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餘杭:打造浙江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賦能區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面對日益複雜的發展形勢,杭州市餘杭區不斷夯實製造業“壓艙石”作用。

作為浙江全省縣域經濟“領頭雁”,餘杭區堅決扛起製造大區的責任與擔當,構建龍頭引領、中堅強大、活力充沛的“精而強”現代工業體系。2019年,餘杭區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454.71億元;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309.98億元,同比增長7.3%;新產品產值率達45.49%,同比提高3.79個百分點;利潤總額109.53億元,同比增長16.8%……

自2月10日推進企業有序復工以來,餘杭區將推動製造業企業復工達產作為工作重點,助力“兩戰贏”:2月10日首批覆工的49家企業中,38家為工業企業;2月19日,1198家規上工業企業全部復工;3月10日,規上企業復產率超95%……

實現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關鍵在於創新。自實施“新制造業計劃”以來,餘杭區緊緊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一環,實現數字經濟和製造業“雙引擎”驅動,提高規模質效、提升創新能力、培育企業梯隊,著力打造成為杭州市“雙引擎”發展引領區、全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賦能區、全國智能製造標杆區。

地方動態 | 杭州餘杭:打造浙江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賦能區

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一角

工業互聯網賦能

推動製造業數字化轉型

致力於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餘杭區,如何撬動傳統制造業“蝶變”,實現經濟高質量可持續快發展?

經過不斷探索,以數字經濟見長的餘杭區,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工業互聯網。當前,餘杭區正以“一會一賽一平臺一小鎮”四位一體,全力構建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推動製造業數字化轉型。

近日,筆者來到餘杭區東部的臨平新城,在嚴格疫情防控的基礎上,中國(杭州)工業互聯網小鎮正在逐漸恢復往日的生機。

小鎮裡最大的“明星”,就是阿里雲supET平臺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復工後,阿里雲supET平臺運營總監韋偉相當忙碌。去年工業互聯網板塊東遷後,由於有了集聚效應,業務量不斷提升。“年前我們和餘杭一家生產注塑工藝產品的傳統企業簽了約,幫助他們進行訂單、生產和倉儲等環節的數字化改造。”他說,目前正在進行合作的餘杭區企業就有十多家,正在搶抓受疫情影響的進度。

以阿里雲supET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為引擎的工業互聯網小鎮,已集聚5G技術、信息軟件、工業 APP、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領域40餘家服務商入駐。在2019年,小鎮還舉辦了2019中國(杭州)工業互聯網大會和首屆中國工業互聯網大賽。

在小鎮的帶動下,目前,餘杭區已成功建設服裝家紡、注塑加工等7個行業級平臺,培育了2家行業級和2家企業級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14家省級工業信息工程服務機構。

在餘杭正構建的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中,工業互聯網安全是重要一環。位於餘杭未來科技城的杭州木鏈物聯網科技有限公司,是專注於工業互聯網安全的科技創新型企業。該公司首席執行官向昶宇介紹,木鏈科技已承擔中核集團、中船集團、國家電網等多個國家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項目,致力為我國工業互聯網建設添磚加瓦。

在工業互聯網小鎮的帶動和老闆電器、西奧電梯等標杆企業示範下,餘杭區工業互聯網生態正日漸成熟,助推“畝均論英雄”改革。2019年,餘杭區榮獲浙江省產業數字化轉型二十強地區第一名,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改造覆蓋率達到90%以上、畝均增加值保持20%以上增速。

地方動態 | 杭州餘杭:打造浙江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賦能區

中國(杭州)工業互聯網小鎮

全生命週期培育

構建“精而強”產業體系

在餘杭區走訪,筆者發現,該區的工業體系中,沒有“巨無霸”式企業。那麼,是什麼奠定餘杭製造強區的地位?

隨著走訪深入,答案呼之欲出:一批在各行業細分領域具有話語權的“中流砥柱”企業——上市企業24家,營收超十億元企業25家;浙江省隱形冠軍企業9家、隱形冠軍培育企業42家;1174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比如,國內廚電行業領軍品牌老闆電器、全球十大電梯品牌中唯一國產自主品牌西奧電梯、工信部“單項冠軍”示範企業微光電子和華光新材、國內鏈條行業領軍企業東華鏈條、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的貝達藥業和諾爾康、國內女裝知名品牌伊芙麗……在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環保產業、家紡服裝等重點發展領域中,一批“精而強”的製造業行業龍頭、隱形冠軍企業在餘杭大地上崛起。

不僅是“中流砥柱”的龍頭企業、隱形冠軍,在餘杭,還有“鋪天蓋地”的製造業中小企業——他們正以創新為第一動力、人才為第一資源,積蓄髮展的動能,期待有朝一日能夠“破繭而出”。

杭州迅蟻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即是其一。2019年10月15日,中國民航局向其子公司——杭州送吧物流科技有限公司頒發《特定類無人機試運行批准函》和《無人機物流配送經營許可》,這是無人機行業第一個由中國民航局頒發的運行許可,也是全球範圍第一個針對城市人口密集區的官方運行許可。在“戰疫”中,迅蟻科技在有需求的地方利用無人機快速安全配送醫療用品。

