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料民、增賦——西周末年三代“亡國之君”的絕境自救

專利、料民、增賦——西周末年三代“亡國之君”的絕境自救

長期以來,我們習慣於接受“暴君/昏君亡國論”,把一個朝代的衰微,歸罪於末代君主的個人德行,卻忽視了歷史進程的不可扭轉之勢。

我們亦常常失於關注——昏君之所以成為昏君,究竟是因為其昏聵,還是因為他在政治鬥爭中落敗?

實際上,分封制的弊端,在西周末年就已顯露無疑。西周最後三代天子,都曾試圖通過財政改革挽救王朝江河日下的頹勢。

但結局我們都知道了——均以失敗告終。


自救1.0

天子:周厲王

舉措:專利

西周的分封制,由於沒有有效的回收機制,便註定成為一項不可能長期持續的制度——因為土地的數量是有限的。

周王室的財政來源,主要靠的是王畿的田地、諸侯國自覺繳納的貢賦,以及戰利品。

其中最為穩定的來源就是隸屬於王室的田地。但隨著一代代分封,周王畿直屬的領地越來越少,入不敷出,國家財政收入日益縮減。

等王位傳到周厲王手中時,貴為天子,他也不得不面對“沒錢”的問題。

《史記》記載,周厲王即位以後,重用貪財好利的榮夷公。榮夷公教唆厲王對山林川澤的物產實行“專利”。

這裡的“專利”的解讀有二:

一是把這些地方劃歸天子所有,禁止臣民進入開採取用。

二是強行對以此謀生、謀利之人徵收賦稅。(個人傾向這一種解釋)

說明此前山川林澤等等自然資源,均屬無主資源,臣民開採、捕獵不受限制,周王室也懶得管。

但忽然間,要徵稅了。

自然就有許多人不樂意。

大夫芮良夫勸諫說:“財利,本是天地萬物所生所長,要想壟斷,害處太多了。作為天子,本應開發財源而遍施其惠。一個普通人壟斷財利,尚且要稱之為‘盜’,大王這樣幹,願意歸附您的人就很少了。榮夷公若得重用,周朝必定衰敗。”

大夫芮良夫諫厲王曰:“王室其將卑乎?夫榮公好專利而不知大難。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而有專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將取焉,何可專也?所怒甚多,不備大難。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夫王人者,將導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無不得極,猶日怵惕懼怨之來也。故頌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爾極’。大雅曰‘陳錫載周’。是不布利而懼難乎,故能載周以至於今。今王學專利,其可乎?匹夫專利,猶謂之盜,王而行之,其歸鮮矣。榮公若用,周必敗也。”

周王室的臣子,文化水平普遍高,一說話就是洋洋灑灑一篇文章。

可週厲王也不傻——他知道,現今霸佔著這些資源的,根本不是小民,而是你們這些世族、諸侯。憑什麼世族可以壟斷自然資源,偏偏我周王不行呢?

於是,仍堅持任用榮夷公為卿士。

《史記》繼續記錄道:

很快,國人紛紛非議其暴政。厲王就派人監視臣民,盡殺非議之人,導致國人不敢再公然謗王,改為“道路以目”,諸侯亦不來朝見。

周厲王很得意的告訴召公說自己止住了非議。

結果召公:“防民之口,甚於防水。水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最終,國人暴動,推翻厲王統治。

召公這番話,在任何時代,都是正義且正確的,亦是我們應當捍衛的。不過,我在這篇文章中暫不做道德角度的探討,僅從政治博弈和利害關係的角度來分析。

我們思考一下,周厲王重用榮夷公,群臣厭惡榮夷公?真的只是因為這個人貪財好利這麼單純嗎?

《史記》常常會開篇就給歷史人物定性,一開始就告訴我們榮夷公是一個貪財的奸臣。

但如果跳出這種先入為主的思維侷限,說榮夷公是一個一心為君分憂的改革先驅,好像也沒什麼毛病。

從記載中我們可以推斷出,榮夷公是被破格提拔的,提拔的過程中,有沒有動了誰的飯碗?

周王不重用世襲的周公、召公,反而去破格提拔一個榮夷公。這本身就釋放出一種信號——周王用人不再唯出身論,而是更在乎他的才能。

如此一來,必使得那些世官們人人自危。

但周厲王不會在乎他們潑向榮夷公的髒水——找到新的財政來源,挽救日益衰微的周王室,才是當下關鍵。

上面我們說了,此時的山林川澤,早已被諸侯國、卿大夫們壟斷。所以榮夷公的專利政策,看似是奪富於民,其實是奪利於官。

世家貴族,要比老百姓要難纏的多。孟子都說了“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在秦以前未見農民起義的事件,能威脅周王室政權的,無非就是外族部落,抑或諸侯世家。

