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儿时印记:流曲四月八庙会

富平儿时印记:流曲四月八庙会

文■彭辉


我小时候最惬意的事情,就是跟着父亲逛“流曲四月八庙会”,那时候叫“物资交流会”。我堡子距流曲镇只有三里路,从汉相庙往西而南,顺沟穿过段家坷崂,再从沟口拐向西上坡,插斜路就到街里了。斜路西侧有一座高大的石牌坊,旁边竖着许多古石碑,我看不懂上面刻的字。墓冢前还有一尊青石画像,是个带官帽的长胡子老汉,额头被人抚摸得黑光发亮。父亲说这人是个大官,叫“孙百扬”。我后来才知道这人是明万历朝吏部尚书、太子太保孙丕扬。神道直通南埝下,路东立着一匹石马,路西卧着一只石羊。我小时候去流曲街,过来过去都要骑着石羊或抱着马腿玩耍。

富平儿时印记:流曲四月八庙会

富平儿时印记:流曲四月八庙会

流曲位于蔡阳河下游的川塬之间,古名通川,西南距富平县城约三十华里许。“流曲四月初八庙会”习俗,可追溯到隋大定年间。其时,流曲善庆寺路西建有“关帝庙“,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和九月十三过庙会。前者本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又称“浴佛节”;后者是蜀汉后主刘禅追谥关公为“壮缪侯”的日子。笔者推测其时关帝庙是供奉有佛祖神位的,故选定此日过庙会。明洪武三年设流曲镇,日有集市,逢八有会,庙会沿袭旧俗,尤以“四月八庙会”最为兴盛。清至民国,集市与庙会仍沿袭旧俗。解放前后,改为流曲逢四、逢八赶集,当地人叫“过会”。而古庙会则改为“物资交流会”,人们仍习惯叫“四月八会”。因其时值麦收之前,方圆四里八乡的农民都来这里赶集,采购置办农具及买卖牲口准备夏收,所以“流曲四月八会”街市非常热闹繁华,更加盛况空前。每年从四月初开始,各地商户陆续云集流曲街,四条街道到处搭满了商铺凉棚,古戏楼白天晚上连着演戏,会期前后延续半个月之久。旧谚曰:“流曲街,四门开,有钱没钱都进来。”

富平儿时印记:流曲四月八庙会

过“四月八会”期间,流曲川道里或是蔡阳沟的大路上,赶马车的、推地老鼠车车的、或是肩背笼提带着各种土特产的人们,一溜带串的涌向流曲街。人还没走进街道,大老远就能闻着馋人的油香味。北城门口孤零零的高耸着两堵土垛子,面北蹲着一对青石狮子,嘴里含着一颗石球,眼睛瞪得有大人拳头那么大。进了北街,街道两旁堆满了尚书沟出产的瓦瓮瓦盆瓦罐、陈炉镇的粗瓷老碗、北山里的石板瓮盖子等生活器具,还有犁、耙、耱等各样农具及山货。在熙熙攘攘的人堆里走,时不时就被踩丢了鞋,要么一转身又扑到别人怀里了。北街西巷卧着一头石猪,人不留意一般看不到。街人俚语:“人从流曲北街过,不知石猪在阿哒(那里)卧。”路东有一家猪肉摊子,我善叔和他大(爸)正忙着给顾客割肉,明晃晃的刀子舞得跟鲍丁似的。善叔一抬头瞅见了我大,说:“哥,刚来?喝茶呀么!” 我却没瞅见茶壶。来生叔蹲在街道十字路口,头仰得高高的吆喝:“拉锁的羊血!一毛钱一碟。”我就闪到了他面前。来生叔并不搭腔,拿起碟子,用铲子从盆里剜了几块凝固了的羊血,浇上酸辣水水,递到我手里说:“我娃吃”。味道好极了,我竞连酸辣水水也喝了。许多年后我才弄明白,来生叔叫卖的“拉锁羊血”,原来是辣子蒜醋水汁。

