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馬,焉知禍福,是一個典故嗎?是什麼意思?

幸福一家人wjy


如果沒有記錯的話,我應該是初中學過這個寓言故事的課文,但現在的部編版好像刪去了。


典故出處:

這個典故出自西漢劉安主持撰寫的《淮南子.人間訓》,原文是文言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如果覺得看文言文太煩,可以參考下面的白話文:

靠近邊境一帶居住的人中有一個精通術數的人,他們家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們都前來慰問他。那個老人說:“這怎麼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過了幾個月,那匹馬帶著胡人的良馬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們一家。那個老人說:“這怎麼就不能是一件壞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喜歡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得大腿骨折。人們都前來安慰他們一家。那個老人說:“這怎麼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境一帶,壯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戰。靠近邊境一帶的人,絕大部分都死了。唯獨這個人因為腿腐的緣故免於征戰,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典故寓意

《淮南子》這本書雖是雜糅百家,但以道家思想為主,所以這則寓言故事實際暗含著老子《道德經》中“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福禍相依”的辯證思維,它啟示我們,身處逆境不要消沉,要用樂觀的心態去面對;身處順境不要過分得意,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


然而,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生總是逃不過要面對逆境的。世事變幻,人事浮沉,有誰能夠保證自己能像塞翁一樣,每一次都有失而復得,化險為夷的運氣。即使是塞翁父子,不也要付出兒子腿瘸身殘的代價,父子倆才得以保全生命嗎?

所以,在現實的世界中,千萬不要奢望自己是幸運兒,能夠有禍事轉為福事的好事。幸福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創造,風險要靠自己的準備去防範,危機要靠自己的智慧去應對。


我命由我不由天,誰也不是個神仙。

多學知識多賺錢,才有幸福的明天。



迷途烈馬


您好,我是詩詞小說交流匯,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塞翁失馬焉知禍福是典故嗎?是什麼意思?”

由於我回答的比較晚,所以大家都給您回答得差不多了!但我想從個人親身經歷的兩件事來把這個典故補充得更完整一點!

第一件事,讀初中的時候,去網吧上完網回宿舍,剛躺下發現少了八元的伙食費,我趕緊跑到網吧,翻箱倒櫃後果然找到了,只不過多出一元,共有九元錢!神奇的是當我回到宿舍發現本以為掉的八元錢正躺在枕頭底下!也就是說我憑著這“信仰”的力量,找到的本來就不是我的錢!這就是福禍相依!(哈哈,到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很神奇!)

第二件事,前段期間我考駕照,由於緊張(其實腦袋反應有點慢哈哈哈),經常被教練罵的啞口無言!反觀其他學員很快都學會了!雖然沒什麼面子,但我心裡很高興,我知道教練會給我多出時間單練~我們教練人挺好的!結果我都是一把過,其他學員就沒有這麼幸運了!……由此可見,笨不一定就沒有好處,被罵不一定不是好的事!

再說回這個典故,整篇典故講的是老人在馬走失時,沒有悲傷,結果帶回來了一匹好馬!又沒有高興,兒子因為喜歡騎這匹馬而摔斷腿,老人還是沒有悲傷,結果徵兵打仗他兒子逃過一劫!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祖祖輩輩用血的教訓和生活經驗精煉出了無數勸人向善的學說和警句!我們可以從釋道儒三教來解釋!

第一, 這就類似儒家學者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以平常心看待!所謂樂極生悲正也是如此~樂中有悲,悲中有樂!福禍也亦然!

我們當在困境中不放棄不悲觀,在順境中不高傲不得意忘形!

第二,這就是道家說的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所謂陰盡了生陽,陽盡了生陰!

所以不把事情做絕,不要被情緒控制!當懂得控制情緒,不管是悲是喜都得淡然處之!

第三,從佛家的態度上說,一切皆空,不能被身外之物控制情緒,要超脫,要釋然!要看透福和禍是同根同源!

三家學派的理論基本都是教育世人,喜怒無常不可取,當預見福禍相依的哲理!


再說回今年的疫情,雖然是中華民族經歷的又一次災難,但是它讓我們全國人民又一次站在了一起,無數可愛的人將可怕的疫情“惡魔”及時的鎖在了牢籠裡!全世界人民徹底的佩服中國以最短的時間建造方艙醫院,以最快的效率確診治癒病人,以最科學的方法封鎖控制流動人群!這在全世界也是沒有幾個國家能夠做到!

這次疫情也給中國人上了一課,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迫在眉睫!也給互聯網的蓬勃發展注入動力!

