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京劇臉譜之考究

中國藝術研究院藏戲曲臉譜非常豐富。早在 1949 年戲曲改進局成立之始,已有專業人員研究戲曲臉譜。他們深入各地收集地方劇種的臉譜譜式,留下了許多劇種的寶貴資料。從館藏資料中可見,從古代至現代,從宮廷到民間,戲曲臉譜的發展一脈相承,清晰可鑑。臉譜研究專家汪鑫福和黎新同志手繪了大量譜式,對於歷史故事、舞臺裝置、人物裝扮、表演技藝等也都瞭如指掌。他們所繪製的臉譜涉及的劇種豐富多樣,覆蓋面廣,某些劇種的臉譜還很稀有、珍貴。在館藏資料中,尤以京劇譜為最多,藏品的主要來源有 :20 世紀 30年代齊如山國劇學會時期所藏,梅蘭芳綴玉軒所藏,昇平署戲裝扮相譜,還有中國藝術研究院成立後收集的,其中不乏一些名家的手繪臉譜,如翁偶虹、侯永奎、劉曾復等的作品。這些手繪的臉譜人物準確傳神,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對於後世研究戲曲臉譜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在中國戲曲史、劇場史、舞臺美術史、表演理論等眾多學術研究領域均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

臉譜化妝是一種誇張人物形貌的化妝手段,分為面具化妝和塗面化妝。最早人們將歷史上極有名或性格很特別的人設法畫於面具之上,如北齊蘭陵王、宋狄武襄之面具,“用口銜而戴之”。當時的演出只有動作沒有唸白。直到今天,戲曲舞臺上,如金剛、魁星、財神、加官、小鬼等,凡不開口說話的仍戴面具。戴面具影響演唱,人們便逐漸將各種面飾塗於臉上。清代,宮中演出將本應戴面具的神怪人物改用勾臉,出現了在腦門上畫人頭,畫各種獸形、昆蟲的譜式。有時也把神怪臉譜的某些勾法移用在一些人物的臉譜上,這些勾畫方法後來傳到民間戲曲的臉譜譜式中。在戲曲舞臺上,臉譜被描摹得色彩濃重,使觀眾一目瞭然。許多劇種在生、旦、淨、末、醜諸行當中皆有臉譜,而屬淨、醜行當臉譜刻畫人物性格最為鮮明。

中國戲曲的臉譜,其源頭可追溯到大禹時代,鑄成金鼎刻字,使百姓能夠辨別“神”“奸”及禮俗,如黃金四目的方相氏面具、北齊蘭陵王所用面具等遠古遺蹟。臉譜的畫法最初本來極簡單,與西洋的化妝方法大致相同,不過描眉,勾眼窩和嘴角,又添勾臉紋,如此而已。臉譜最初沒有固定的意義,尤其是額間圖案。後來接連增加了花紋和寓意,如趙匡胤後來成為帝王,就畫了龍額日角 ;包拯能入陰曹,就畫了太陰形 ;鍾馗死後恨“福來遲”就繪有蝙蝠形等等。戲曲人物臉譜最早只有紅、白、黑三種與膚色相近的顏色,眉眼的描畫也比較簡單,基本上接近於寫實。像關羽面紅,誇張為紅臉。包拯面黑,誇張為黑臉。只有裝神扮鬼或扮演綠林人物才以五彩塗面。經過幾百年的演變發展,臉譜的構圖和色彩大多相互參雜,逐漸由形貌的誇張成為現實人物性格、品質的化妝手段,“寓褒貶,別善惡”,體現了封建社會中人們對劇中人物愛憎分明的情感態度。

中國京劇臉譜之考究

臉譜發展對照圖 汪鑫福繪

崑曲是比較古老的劇種,崑曲臉譜的樣式簡潔樸素、活潑明朗,富有裝飾趣味,並且綜合了寫實與象徵,圖案化與漫畫化等表現手法,在構圖、色彩、線條等方面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近代京劇直接繼承了崑曲臉譜的藝術傳統,並將臉譜藝術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京劇來源於民間,流傳於民間,又為清代宮廷所重視和提倡,其吸收和融化了多種藝術形式,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

中國戲曲臉譜的基本譜式有整臉、三塊瓦臉、十字門臉、碎花臉等,並由此衍生出各種繁簡不同的譜式,如僧臉、元寶臉、太監臉、鳥形臉等象形臉。由簡單到複雜,其間的變化是有跡可尋的。

生、旦的化妝稱為俊扮,由於演員在戲中所扮演的人物身份、地位、性格、年齡、境遇等各有不同,因此在面部化妝上也不盡相同。早期的生、旦化妝比較簡化,以粉彩為主,因為多在自然光下演出。而在劇場的舞臺演出時,人物受到強烈燈光的照射,化妝色彩就濃重些。一些有經驗的演員,每更換一次演出場所,都要了解劇場的燈光照明情況,再決定化妝色彩的濃淡。

生行大多扮演文人,文人不勾臉。如戲中凡賢良大臣、廉潔官吏、純粹儒者、謹慎士子、忠厚長者、安分良民、信使商慄、誠實奴僕等,都不畫臉譜,使用本色臉。但凡臉上有一抹顏色,此人必有可議之處。好的是果敢激烈、粗莽勇壯,壞的則是殘暴兇猛、陰險奸詐。無論好壞,都不是安穩的人。比如戲中關羽本不勾臉,後來因搭救陳守義夫妻,一腔義憤之意,終因心動殺機臉才變色。再如曹操在戲曲中是被唾罵的人物,在《虎牢關》中仍勾腰子臉(即三花臉),以後奸相畢露才抹大白臉。以上二人,一個是戲中極推崇的忠臣,一個是戲中極唾罵的奸臣,由此可見,當人物為人平正無瑕疵時,皆用本色臉或微抹,而凡臉上有顏色,便有可議之處了。又如趙匡胤、司馬懿等,也是歷史上出名的人物,在《打刀》《逍遙津》中二人皆不勾臉,之後帶兵打仗方才勾臉。

