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人到中年,學會慫一點


阮籍:人到中年,學會慫一點


阮籍:人到中年,學會慫一點


認慫和懦弱,是有區別的。

01

上學時,老師講《滕王閣序》,講到“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一句。

說阮籍鬱郁不得志,經常坐著牛車走到無路可走,然後放聲大哭。

那時聽得懵懂,只覺與文字間意氣風發的王勃相比,這人可真的是又喪又慫。

後來漸漸長大,經過一些挫折,體驗過無能為力,對阮籍王勃也瞭解更多,方明瞭王勃正年少風華正茂,自當激揚文字、揮斥方遒;而阮籍,人到中年,太多事要顧及,避無可避。

要收著性子,要想著一家老小,要學會承擔,要學會忍耐,要活得正確且正常。

慫,是一種無奈,又何嘗不是一種智慧?

02

也曾輕狂

阮籍是公認的狂放不羈。

最喜歡乾的,就是明目張膽地表達著自己的特立獨行。

禮教上說男女要大防,授受都不能親,

他不顧別人閒言碎語,嫂子回孃家時專門去送行,

送完還大放厥詞:我就是來打破規則的。

鄰家有個小酒館,老闆娘很漂亮,他就經常到那裡去喝酒,喝醉後就直接睡在老闆娘腳邊上。

人人都以為他要當隔壁老王,老闆也備好了棍棒,就等著機會抓個現行。

誰料,他每次酒醒後爬起來就走,看不出半絲邪念。到最後,酒館老闆都隨他去了。

阮籍:人到中年,學會慫一點


03

也曾有夢

曾經,阮籍也曾有夢。

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詩書。被褐懷珠玉,顏閔相與期。

誰還沒過建功立業的理想?

老子學問紮實,人品好、三觀正,文能提筆安天下。

少年學擊劍,妙技過曲城。英風截雲霓,超世發奇聲。揮劍臨沙漠,飲馬九里坰。

老子還功夫一流,有膽、有謀,武能上馬定乾坤。

視彼莊周子,榮枯何足賴……豈若雄傑士,功名從此大。

雖說人的一生終將盡化作塵埃,但也有人越過生死,讓自己換一種方式存於世間啊,那些名垂千古的雄傑之士不都是?

所以啊,與其消極一生,不如建功立業、求取功名。

04

英雄夢,不幸只是一場夢

然而願望是美好的,生活是殘酷的。

學成文武藝,還沒來及得販賣給帝王家的阮籍,反手就被現實給了一個巴掌。

大批有同樣想法的名士,在曹氏與司家馬的權力角逐中,成為了犧牲品。

何晏,玄學發起人,被司馬懿殺,誅三族;

夏侯玄,曹魏時玄學領袖,被司馬師殺,誅三族;

桓範,文學家、畫家,被司馬懿殺,誅三族;

……

史稱“天下名士去其半”。

阮籍,作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也是承過曹家恩情的。

而且這時,三國群英已經謝幕,三國歸晉也將成大勢,

沙場鏖戰的激情被權力的爭鬥所替代。

陰謀、權術、明爭暗奪、投機取巧,

生命在這時越發的卑微,豪情壯志也只能隨暗潮湧動。

這是一個沒有英雄的時代,也是一個不需要英雄的時代。

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晉書·阮籍傳》)

阮籍站在楚漢古戰場憑弔古人的同時,也看清了之前預想的路真的不通。

此後,再不做英雄夢。

阮籍:人到中年,學會慫一點


05

認慫,是因為有所在乎的溫情

是的,他慫了。

他改變不了世界,抗爭也無力,能做的就只是過好自己的小日子。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父親早逝、母親含辛茹苦將他養這麼大也不容易。

鑑於禍多從口出,他首先讓自己學會的便是不亂說話。

為此,他還發明瞭一套“阮言阮語”。

每當有人想從他那兒問一些針對某人某事的看法時,他都能給你談到玄學上,並在最後落點到萬事皆空、你這問題毫無意義或生命到底意義是什麼的終極思考中。

這點司馬昭都無可奈何。

“阮籍這個人啊,境界太高,說的話老讓人聽不懂;而且背後從不說人,誰也不得罪。”

晉文王稱阮嗣宗至慎,每與之言,言皆玄遠,未嘗臧否人物。

——《世說新語·德行》


但作為一個文人,免不了還是難以剋制住文字帶來的誘惑。

畢竟宣告生命曾經在場,唯有文字能擔當此任。

技癢了怎麼辦?

