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五年後,我如何零基礎拿到港中文心理學研究生offer

工作五年後,我如何零基礎拿到港中文心理學研究生offer


Scalers點評: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改變的故事。作者 [S801]陽陽在去年這個時候,跟著我們一起讀心理學。如果你還記得的話,去年這個時候,我們一直在讀心理學。我們一共讀了七本心理學方面的專著。之後陽陽結合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決定百戰歸來再讀書,重回校園攻讀心理學。於是以一個非心理學出身的職場人士,從零基礎開始申請,並且拿到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心理學的研究生錄取。從我們開始讀心理學種下種子,到最終階段性開花結果,中間經歷了一年多的時間。這其實又印證了我五年前說的關於成長和持續行動要以年為單位的觀點。我特意邀請陽陽把她的經歷分享出來,希望也給許多對心理學有興趣但是又不知道如何下手的人,一些啟發。當然,近期我不會再開心理學專題讀書了,因為還有很多其他領域我們需要開拓。回想去年此時,很多人認為讀這些心理學大部頭並沒有太大的作用。但是對於我來說,不僅重要,而且必須要堅持做。瞭解不同學科與領域,學習經典作品是提升我們認知的有效手段。更重要的是,閱讀這些經典作品,就像種下了種子,而改變的開花結果,需要耐心,需要時間的滋養,需要等待。




工作五年後,我如何零基礎拿到港中文心理學研究生的offer


By [S801]陽陽


【職業瓶頸】


5年前我進入國內一家英文期刊出版社,像所有剛畢業並決定在職場中大幹一把的學生一樣,懷揣著夢想,夾雜著汗水,鉚足了幹勁,在團隊中從小白乾到部門負責人,深得同事與領導的認可。


但是,在創辦和運營國際化學術期刊中,我常感到自己後勁不足,經常思考自己的價值,思考我在公司和行業中的定位。期刊出版行業作為傳統行業,我所在公司在業內影響力有限,我的發展也已觸到天花板。另外,隨著辦刊規模增大,發現自己的能力不足,眼界受限,不能遊刃有餘的處理一些事務。那個時候我迫切想改變現狀,拓展專業知識,做出新的突破,提升自我。


繼而,我萌生了考研,轉換職業賽道,挑戰自我的想法。大學畢業於一所雙非普通院校的英語專業,再讀研究生,有什麼更好的選擇呢?英語,出版,管理…? 我都不能確定。在我沒有想清楚之前,也不敢徹底改變現狀。我一邊工作一邊思考,同時也陷入了迷茫和惆悵。


【遇見成長會】


幸運的是,我於2019年加入S成長會,起初帶著好奇的心情進入了S老師的心理學專題讀書小組。當厚厚的7本專業書堆在書桌上時,心裡有點害怕,不是害怕開始,而是擔心自己會半途而廢,不過轉念一想,這是自己在S成長會立的第一個flag,不能風一吹就倒了吧,所以暗下決心,初級目標:先保證不掉隊,不被踢出群。

工作五年後,我如何零基礎拿到港中文心理學研究生offer

每天S老師會雷打不動的在群裡發佈讀書頁數和作業任務,剛開始不太適應,畢竟畢業時間長了,再回到這種完成作業的模式,還是很艱難的。但是,我還是把這件事情當成我工作之外的一件重要任務去完成。慢慢地,大腦和身體就習慣了這種每天額外的“負擔”,甚至當天若沒有完成還有緊迫感。寫作業不僅是溫習當天所讀的內容,而且帶著問題和總結複習,更是知識的昇華,有時候還會產生自己的想法,這種感覺特別棒。在這個過程中,我體會到S老師常說的:“只要持續行動,哪有難題敵得過時間”。


不知不覺地,持續行動166天后,那些一本本鉅著被我消化掉了,我一方面對完成了一項曾畏懼的任務而充滿成就感,另一方面,按照“讀書-寫作業-早上跟S複習”循序漸進的流程,我對心理學有了系統而科學的瞭解。讓我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不僅是書上呈現的心理學重要發現,還有科學家是如何進行試驗設置來證明的,這對我以前缺乏邏輯和不善嚴謹的思維有了很大提升

。而且,讀書亦修心,讀書也是一個“見自己”的過程,我看見自己的侷限性,也發現了自己的可能性。又因為考慮到心理學與自己未來想要從事的職業有很大的契合度,所以我便萌生了考心理學研究生的想法,想進一步深入的研究和學習。