中國京劇臉譜之考究

鳥獸圖案臉譜

淨角在京劇形成時期演員很多,它的分量僅次於老生。淨行演員有慶春圃、徐寶成、汪正士、錢寶峰、穆鳳山、大奎官、穆春山、何桂山等,這些老先生扮演各戲中的角色,都是以昇平署存留下來的舞臺臉譜化妝為標準,臉譜都是黑碎花臉,就是後來保留下來的五成黑臉譜,如許褚、夏侯淵等。

那時錢寶峰為了表現劇中角色的特點和性格,創造出了獨具風格的張飛的十字門臉臉譜,臉譜勇猛美觀。他在劇中大展身手,創造出了典型的人物形象,有“活張飛”之稱。後來名淨錢金福的臉譜許多也是從錢寶峰處學的,連項羽、尉遲恭等也都改進為有典型性,表現性格的臉譜。

在元雜劇中,淨、末角色之界限並不很嚴。淨角不一定勾臉,勾臉者也不過稍事揉染,以表示其個性有別於旁人,如關羽、包拯。至於曹操、嚴嵩等,滿畫,且勾黑紋,以表示其奸梟、陰險,故稱“大花臉”;嚴世蕃等,雖為奸臣,還不至曹操、嚴嵩那麼陰險,所以只勾半個白臉,表示稍存本來面目,故稱“二花臉”;伯嚭等,比半白臉勾畫還要少,是豆腐塊,又稱“三花臉”。

後來對大花臉的解釋有所變化,認為文人中奸臣不用勾臉,用抹臉。奸臣抹臉由來已久,是為掩蓋其本來面目。有心計的人,表現出一種陰森、肅殺而不露血性之氣象,因此在臉上薄飾鉛粉,掩蓋其真面目。眼窩勾畫得細長,因一般奸險的人閉目深思的時候較多,俗話說“眯縫眼看人”,在化妝上就以細眼窩來表現,如費無忌、曹操、嚴嵩。

按照忠君的思想,戲曲中對皇上似乎不應有所褒貶。但是不然,這在臉譜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如果是殘害臣子百姓的皇帝,戲臺上照樣勾臉,如曹操。盜賊、反叛者不許勾直眉正臉,而瓦崗眾英雄、名英烈眾好漢則不在此例。

丑角臉譜是在鼻樑、眼窩間勾畫,有元寶形、方形、棗核形等等,按所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劃分,大致可分為文丑、武丑、老醜、彩婆子、彩旦等多種。

京劇形成時期的著名丑角有黃三雄、楊鳴玉、劉趕三等人。楊鳴玉是著名崑曲丑角,演技相當高超。劉趕三是與程長庚同時代的演員,初學老生,後改丑角,因同時在三個戲班趕場演出,被人叫做“劉趕三”。他尤善醜婆角色,如《拾玉鐲》之劉媒婆、《探親家》之鄉下老媽媽、《思志誠》之媽媽等演起來均極其出色。

常言道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戲曲臉譜化裝極有寓意,如紅色,表示忠而不得善終 ;黃色表示內奸外謹之凝練 ;藍色表示桀驁不馴 ;白色表示陰險肅殺,黑色表示魯莽勇直,紫色表示忠謹靜穆,綠色表示兇險乖戾,金銀色表示為神仙中人,粉紅色表示年邁之忠烈,因粉紅色即紅色之意,不過年老血衰,以別於純紅色之有中年氣概也。凡此種種,皆表示其特殊之個性 ;至於典韋善於用戟,故於眉間繪以戟形 ;鍾馗死後,恨福來遲,故於額上繪一蝙蝠。金錢豹臉上勾畫金錢,火神臉上勾畫火焰。以及李克用、趙匡胤之眉間繪黑龍,表示其為二臣;周倉中進士之額上塗紅色,表示其為碰死;凡此種種,皆於表示個性之餘,後擇其平生最顯著之一點,筆以出之……(見1928 年第 1 期《戲劇月刊》怡翁之《臉譜論釋》)

臉譜還常常是以象徵性的圖案來刻畫人物,或寓意或象徵地進一步來表現人物。臉譜上常畫的自然圖案有日月、火焰、雲紋等,書法符號有“卍、壽、虎、王”等,鳥獸圖案有蝠形、獸面、燕翼、蝶翅等,兵器紋樣有戟、鉤、刀等,還有神話劇中各種擬人化頭型 :猴臉、豹臉、牛頭、蝦、鼠、蟹形等。極具個性的臉譜藝術,體現出藝術家的構思和對戲劇人物的理解,通過畫在臉上的花紋、譜式,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

臉譜是個性化、程式化的藝術,洋溢著和諧與美的統一。臉譜的高明之處,就是結合了繪畫、圖案、雕塑、金石等工藝,處處都是美術化了的。例如表情、動作,由寫實進而美術化,具有寫實、寫意、傳神等功效。它充分發揮了形、神、意的藝術特點,使人物造型離開舞臺表演仍然具有相對獨立的審美意義和欣賞價值。臉譜可用於表明人物的年齡、性格、氣質以至生活經歷和生理特徵,以豐富舞臺色彩,強化演出效果,是戲曲舞臺上固有的組成部分。它運用寫意、誇張的手法,創造出無數鮮活的藝術形象,具有深刻的內涵和強烈的裝飾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