他們為何紮根餘杭?不論是在餘杭土生土長的企業,還是後期遷入餘杭的企業,均給出了同一個答案:在這裡,不僅有自由生長的空間,還有全生命週期的培育計劃。

在企業發展不同階段,餘杭區會提供針對性的服務和政策。比如,服務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雛鷹計劃”,培育高科技、高成長企業的“鯤鵬計劃”,培育單項冠軍、隱形冠軍、上市企業的“雙百”培育計劃,培育龍頭企業的“雄鷹計劃”……

餘杭歷屆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製造業發展,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持續推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工作。在這張藍圖之下,一個龍頭引領、中堅強大、活力充沛的“精而強”製造業產業體系正逐漸形成。

全領域創新驅動

夯實智造變革基礎

在現代化產業體系中,任何一個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並不僅是某個產業自己的事,製造業亦如是。

要實現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需要高新技術、科技金融、現代服務業等加持,但最核心的是創新,是掌握關鍵核心技術。

當前,餘杭區正在建設“全域創新策源地”,依託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和杭州城東智造大走廊,以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G60科創大走廊,佈局從應用創新到關鍵技術突破再到基礎研究的完整創新鏈路。

3月3日上午,在餘杭區南湖畔,阿里巴巴達摩院南湖項目開工,分三期建設阿里巴巴達摩院全球總部基地。達摩院是阿里巴巴成立的全球研究院,聚焦於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創新研究。筆者瞭解到,具體到研究領域,達摩院主要致力於大數據計算、AI算法、芯片算力、無人駕駛、量子計算等領域研發,積極支撐“數字浙江”建設。

地方動態 | 杭州餘杭:打造浙江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賦能區

阿里巴巴達摩院效果圖

而已在餘杭區人工智能小鎮臨時辦公的之江實驗室,聚焦人工智能和網絡信息兩大領域,重點在智能感知、智能計算、智能網絡和智能系統四大方向開展基礎性、前沿性技術研究,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2019年,該實驗室聯合首批48家合作伙伴,發佈了“天樞”人工智能開源開放平臺。

不僅是基礎研究,餘杭區依託企業研究院和技術中心,致力於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的突破。2019年,餘杭企業杭州諾泰澳賽諾醫藥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建立諾貝爾獎工作站,與諾貝爾獎獲得者一起突破藥物研發構成中的技術瓶頸。此外,越來越多的餘杭製造業企業加快創新產品研發:炬華科技、優穩自動化等4個企業項目入選省重點技術創新項目;高烯科技、中塑新材等6個企業項目入選省重點高新技術產品開發項目……

創新的關鍵,在於人才。餘杭區正打造“熱帶雨林式”人才體系,人才總量突破35萬。對於製造企業高質量發展,一名優秀的領導者不可或缺。針對企業高管人才,餘杭區完善《餘杭區工信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培訓工作實施細則》,2019年赴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聯合清華、北大等高校舉辦財務管理與資本運作高級研修班、數字化轉型等專題培訓班30餘場。

“三服務”持續深化

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在嚴格做好疫情防控基礎上,浙企有序復工達產,但遭遇開工難、招工難、產業鏈聯動難、物資運輸難、醫護用品保障難、資金週轉難、保外貿訂單難等難題。

作為浙江產業發展主陣地,杭州市餘杭區在推進企業有序復工達產中亦遭遇不少困難。但3月10日,餘杭區企業電力復工率超99.62%,復產率超95%;規上企業已全部復工,復產率超95%。

如何做到的?用餘杭區政府和企業的話來說,就三個字——“三服務”。在企業積極“自救”基礎上,餘杭區政府深化“三服務”,實施“千幹進萬企”,為企業提供定製化、精準性服務,“一企一策”助力企業達產。

比如,破解資金週轉難,餘杭區率先出臺“防疫惠企28條”,設立集中兌現辦公室。截至3月5日,該辦公室已兌現資金9.77億元,為企業紓困解難。不僅如此,為讓企業“碼上兌現”,餘杭區在杭州市“親清在線”數字平臺上上線首個區級政策。

此外,為緩解招工難,餘杭區協助企業通過專機、專列、包車等渠道,已將11200多名企業員工接回餘杭;為幫助浙江春風動力股份有限公司儘快恢復產能,餘杭區經信等部門幫助為其配套的小企業復工復產,實現產業鏈聯動;在餘杭區和杭州市級相關部門幫助下,杭州鍋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崇賢廠區順利將“一帶一路”訂單貨物運至上海,實現按期交付……

疫情期間的深化“三服務”、著力破“七難”,是餘杭區一以貫之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的縮影。

比如,作為全區工信經濟主管部門,餘杭區經信局在2019年成立9個走訪工作組,分層分批分次開展“三服務”活動。工作組全年累計走訪服務企業1230餘家次,幫助老闆電器、春風動力、銀都餐飲、杭汽輪等企業解決資金融通、項目資助、智能化改造等方面的實際困難。

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正發揮著“磁吸效應”:2019年末,餘杭區常住人口比2018年末增加28.8萬人,是浙江全省人口增長最快的區。人才的持續流入,為餘杭區全域創新策源地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撐,也不斷夯實該區浙江縣域經濟“領頭羊”、創新發展“排頭兵”的優勢。

本文轉自浙江日報(3月16日報道,記者:李良邑、唐駿垚,來源:浙江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