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著名詩人、詞人、小說家大多政治、生活不如意?

那曾經的一片橄欖綠


人生不如意,常十之八九。

古代著名的文人墨客,大多政治生活不如意,這確實是實際情況。

要分析原因,不妨換個角度來思考。

畢竟還是有詩人、文人能成為成功的政治家。

他們是怎樣做到的呢?

曹操的詩“氣魄雄偉,慷慨悲涼”,他的大手筆不僅表現在詩詞中,同樣體現在他政治生涯中。

我的才能我做主,天生我才我自用,這就是曹操的風格。沒必要去投靠誰,只需要人來投靠我。自己支起小爐灶,光著腳板拉人才,最終叱吒風雲,雄霸中原。

“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有這種捨我其誰的精神,是不需要別人來發現挖掘的,自己擼起袖子就幹了。

為成大事,曹操假意逢迎過董卓,光腳迎接過許攸,華容道哀求過關羽,各種丟人顯眼。這又有什麼呢?成就霸業最重要,什麼奸雄狗熊,無所謂,愛誰誰。

相比於能扼住命運咽喉的曹操,個人感覺古代大多數文豪搞政治的手腕、情商、逆商、反脆弱性要差很多,部分人甚至表現的比較任性。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是李白的風格,也代表了很多文人的作風,一腔熱血報國心,結果到處得罪人,處處碰壁事不成。精神上太純粹的人是不適合搞政治的。

什麼是政治?就是敵人少少的,自己人多多的,你就接近成功了。

太高冷,身邊人跑光了,周圍人不願靠近,政治工作怎麼開展?各種不如意不約而至,也就可以理解了。


微山秋水


對於這個問題,我將從自身原因和社會原因兩個方面給出我的分析和觀點。

一、自身原因

古代的很多文人志士一心只讀聖賢書,很少下地幹活。他們對於社會各個層面的情況僅限於書本記載,而缺乏去實地調查瞭解。因而很多人只是很會高談闊論,寫寫文章。文人們大多是理想主義的,思考問題過於簡單。再者很多人性情狂傲,自命清高。“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以我最喜歡的詩人李白為例,他一直認為自己是當宰相的料子,而寫詩是副業。唐明皇一眼就看透了李白是個不世出的詩人,當卻不適合當官。

古代會做官的人得學會圓滑,左右逢源,因為“人情世故”讓他們費盡心思去參透。但文人們卻不屑於和那些庸人同流合汙,在現代的職場裡這種人也很難得到上司的提拔。試想想誰願意提拔一個瞧不上自己的下屬?

二、社會原因

皇上需要的是能鞏固自己統治的人,而不是什麼所謂的“治世能才”。那些有名氣的文人做官以後在同僚之中顯得格格不入,自然會遭到排擠和打壓,所以一般都很難有所作為。


吾趣歷史


對於普通人來說“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對於古代著名的詩人、詞人、小說家來說,更是如此。國家不幸詩家幸,國家每當變亂之中,受困詩人的佳作橫空出世。

陶淵明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大詩人陶淵明為什麼去做隱士?他做過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官,對當時的朝政不滿,對“鄉里小兒”做了自己的上司很不屑。於是,縣令不做了,去山林歸隱了。可事實上,他又不會幹農活,“草盛豆苗稀”,經常餓肚子。

李白

作為讀書人的李白,很想入朝為官,哪怕有個一官半職也好。一生沒有實現做官的願望,唯一一次入仕,是進了反王李璘(?-757年,初名李澤,唐玄宗李隆基第16個兒子)軍幕,後因“附逆”大罪,被髮配夜郎。中途赦歸,成為一生的轉折點,此後一蹶不振。

杜甫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杜甫是很有政治抱負的詩人。科場失意的杜甫,滯留長安,窮愁潦倒,對奸臣(宰相李林甫)誤國、朝政極為不滿,寫了《登高》。

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我原以為這首名作是杜甫登臨泰山或者華山後寫的。其實不然。又窮又餓的杜甫最後病死於舟中,他是在“萬方多難”中成就的“詩聖”。

蘇軾

宋代大文豪、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烏臺詩案”差點要了他的小命。他一生政治上不得志,死後名聲越來越大。

宋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頒行大赦,蘇軾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蘇軾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屬江蘇)逝世,享年65歲。

龔自珍

清朝著名詩人龔自珍的《已亥雜詩》早已入選中學語文課本,表現出他對清朝衰敗的哀嘆和心有不甘。

《己亥雜詩》第125首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龔自珍被柳亞子譽為“三百年來第一流”。龔自珍經過第六次會試,終於考中進士,仕途不濟。後辭官南歸,執教興學,在書院授課。


慈善文化研究


有句話說的好:上天給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會為你開一扇窗。

如果詩人、詞人、小說家在政治和生活方面都如意,那他們不一定還會做詩人,也不一定有時間作詞和寫小說。

1、李白,要是沒有抱負無處施展,沒有政治道路的坎坷,那麼想象一下,李白應該是

個愛國愛民的好官,或者是個流傳千古的宰相。那麼哪裡有《蜀道難》、《行路難》、《將進酒》的一腔悲憤,哪裡會有他“詩仙”的稱號。所以可以說李白在政治和生活的不如意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的詩詞巔峰。

