五歲以後的成人教育,主要學習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大學之道,是小學教育的延續、擴充和提高。


我堅持認為大學階段以前的所謂讀書不能稱為完整意義上的讀書,只能算是為後續有用的讀書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已!中小學階段,不論是在思考的獨立性方面還是在對書本內容的有效分析歸納整合方面都還不是太強,也很難通過讀書形成自己的對待事情的體系性思路!


而到了大學階段,心理發展已基本成熟,思維、情感、意識等心理因素已接近於成人。這個時候的讀書逐步朝著修身養性的階段發展,換句話說,這個時候的讀書才算是真正的有用,有用在我們通過讀書能更加的明晰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能更加的明白自己的工作給到全社會帶來的價值,甚至能夠通過讀書去影響到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通過自己的大徹大悟而受益!

其實所謂的讀書有用無用,一定不能只站在功利性的角度,我們所指的讀書有用,一定是站在更加深層次的對他人、對社會帶來的價值方面,而不是所謂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糟粕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