請注意,發生暴動,推翻周厲王統治的“國人”,是有特殊的含義的——指的是住在國都裡的人,也就是士以上的階層,

並非普通平民。

平民根本沒有能力大規模闖入國都。

我們有理由去懷疑,這場暴亂,根本就是國都內心懷不滿的舊貴族士大夫們聯合發起的。只不過是事成後,為了闡釋其正義性,隱去了發起人的姓名,以“國人”代稱,表明這是一次國家行為。

隨著周厲王被下臺、被驅逐,周王室自救1.0宣告失敗。


自救2.0

天子:周宣王

舉措:料民

厲王的兒子——周宣王上位早期,還是比較聽周公、召公等一干老貴族的話的,因此也出現了為人所稱道的“宣王中興”。

宣王的歷史形象,一般被描述為一個前期賢明、後期昏聵的形象。

看完上面1.0的故事,我們大概也可以猜到——周宣王到晚年,終於理解了自己的父親。

周宣王好用兵,戎馬一生,征討過玁狁、西戎、淮夷、楚國等。我猜想早期的他,應該是在盤算征服這些外族部落,讓他們定期繳納貢賦,以緩解周王室的財政緊缺。

但到了晚年,隨著數次戰爭的失敗,國力不斷消耗虧損,眼見著王朝在自己的手中步步衰弱,宣王急了,於是啟動“料民”計劃——就是人口普查。

人口戶籍檔案,對於統治而言,實在是太關鍵了。劉邦後來就是靠著蕭何搞來的戶籍檔案,在糧草等後勤補給上佔盡優勢。

查清人口戶籍之後,周王室對於地方的管控能力,會數倍增強。所以即便朝臣反對,周宣王也要逆勢而行。

但幸運的是,宣王在完成人口普查後,還未來得及做出下一步動作,就薨逝了,算是落得個好下場,自救2.0也宣告爛尾。


自救3.0

天子:周幽王

舉措:增賦

根據《竹書紀年》的記載,周幽王即位第二年,就幹了一件事情——“增賦”。

我極度懷疑這是遵循他爹周宣王的遺命乾的。(宣王拿出畢生心血——自己查清的部分人口戶籍,顫顫巍巍交到兒子手裡,說:兒啊,周王室復興就靠你了,爹能做的就只有這麼多了。)

搞增賦,就已經足夠讓老百姓+卿大夫+諸侯痛恨你了,結果周幽王渾然不自知,竟然還在婚姻生活上犯嚴重錯誤。

“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了,雖然故事是編的,西周時期根本沒有烽火制度,但周幽王廢申後,廢太子,立褒姒的事情卻是真的。

申後姓姜。

姜姓一族從商末開始,就忠心追隨姬家人。周朝開國數百年來,姬姓姜姓友好通婚,已成慣例。

結果幽王現在忽然把申後給廢了,立了個姒姓的女子。

這讓各姜姓國心裡怎麼想?

廢嫡立庶,有違祖制,原本大家就因為增賦事件積了一肚子怨氣,現在周幽王自己落下這麼大一個口實,還試圖對廢太子趕盡殺絕,申國索性就造反了,諸侯也幸災樂禍,不來救援。

以致於周幽王的結局,比他爺爺厲王還慘。

自救3.0至此宣告腰斬。


從1.0到3.0,我們看到這三位末代君主,為鞏固王朝的統治,與民、與舊貴族、與諸侯,進行了反反覆覆的博弈與較量,絕大多數的努力,都指向了經濟改革。

從西周末年開始,周王室就缺錢,特別缺錢。所以急需搞錢。

而在生產力無法快速提高的時代,想要提高財政收入,只能在分配方式上做文章。

但舊有的分配方式,因為戴上了祖宗之法的冠冕,堅固難以撼動。

祖宗之法不可變,不是因為它好。而是因為它的存在,養成了一批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團。這些既得利益者,為了維護鞏固自己的特權,會千方百計地阻撓變革。且他們打出的口號,一定不會是“我不願意”,而是“祖制如此”“天命如此”。

最後想說下,我寫這篇文章,只是想梳理下西周末年周王室的自救過程,以說明在制度弊病無可挽救的歷史進程之下,把亡國之罪推到末代君主身上,是不公平的。

但我並不同情厲王、宣王、幽王,他們所做不過是為維護自身利益、家族基業;我也並不厭惡與他們抗衡的舊貴族。其實,抗衡的雙方並沒什麼兩樣。

唯獨值得惋惜同情的,是在這些博弈廝殺中,被符號化了的庶民。

有人千方百計壓榨他們的生存空間;有人以保護他們為藉口,實則不過是為捍衛自家的一畝三分地。

而庶民在神仙打架中被耗盡、被犧牲,卑微到在史冊中根本發不出自己的聲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