富平儿时印记:流曲四月八庙会

东街有许多铁匠摊子,地上摆着镢头、铁锨、镰刀、铁钉子等铁器,摊子前纥蹴着讨价还价的买主。过了药铺和兽医站往东是牲口市,一街两巷的木桩上拴满了驴、马、骡子、牛、猪、羊等牲畜。树荫下间或麋集着三五个人,神神兮兮的用草帽遮了手,私底下捏着手指头搞价,口里并不唸喘,霎时就成交了。也有捏不拢的,嘴里说着“买卖不成仁义在咯!” 便各自很客气地散开去寻下家。

富平儿时印记:流曲四月八庙会

西街口有一家国营布匹商店,门前一溜摆布匹摊子,姑娘媳妇们成群结伴的围着布匹摊子,挑选着自己喜欢的各色花布或方围巾。也有趁着四月八会给娃订婚照相的,婆家领着姑娘去商店扯花布或买新衣裳,稍不如意,姑娘便攫了嘴,婆家连忙笑脸赔不是,直到姑娘满意为止。过了布匹摊子往西是家禽市,老婆婆或是大婶们用笼提了公鸡或鸡蛋,站在街道旁,口里并不叫卖。就有穿着打扮阔气的城里人,捉起鸡翅膀在空中掂量着挑肥拣瘦,或是纥蹴到鸡蛋笼笼跟前,一五一十的数着拣鸡蛋。再往西是柴火市,有卖木炭和硬柴的,但顾客不多。西街北巷有一座城隍庙,据说供奉的城隍爷是西汉丞相刘屈氂。有一天,香里村大姑捎话让婆去看戏,婆便带着我去了。城隍庙的戏楼比槐树还高,看戏的人拥挤的实实的,婆和大姑还有我,远远地坐在大槐树底下的长板凳上等着戏开演。戏台上悬挂着暗红色的幕帐,一阵 “叮叮咚咚”的锣鼓家伙响过之后,幕帐才徐徐拉开。先出场的是一个小姐和丫环,鲜艳的服饰,粉红的脸,在台上扭扭捏捏细声细气的唱,好看得很,我的眼睛便瞪圆了。又是一阵急促刺耳的锣鼓声,二帘幕后闪出一个花脸大汉,脸画得跟鬼似,吓得我藏到婆怀里,再也不敢看戏了。

富平儿时印记:流曲四月八庙会

进了南街,流曲的琼锅糖、美原的酥饺子、三原的蓼花糖、到贤的水晶饼等各色糕点摊子,长长的摆了一溜串。买酪糟的、卖羊肉泡馍的、卖臊子面的,卖凉粉的、卖饸饹的、卖甑糕的,各种小吃铺子一个挨着一个。药铺门前的炸油糕摊子上,一个白胡子老汉正吃着炸油糕,旁边一个小孩看呆了,说:“这老汉咋没嘴?”老汉竞生气了,一把扒开白胡子骂道:“这不是嘴是你妈乃屄!”正骂着,一个穿着日本尿素袋衫子的小伙,解怀亮腔子的走到油糕摊子前,硬气的喊:“来四个热油糕!” 白胡子老汉看着这小伙子就不顺眼。摊主连忙热锅炸油糕,用盘子端到小伙面前。小伙正要吃,白胡子老汉说:“慢着些吃,小心热油糕烫了脊背。”说毕径自去了。小伙口里嘟囔着说:“我吃油糕哩碍你的啥事?咋还能烫了脊背?”说着用手捏起一个热油糕,送到嘴边狠劲一咬,热糖汁“扑的”滋了一手,顺胳膊往下流。小伙连忙用嘴去舔,一直舔到胳膊肘,竟忘了手里举着的热油糕,热糖汁流出来烫了脊背。小伙子疼得直蹩跳,口里骂:“这乃球怂老汉!”