中國人向來不害怕災難,一次又一次的浴火重生,讓我們的民族更加的堅不可摧!

好了,我回答完畢,希望您能滿意!


詩詞小說交流匯


《塞翁失馬》源自西漢淮南王劉安編寫的《淮南子·人間訓》文本中的一個典故,後衍生為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塞翁失馬》古文: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讀音bì,股,大腿),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侵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釋文:靠近邊塞地方住著一群人,裡面有一位善於推測吉凶禍福的人。他家的馬無緣無故跑到胡人那裡去了,大家都安慰他。他父親說:“這怎麼就知道不是福氣呢?”過了幾個月,他家的馬帶著胡人的駿馬回來了,大家都祝賀他。他父親說:“這怎麼就知道不是禍患呢?”家裡多了良馬,他的兒子喜歡騎馬,有一次從馬上摔下來折斷了大腿骨,大家都安慰他,他的父親說:“這怎麼就知道不是福氣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侵入邊塞,壯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參戰,住在邊塞附近的壯年男子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因戰爭而死去,因為他兒子腿瘸的原因,父子的性命都得以保全。

寓意: 塞翁失馬,焉知禍福,也作塞翁失馬,安知非福。“塞翁失馬”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了千百年。它告訴我們,無論遇到福還是禍,要調整自己的心態,要超越時間和空間去觀察問題,要考慮到事物有可能出現的極端變化。這樣,無論福事變禍事,還是禍事變福事,都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 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事物的福和禍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要以辯證的態度去看待。

這與老子講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思相近,禍與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轉化。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三點水981


從前有位擅長推測吉凶通曉術數的人(老人相當於算卦的,有點和現在預言家差不多)居住在靠近邊塞的地方。一次,他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所。親朋好友都來安慰他怕他著急,可是大家來了一看,這個老人不但不沒著急卻說,別看我馬跑到胡人那裡去了,這怎麼就不是一種福氣呢,出人意料過了幾個月,那匹馬帶著胡人一群馬竟然回來了,大家又都來也為他慶祝,可是這次更讓大家大吃一驚,那老人非但不高興,卻說,這怎麼就不是一一種災難呢,算卦人家中好多好馬,他的兒子愛好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斷了腿。這回親朋好友都來看望慰問,大家猜猜這老人咋說的?這怎麼就不是一件好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塞,年輕健壯男子都被徵兵役去作戰,邊塞附近的人死亡慘重,唯有塞翁兒子因為腿瘸的原因免於徵兵役,父子倆一同保全了性命。

其實這個典故無論在當時的西漢還是任何一個年代都有特殊的意思意義:他用一個典故形式勸導和告誡人們,生活中遇到不開心往寬處想,往好處想,也許是件好事,人世間好事壞事都不是絕對的,在特定的條件下,壞事可以引出好結果,好事也有可能引出壞結果,形容人的心態,一定要積極向上,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有可能向好的一面發展轉化。

塞翁失馬真成福,愚公移山不是愚!

好了,就說到這吧,不耽誤大家寶貴時間了,謝謝您的閱讀評論點贊。





赤峰老劉


答:首先要說的是,你的問題中錯了一個字,看完我的回答,你就知道了。

這是不是一個典故呢?這確實是一個典故。如果你文言文功底不錯,看看《淮南子•人間訓》的這個寓言典故: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當然,如果你想立刻明白典故的意思,那就可以看看下面的譯文:

靠近邊塞地帶居住的人中,有一個精通術數的人,有一天,他們家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居住的地方,回不來了。人們都前來安慰他。而那個老人說:“這怎麼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果然,過了幾個月,那匹馬帶著胡人的良馬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們一家。但那個老人卻說:“這怎麼就不能

是一件壞事呢?”。他們家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喜歡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成大腿骨折,人們都前來安慰他們一家,那個老人又說:“這怎麼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果不其然,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

侵邊境一帶,壯年男子都被抓去拿起弓箭作戰。結果,靠近邊境一帶的人,絕大部分都戰死了。唯獨這個人因為腿腐的緣故,而免於征戰,使得其父子都得以保全了生命。

看到這裡,你應該已經知道,你題中的字錯在哪兒了吧?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而不是“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字面上的意思是:塞翁丟了馬,怎麼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

講到這裡,應該已經回答了題中的問題,你也應該已經明白了這個典故的意思。但你知道這個典故,為什麼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被一直傳誦至今嗎?在現實生活中,對我們有何指導意義呢?