阮籍有的是辦法。

八十二首《詠懷詩》,寫得大多讓人看不懂,被稱作是“文多隱蔽、興寄無端”,更有一個詞“阮旨遙深”,專門形容這種寫作方式。

唯嵇志清峻,阮旨遙深,故能標焉。

——《文心雕龍·明詩》


06

認慫,是人生煩惱的有效發洩

可小日子,也不是想有就能有的。

“能力有多大,責任就有多大”,這句話不僅適合超級英雄的世界,同樣適用於每一個處於一定位置的人。

更何況阮籍這樣的大名士,司馬昭需要他這麼個人作為自己禮賢下士的典型。

這官不當也得當。

阮籍見推託不過,就漫不經心地對司馬昭說:“我曾經到過一個叫東平的地方,覺得不錯,就去那吧。”

司馬昭見他這樣配合,迅速頒佈命令,讓他就任。

於是,阮籍就這樣上了一生中最正兒八經的班。

上班期間,他先是把衙門的牆拆了,讓所有工作人員互相監督、透明化辦公;

再就是精簡了法令條例,分工明確執行效率大大提升。

等一切走上正軌,他大袖一揮,騎著小毛驢就回了洛陽。

而滿打滿算,也就十來天。

阮籍為太守,乘驢上東平。判竹十餘日,一朝化風清。

東平這事兒,讓自詡狂人本尊的李白都大大折服。

阮籍:人到中年,學會慫一點


阮籍流傳於世的名號中,被叫得最多的當屬“阮步兵”。

這是他掛名職位最長的官銜,還是他自己求的官。

你以為他對功名重燃希望,非也,他當這個官只因為步兵校尉營的廚子酒釀的特別好。

除了討酒喝,他在此任上一件事都沒管過。

阮籍愛酒,因為酒解千愁;

阮籍愛酒,因為醉能避世。

酒裡,哭笑不必當真,

醉後,萬事與我無尤。

07

認慫,是合理自保的理性

阮籍喝醉最久的一次,是連續60天不醒人事。

那段時間,司馬昭想要與他結成兒女親家。

為了讓奉命提親的人開不了口,他就不停地喝酒。

每次提親的人到他家,就看到他在躺屍,叫都叫不醒。

司馬昭縱有不滿,可又挑不出錯。

最後只能表示:這個醉鬼,隨他去吧。

然而,喝酒也不能當成屢試不爽的藉口。

司馬昭想要更進一步,效仿曹操加九錫、封王。

按昭慣例,得有人寫篇《勸進表》,以表示臣民們的期盼之意。

在鄭衝等人的極力推薦下,撰稿的任務,就落在了“名士之首”的阮籍頭上。

阮籍一看,不好,又被盯上了,只能故技重施,不停地灌自己。

這次,司馬昭就沒那麼好說話了。

命人貼身候著,不寫大家就這麼耗著,而且他的耐心也不準備留太久。

阮籍見逃不過去,只能就範。

卻依然沒放下酒杯,等司馬昭的人來收稿,就在半醉半醒間寫了篇語意含糊的《勸進箴》。

而在此之前,阮籍的至交好友嵇康,因為明確表明與司馬氏的不合作態度,被人構陷,押赴刑場。

一曲《廣陵散》彈畢,嵇康從容就戮,時年39歲。

08

竹林七賢,曾經追求自由、超然物外的竹林七賢。

山濤、向秀按部就班為司馬氏奉獻;

嵇康堅守自己的信仰選擇就義;

王戎沉迷於存錢;

阮咸在音樂和行為藝術中找到了歸屬;

劉伶萬事看開隨緣,一心只做酒中仙;

只有阮籍最苦,不停地失望,

曾經相信的,要一件件推倒;

本能地活著,前路又一片茫茫,

沒法接受,又無從逃脫。

阮籍:人到中年,學會慫一點


像不像深夜莫名痛哭時的自己,

那個自嘲著早已被歲月磨平的自己?

人的成長是一個越來越沉默的過程。

很多哭泣,無法張口說理由,

有些絕望,只能深深壓在胸口。

九死不悔的人,是勇者,

看清真相後的適時認慫,

也未必是軟弱無能。

阮籍:人到中年,學會慫一點


後世的歷史評價中,

阮籍依然是竹林七賢之首,

被稱作“命世大賢”。

他的放蕩無羈或有爭議,

認慫卻從很少能影響他的風評。

慫,從心。

它是自我認知後的最佳選擇。

人到中年,有時不得不慫。

告別了過去意氣用事的自己,

迎來了千帆過盡後的沉著,

中年的慫,是等一等後的再出發,

是溫柔地推翻這個世界,

是溫暖地擁抱家人,

是中年人最大的優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