富平儿时印记:流曲四月八庙会

在老照像馆门前,有一座高大的跨街石牌楼,父亲说是张元元的石牌坊。后来我才知道此人姓张名冲翼,字颜渊,是流曲东街人居仁里人,清康熙时当过大理寺少卿。石牌楼南不远处是流曲医院,医院紧邻北巷卖竹席、笸子、笸箩等编织品,习称“笸子巷”。再往南是炭市,有炭场、骡马大店等商号。过去炭市巷有一株老皂角树,树干中间是空的,竞生出一棵椿树来,相互缠绕搂抱在一起,甚是稀奇。流曲人谓之,皂角树黑似敬德,椿树白如小唐王,故称流曲一景“炭市街敬德抱小唐”。据说在流曲南街孙家堡,还有彰表太子太保孙丕扬的三座石牌坊,一座是“三朝元老坊”,一座是“两世深仁坊”,还有一座是“百僚总宪坊”,但我没有去过。

富平儿时印记:流曲四月八庙会

富平儿时印记:流曲四月八庙会

流曲南街还有一大很大的露天剧场,“四月八会”上,县秦腔剧团见天在这里演戏,白天是折子戏,不收门票,看戏的人山人海,演到高潮处,小伙子们就胡乱的拥挤,戏台底下的人群就像海浪一样鼓涌着,这个踏了脚,那个丢了鞋,娃哭娘喊的乱成一堆。台上就有人出来维持秩序,手执一根长竹竿,举在空中挥舞着咋咋唬唬的吼,但并不落下来。如此反复多次,总算看完了戏。晚上剧场才演全本戏,看戏的人更多,但要收门票。这天晚上黑来,我们一伙碎娃结伙成群的去看戏,但兜里没钱,进不了剧场。段家坷崂的长生,脑子灵活点子多,见有中年男人进剧场,便把鞋往门内一扔,嘴里喊:“大,大,我的鞋。”守门人一发愣,他就趁机混了进去。我们一伙碎娃没这本事,只能站在墙外面听戏凑热闹。

富平儿时印记:流曲四月八庙会

富平儿时印记:流曲四月八庙会

在流曲北街城门口东侧,有一座很大的庙宇,是汉武帝庙。民间传说征和二年,汉武帝访明月山曾住薜流曲,时值久旱无雨,庄稼颗粒无收,汉武帝怜民其苦,遂减免民租田赋,并从京城长安调来荞麦籽,分派大员到各村督导农民补种荞麦,当年荞麦喜获丰收。里人感念皇恩浩荡,遂在汉武帝住过的地方修建了大庙,世代供奉。解放后,这里改成了粮库。六十年代在仓库里放映朝鲜电影《卖花姑娘》,轰动一时,当地几乎所有大人小孩都去看过。我也挤进去看了,剧情惜惶得很,人群里就有了哭声,出来时男的女的个个眼睛通红。

富平儿时印记:流曲四月八庙会

我在流曲中学念书,到了吃饭的时候,一伙同学便怀揣玉米面冷馍,径直去了流曲街。十字街口有一家国营饭店,门口一个黑胖老头和一个白瘦小伙支了桌子卖地软包子,个个白的跟雪团似的,散发着浓浓的香味,馋得我直咽唾沫。饭店里面卖“碎核面”(菱形面片),一碗二两粮票一毛三。但我们没钱买不起,也不敢多看,强忍着饭香的诱惑,又扭头去了南街菜市闲转。差不多上课时间快到了,才返回学校。

 

富平儿时印记:流曲四月八庙会

富平儿时印记:流曲四月八庙会

自隋代起始有“流曲四月八庙会”,历经隋唐宋元明清,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延绵了近1400年。随着传统耕种方式的迅猛改变,农村夏收秋种都用上了机械化,大多数农民坐在家里就把地“种”了。传承了数千年的牛拉拉、犁杖、割麦镰、耙、耱等传统农具,已默默地远离了曾经耕耘的黄土地。“流曲物资交易会”的功能,已悄然谢幕。随着周边集镇的鹊起,流曲四月八会的繁华盛况,已成为往日的回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