這個典故的初衷是為闡述老子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為老子的禍福倚伏觀服務的。比喻,東漢班固的《通幽賦》中有一句“北叟頗知其倚伏”,就提示了它的寓意。

我們是辯證唯物主義者,應該做到古為今用,承其精華,去其糟粕。

在現實生活中,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必然會遇到一些挫折和失敗,當遭遇時,應發揚“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精神,鼓起勇氣,奮力前行,不要一蹶不振,患得患失。此其可取之處。

但也有其迷惑人的含意在,打個比方,如果你丟了手機,造成了經濟換失,這是所謂的“失馬”之禍,它會給你帶來什麼好事嗎?不會。所以,這個典故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偶然性,並非真理!在第一次丟了手機後,要總結丟的原因,積極做好防護。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以古明今,以古鑑今,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惡者而棄之,善之善者也。


陸新頭


我是鈺姐,我來回答。

一、“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典故及出處

“塞翁失馬,焉知禍福”確實是一個典故,也叫成語故事,出自《淮南子.人間訓》。

典故是這樣的:

在靠近邊塞的人裡,有一個擅於術數的人。他家的馬自己走失後到了胡人那裡,大家都跑來安慰他,這個老人卻說:“這怎麼就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

果然過了幾個月,他的馬帶著胡人的馬回來了,大家來祝賀他,這個老人說:“這怎麼就不知道是一件禍患呢?”

家裡多了匹良馬,兒子又喜歡騎馬,有一次從馬上摔下來,摔斷了大腿,大家又來安慰他,這個老人又說:“這怎麼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

過了一年,胡人大舉侵入邊塞,青壯年男子都被徵去參戰,靠近邊塞人大部分因戰爭而死去,唯獨老者的兒子因摔斷腿而免於征戰,而得以保全性命。

如此反覆的福禍交織,鈺姐也快被繞暈了。

二、“塞翁失馬,焉知禍福”的喻義

“塞翁失馬,焉知禍福”是指一時有了損失,不代表不是一件好事,反而會因此得到好處;反之,如果一時來了禍患,卻不代表一定是件壞事,壞事有時會變成好事。

典故中的老者精通術數,每次都能預測福禍,其實也是源於他對世事無常的判斷。我想,應同理否極泰來、樂極生悲吧,這就是所謂的物極必反。

因此,人們也常用“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來形容某些已發生福禍事件。

其實,這正反應了人們的樂觀和客觀的心理。

比如,面對飛來的橫禍,我們要有樂觀的心理,保持積極的心態,不被逆境打倒;而面對突然來的喜事,也不能沾沾自喜,要用憂患意識來看待,防患於未然。

三、“塞翁失馬,焉知禍福”的解析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性,福禍相依,物極必反。事物的福和禍都會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的,我們要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

正因事物在發展階段裡都會向相反的極端轉化,所以我們要從時間和空間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但無論禍事變福事,還是福事變禍事,我們都要對事物發展結果的心理承受能力,客觀的看待事物,看待周遭一切。


(END)


鈺姐的書齋


塞翁失馬,焉知禍福是一個寓言故事,它最早出自於西漢時期思想家,文學家劉安所著的《淮南子,人間訓》一書,後來衍變為漢語成語:"塞翁失馬,安知非福",或塞翁失馬,焉知禍福"等。在中國古代,用一個寓言故事詮釋生活中的某個哲理的例子是很多的,如"守株待兔,掩耳盜鈴,盲人摸象,農夫和蛇……"等等,也就是該句成語的典故。"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實際上和老子的《道德經》中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都是同一個意思,就是說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在一定的條件下,壞事可以變為好事,反之,則是另一種結果。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隨便舉一個吧,筆者的家鄉是聞名全國的"戶太八號"葡萄主產區,某年,在葡萄楊花期間,由於受早春寒流的影響,造成產區大面積葡萄減產,果農們唉聲嘆氣,情緒低落,沒料想秋後市場上葡萄由於貨源短缺,價格大漲,果農的收入倒比豐年增加了二成。而又一年,風調雨順,葡萄大面積豐收,而造成產品滯銷,價格不用說低了很多,果農收入不見得高於欠收之年。農夫舉的這個例子不一定正確,但道理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在看待任何問題時,都要全面的分析,理解,而不能片面化,往往由於某種因素,壞事能變成好事,好事也可能出現向壞的方面轉變的可能。


秦一農夫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一詞出自《淮南子·人間訓》。

其實這個詞語想講的是禍福相依的道理。

也就是人遭逢到順境,未必是好事;人處在逆境,也未必是壞事。

我想用普希金的那幾句詩來解釋一下: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心急,不要悲傷;憂鬱的日子裡,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