2、杜甫,他要是沒有壯志難酬,要是沒有戰亂流離失所,那想象一下他可能是個憂國

憂民的將軍或者諸事纏身的官員,那麼哪裡有《登高》和《春望》的悽慘悲涼,史上更是少了一個“詩聖”。未嘗不是他生活的顛沛流離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的詩聖。

每個人的人生都會有一些不如意,只是那些詩人、詞人、小說家等的偉人不懼怕這些不如意,並且利用它們讓自己成長,最終以自己的方式“功成名就”。


文史通天


文人志士大多有他們自己的理想抱負以及他們的價值觀。通俗一點來說,他們的三觀很正,又不會斂其鋒芒,常常會因為一些直言直語,直接指出國家政治上的弊端,或是對當今皇上的不敬,被降職,被髮配到邊關嚴重的會被抄家、流放。

比如我們熟知的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就是因為看不慣朝廷上貪汙受賄的黑暗面,保持自己的廉潔,寧願餓死也不願放低自己骨節。所以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就很好地描述了一幅人民安居樂業,沒有利益突出,閒適淳樸的生活。也是“大同社會”的縮影。

除了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也有因為幾句“牢騷”,而得罪了皇上。

最著名的就是烏臺詩案,蘇軾在寫《湖州謝上表》時,因為只是做做樣子,先說自己無德無才,又寫皇上皇恩浩蕩,豐功偉績啥的。本來就該結束了,可是他自己又加上了幾句牢騷話。

恰時王安石實行變法,朝廷上分為“保守派”和“變法派”,而蘇軾正好屬於保守派代表之一,反對變法,彼時新政剛剛實行不久,蘇軾的這幾句牢騷便被人收集起來,結合了之前的詩作,上奏皇上說蘇軾對新政不滿。

最終蘇軾被徹查,落入大牢,多人求情後終免一死,被貶往黃州,一生窮困潦倒。


捕捉一個小橙子


因為古代著名詩人,詞人,小說家大多比較正直,他們為官清廉,為老百姓辦事兒。他們不會見風使舵,不會溜鬚拍馬,不會逢迎巴結!心裡有什麼說什麼,看到不符合常理的人或事就敢於直諫!他們往往不計較個人得失,為民請命,而這樣就會觸動少數統治者的利益!所以,經常會受到打擊,迫害,不能升官發財,大多數被貶往偏遠地區。因此,他們往往生活不如意!


2468balingzhi


人如果一直生活在順境當中,萬事都如意,想法就會少很多,也不會借景抒情。如果說生活在逆境當中,處處不得意、不得志,那麼就會產生許多的離愁別緒,進而會通過詩詞曲賦來釋懷,所謂國之不幸,詩家大幸



文藝青年風


就比如李清照,“夫婦擅朋友之勝”。李清照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後一同研究金石書畫,曾經也過了一生一世一雙人的情深似海的婚後生活,婚後,她把整個身心都放在文學藝術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趙明誠互相砥礪,進行詞的創作,成為了一代女詞人。

只是歷史環境造就,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欽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趙明誠逃走,以及她心灰意冷的再嫁,以及告發丈夫自己入獄,雖然只做了幾天便出來,然而她目睹了國破家亡的李清照,以及金兵肆虐後,她的義憤填膺寫下“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可惜當時的王朝無能,她最後也因改嫁問題遭到士大夫階層的汙詬謾罵,受到了更嚴重的殘害。她無依無靠,貧困憂苦,流徙飄泊,最後寂寞地死在江南。



三寸雪


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個人覺得,一方面古代的科舉制度造就了好多詩人,平常的老百姓生活潦倒,只有讀書考取功名才能出人頭地,於是便有了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的美好畫境!所以這些人一出生生活就不易,也不如意。唯有苦讀才會實現自己的目標!

另一方面,自己十年寒窗,辛辛苦苦踏入仕途,但統治階級的腐敗讓他們很是失望,覺得自己奮鬥卻換來這樣的結果。他們看不慣腐朽的社會,看不慣其他人的作風,但自己又能怎樣,也無濟於事。所以,只能作詩,寫文章來發牢騷,說出對現實的不滿,甚至會批判這個社會。

這樣一來,他們得罪了不少人,處處被排擠,得不到重用,甚至被貶到一無是處的地方。這樣仕途就沒了光明,一生只能靠佳作來陪伴他們了。



小竹屋


這個可以歸結為自身的原因吧,如果要用兩個字來解釋,我覺得可以是氣節。

這些在文化有很大貢獻的人,大多信奉孔孟之道,而孔孟之道所宣揚的,盜泉不飲,妄想在混濁的世界保持自己的一身清白。

李白可以憑藉自己的盛名在朝為官,但是卻看不慣高力士與楊貴妃,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都可以說成是氣節的體現。

這些人也有一部分考取功名,但是他們骨子裡的固有思想不容許他們做出一些危害社會的事,於是受到同僚的排擠。

當然政治上的不如意也有站錯隊伍的可能,比如蘇軾與王安石,他們的政見可以說針鋒相對,所以總有一方會過的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