7月讀完心理學的書後,便開始在網上查各學校的心理學專業,在查信息的過程中,我發現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學校的應用心理學專業,詳細查閱了這個專業後,發現這個專業既有科學的理論,還可以聯繫實際,我頓時充滿興趣。結合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我認為這個專業以及它的分支非常適合我。當時就想全力以赴申請。堅定了想法,明確了錄取要求(雅思,CV,Personal Statement (PS),推薦信,本科GPA,其他材料)後,我就開始著手準備。


【DIY申請】


準備材料前先定了目標:在學校第一輪申請截止日期(19年11月20日)前提交我的申請,因為如果第一輪申請人數多,學校招夠人後,第二輪基本就不會再錄人了。接下來,逐條對照要求,從9月開始正式準備各項材料。


1、雅思:

因為我在19年1月份就考了雅思,總分6.5 (聽力7,閱讀6.5,寫作6.5,口語6),這個成績剛好符合學校的最低語言要求,沒多餘時間複習英語,為我爭取了很多時間自己準備文書。


2、要不要找中介:

一細看要準備的材料,就產生了畏難情緒,當時的第一反應:沒申請過學校,無經驗,文書不知道咋寫;材料繁瑣,時間緊迫。所以,當時為了省事,計劃找個中介幫自己寫一整套文書,然後提交申請。因此,花了大概兩週的時間找了一些中介機構,瞭解後才發現:1)收費賊貴;2)不保證結果;3)模板寫作居多,無法全面體現我的情況;4)與他們溝通也有時間成本。左思右想後決定求人不如靠己,還是自己搞吧,用S的話說就是“自己來做白盒”。堅定了要自己DIY的時候,對標學校的每一項要求,把複雜的任務拆分為每天做一點的小任務,心理上覺得好像也沒自己想象的那麼困難了。


3、學校資料:

9月初回學校去打印成績單,以及找教務處將自己翻譯的畢業證、學位證蓋章。去學校之前,聯繫了系主任,非常好的一位老師,陪我一起去教務處打印成績單(過程比較尷尬,我那一屆的成績沒有英文版,學校教務處讓自己翻譯,然後需要學院簽字確認,他們最終核驗蓋章)。拿到中文成績單後,我就在系主任的辦公室電腦上製表並翻譯成績,老師幫我去蓋了學院的章子。但是當天下午再去教務處時,人家已經下班了。第二天又跑了一趟學校蓋章。回學校整資料這件事,讓我感到畢業後再回學校辦事,有熟人會方便很多。


4、簡歷:

這幾年沒有找工作的需要,我的簡歷幾乎都沒有更新過。從頭梳理了一下簡歷的內容,分析學校希望看到我什麼,然後有針對性的寫了一份中文版並翻譯成英文。雖然我沒有心理學方面的工作和科研經歷,但還是儘量突出了自己對心理學的熱愛,尤其是學心理學經典教材的收穫。


5、PS:

這個是我最害怕的,也是最擔憂的。在網上下載了幾十份PS的模版,先參考,梳理邏輯,標註好的表達,構思自己該要如何寫,列了提綱,先寫中文,再譯英文。寫這個真的太痛苦了,有種大腦被掏空的感覺。既要突出對心理學專業的瞭解,又要寫為什麼想學它,如何能學好,自己的優勢,自己的經歷,中長期規劃等。初稿寫了兩週,然後一字一句的看,反覆改,字字琢磨,句句推敲,段段思考,中英文稿子總共改了30來遍。


6、兩封機密推薦書:

寫推薦書這個事情,我聯繫了在工作中認識的兩位國外大學教授。找他們幫忙的原因是:

1)有經驗:他們給自己學生寫過推薦信;

2)可信賴:母語為英語,在名校擔任教授,其中一位是主任;

3)相互瞭解:工作五年,和他們每週有聯繫,他們也很認可我的工作能力,彼此信任,推薦信裡肯定有好話可說;

4)友誼:之前他們來中國玩,我曾分別做過詳細的攻略給他們。基於以上的考慮,我認為他們如果能幫我寫推薦信,應該會給我的申請起到加分的作用。我用自己的郵箱和他們聯繫,跟他們講了我為何想申請這個專業,自己這半年讀的心理學的書,付出的努力,以及未來計劃等,他們回信說非常樂意幫助我。我的PS終稿,還請英國那位教授幫我進行了語言潤色。


7、其他材料:

在校和工作時獲得的有價值的證書,準備的英文版的。


8、提交申請:

只要準備好所有符合學校要求的材料,提交申請的過程並沒有那麼難,一步一步細心填寫相關信息和上傳文件就好,11月17日周天凌晨1點多,我終於提交了申請。


【面試準備】


12月中旬,我收到了學校的面試邀請,中間有一週準備時間。準備面試的過程,我自己提前想了15個面試官可能會問的問題,關於自我介紹和心理學相關專業知識,我寫了詳細的英文稿,每天下班回來背誦十來遍,然後對著鏡子練習。其他可能問的問題,自己做了如何回答的提綱,然後想好表述邏輯,對著鏡子即興演練。練到讓自己的表達流暢,發音、表情看上去很自然,不給人留下在背誦的痕跡。面試當天,我提前給公司請了一天的假,下午面試,早上自己又練了一上午。視頻面試的時候,兩位面試官總共問了7個問題,基本都在我的準備範圍之內,剛開始有點緊張,但交流起來後就淡定多了。


【個人感受】


之前對心理學的認識僅停留在那些膚淺的雞湯文,或者一些非專業的快餐書上。跟著S去讀教科書後,更理解他說的:“想要學習新領域的知識,就從教材開始看”的含義。讀教材,不僅防坑、防騙保護大腦,還能從原汁原味的知識中汲取營養提升認知水平。S老師精心挑選的這幾本經典的、專業的書(面試時得到了那位老外面試官的肯定),雖然閱讀和寫作業需要花費大量精力,這個過程是蠻苦澀的,因為必須克服自己的惰性和偶爾的消極情緒,但是一本本啃完之後卻結出了甘甜的果實。想要學習新東西,但是隻想尋找捷徑,追求既快又輕鬆地學習方式,往往是自欺欺人,可能會一時自我感覺良好,但是長遠來看對成長沒有幫助。最近我們在讀的毛選,偉大的毛主席說:“世界上沒有直路,要準備走曲折的路,不要貪便宜。”


因為我本科非心理學專業,所以在準備材料的過程中,光說自己對心理學感興趣肯定沒有說服力,我如何體現自己有心理學專業基礎,並且讓老師覺得我有能力面對未來學習中的挑戰呢?關於專業這一塊,對我而言,比較有效的方式是在PS和麵試中

陳述我這半年利用下班時間學習心理學教科書,梳理主流理論流派和代表人物(雖然面試的時候老師並沒有問),瞭解心理學的實驗設計等,並說明自己如果有幸被錄取,我的學習計劃是什麼。準備過程中,我沒有再去讀別的心理學書籍,S說:“刻意學習,想學啥就能學會啥”。所以又翻看了《心理學與生活》《社會心理學》《進化心理學》《認知心理學》《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這幾本經典的書來加深印象和理解。我認為通過反覆讀,真的吃透、理解了這幾本教材的知識,肯定能為自己打下一個堅實的科學心理學的基礎。

我準備材料期間的基本方法:

1)樹立目標、明確任務;

2)根據截止日期倒推來制定計劃、分解任務、日清日畢,周清周畢;

3)每週鍛鍊,健康身心。


我白天在公司儘量高效處理完工作,老闆偶爾下班後還要開個會,晚上回來吃完飯就在書桌前查資料,寫東西。寫PS的時候壓力最大,有幾天效率極低,寫了刪,刪了又寫,幾個小時一句話也憋不出來,最後自己也很沮喪,陷入自我懷疑的泥潭。那時,我釋放壓力的方法是去跑步,一次5KM,有時候跑步中還想到那段時間讀《院士思維》裡那些在艱難中依然不斷超越自己的偉人事蹟。這些給了我很大的精神支撐,跑完步,渾身像打滿雞血一樣,回來繼續寫。


拿到offer的時候很開心,認為是對自己辛苦付出的認可,是階段性的一個小成果。考慮了一段時間,最終決定今年辭職去讀書。在我想要尋求改變的時候,遇到了S老師,也幸運地趕上了心理學的晨讀,剛開始的時候並沒想到這個晨讀會給我帶來什麼巨大的改變,但是讀的過程,我開始了自我探索之旅;讀完之後,又開啟了一段新的征程。成長會,真是一個奇妙的地方啊。社群內很多小夥伴們用持續行動獲得的成長也在不斷激勵我繼續前進。未來還會面對很多新的困難和挑戰,不過,在成長會的淬鍊,也讓我更加篤定刻意學習、持續行動在個人成長中發揮的巨大能量。謝謝S老師,謝謝成長會讓我們插上再次飛翔的翅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