我覺得這個成語更多的是教會了我們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因為順境,我們更能夠接受;但是如果處在逆境當中,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應該做的就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禍與福是相互依存的。

用政治上的原理來說,就是:相互對立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會相互轉換。

(故事說的是:古時候塞上有一位養馬的老翁,有一天他的馬不見了,而在一年之後帶了一匹小馬駒回來,小馬駒長大之後老翁的兒子試著去騎,卻被馬駒甩了下來,摔斷了一條腿。之後塞外發動戰爭,到處都在徵兆壯丁作戰,老翁的兒子因為殘疾而免於一戰。老翁的鄰居們一連幾次都根據眼前事情來判斷老翁的遭遇是禍是福,而老翁卻有著“焉知非福”的思想,預料到之後事情的好壞。故事流傳至今,後人便用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來比喻一時受到損失不一定是壞事,也許之後會因禍得福。)





宜城甜甜


《淮南子·人間訓》

在靠近邊塞的人中,有一位精通術數的人。他家的馬自己跑到胡人那裡去了,大家都來安慰他。這個老人說:“這怎麼就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過了幾個月,他家的馬帶領著胡人的駿馬回來了,大家都祝賀他。這個老人說:“這怎麼就知道不是一個禍患呢?”家裡多了匹良馬,他的兒子又喜歡騎馬,有一次從馬上摔下來折斷了大腿。大家都安慰他,這個老人又說:“這怎麼就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侵入邊塞,青壯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參戰,靠近邊塞的人絕大部分都因戰爭而死去。唯獨他的兒子因為腿摔斷了的緣故免於征戰,父子得以保全性命。

意思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也作塞翁失馬,安知非福。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反之亦然。形容人的心態,一定要樂觀向上,任何事情都有二面性,不好的一面,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轉化。

“塞翁失馬”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了千百年。它告訴我們,無論遇到福還是禍,要調整自己的心態,要超越時間和空間去觀察問題,要考慮到事物有可能出現的極端變化。這樣,無論福事變禍事,還是禍事變福事,都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事物的福和禍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要以辯證的態度去看待。



馮嶺123


“塞翁”,是指住在邊防險要之地的老翁。

塞翁養的馬突然丟了,眾鄰都覺得塞翁這次丟馬是一種損失。

可塞翁卻不一為然:是禍是福,現在很難說。

果然,沒幾天那匹馬又回來了,而且還引來了另一匹好馬。

於是眾人們又來祝賀;塞翁還是以前的那個態度,那種說法。

塞翁的兒子因騎那匹好馬,不小心從馬上摔下來,把腿骨都摔斷了。眾鄰皆為塞翁感到不幸。

可後來,突然發動了戰爭,所有青年壯丁全被強徵入伍,結果十有八九都戰死了;許多人家因而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而塞翁的兒子因為跛足,是個殘疾人,因此躲過了被強拉當兵一事,父子倆得保平安。

塞翁失馬這個故事,出自《淮南子.人間訓》。

由於這個故事,於是,當人們遭遇不幸的時候,便常會用“塞翁失馬,焉知禍福”,來自慰或安慰別人。

其實,這句成語:塞翁失馬,是個故事;焉知禍福,深含哲理。

正確的理解是:“壞事能變成好事,好事也能變成壞事。”就是告誡人們,遇到任何事情,要用辯證的、科學的觀點,來認識事物的發展和矛盾的轉化的規律。

如果你把“塞翁失馬、焉知禍福”認為是“人生禍福無常”,那就大錯特錯了。

老子在二千多年前,就說過“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句話,見《老子下篇.德經》,因此也有人叫做“禍福相倚”。

在《鶡冠子.世兵》和《呂氏春秋.制樂》中都有類似的說法。《文子.微名》中也說:“利與害同門,禍與福相鄰”。所以又有“禍福同鄰”的成語。

這句成語就是,告誡人們,世上任何一件事物都具有好與壞的兩個方面。

遇到世間萬事,要學會用辯證法去觀察事物,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去看待和分析事物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孩子金榜題名,年輕人事業榮升,這本來是一件高興的事,可對年事已高的老年人來說,高興過度也會造成樂極生悲的事件發生。

再比如,在漫長的人生中,遇到經濟滑坡,突發事件,一夜失業,突然破產的事情也會時有發生,這絕對的是一件壞事;但只要經得住壓力,能夠重振雄風,也許會遇到柳暗花明的時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