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保被罰超300萬,9名高管被追責!銀保監會開出了2020年首次罰單

摘要:這些行為是欺騙投保人(歡迎關注閨蜜財經)

人保被罰超300萬,9名高管被追責!銀保監會開出了2020年首次罰單



3月18日,銀保監會開出了2020年首次罰單。


此次一共三張罰單,涉及中國人民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人保壽險")、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郵儲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農業銀行")。


其中,人保壽險因存在電銷業務和網銷業務欺騙投保人等問題,罰得最為嚴重,被罰215萬,9名高管被追責!相關責任人被罰123萬。


人保被罰超300萬,9名高管被追責!銀保監會開出了2020年首次罰單


這裡提到的網銷業務欺騙投保人,主要是指人保壽險在支付寶上銷售的一款"網紅"產品。


其他兩家被罰的銀行,也涉及保險代銷不合規的問題。三張罰單合計罰款618萬元,處罰力度之大,堪稱"天價"罰單。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他們都有哪些違規行為,以便自己投保的時候提高甄別能力。


01


蜜姐個人是非常認可保險的,也一直在文章中強調要做資產配置,家庭基本保障首先要做好,有兜底才有底氣。


我也會在支付寶上購買一些性價比高的消費險,並給身邊人推薦。


所以,看到人保壽險在支付寶上的"網紅"產品被銀保監會定性為"網銷業務欺騙投保人行為"時,頗為吃驚和失望。


銀保監會給出的行政處罰決定書中指出:人保壽險通過支付寶平臺銷售的"100萬自駕車兩全險"產品存在不實宣傳的問題。


人保被罰超300萬,9名高管被追責!銀保監會開出了2020年首次罰單


存在的不實宣傳,主要涉及如下幾方面:


第一,"100萬自駕車兩全險"產品銷售頁面對"非意外身故/全殘"的保險責任描述的部分內容在合同條款中並無規定


第二,對"意外住院津貼補助"的保險責任僅進行了片面描述,與合同條款不一致;


第三,對滿期返還描述為"所交保費+5%利息"。


合同條款的重要性,蜜姐在此前的保險類文章中也曾多次強調。


以人保壽險此次被罰的"100萬自駕車兩全險"產品為例,虛假宣傳的內容,要麼是宣傳頁面說得很好,但合同中根本沒有;要麼就是宣傳的內容與合同條款不一致。


據此,在網上購買保險,我們至少可以總結一個簡單實用的經驗:


不管網頁廣告吹得有多好,你得看看合同中對應是否有相關內容,以及合同條款是否與網頁宣傳的內容一致。


人保被罰超300萬,9名高管被追責!銀保監會開出了2020年首次罰單


網絡保險減少了保險代理人的服務費用,這個服務就得我們自己來做自助服務。


看清楚保險產品合同條款與我們投的保費是否打水漂直接相關。


畢竟人保人壽、支付寶可都是大公司尚且存在這樣的問題,購買其他網絡保險產品,我們就得更加費點心,謹慎點才行。


雖說一份保險合同,少則十幾頁,多則幾十頁,但對於關鍵內容:投保須知、保險責任、責任免除,是需要仔細看清楚的。它們與我們的保費是否花了值得,是否能理賠息息相關。


02


人保壽險此次被罰,還涉及電銷業務欺騙投保人。


據銀保監會披露,2017年1月—2018年6月,人保壽險河北電銷中心、成都電銷中心、鄭州電銷中心、重慶電銷中心、深圳電銷中心、廣東電銷中心經電銷渠道銷售的部分保單,存在與事實不符的宣傳等欺騙投保人行為。


其中,也有的分公司此前已經內部進行了自查和對相關責任人的處罰。但銀保監會並未因此對其減輕處罰。


電話銷售的方式業務量雖然比以前大大縮水,但對某些群體還是頗為有效。


此前,就有朋友說起自己的爸爸,居然買了一份電話銷售的保險。原因是銷售的小夥子大學剛剛畢業,好久都沒開單,保險價格不貴也還挺實用,他感慨年輕人在外獨立打拼的不容易,就買了。


這裡需要請蜜友們回家提醒父母們注意,電話銷售的產品不一定有問題,但聽完講解,去官網上看清楚合同再買不遲。


人保壽險這次分佈全國的6家分支機構被處罰,都是因為存在欺騙投保人行為:銷售人員宣傳的內容與事實不符。


人保被罰超300萬,9名高管被追責!銀保監會開出了2020年首次罰單


03


看銀保監會開出的罰單,客觀來說,現在對銀行和保險公司的要求確實已經很嚴格。


不只是不實宣傳、欺騙行為會被罰,沒有做好雙錄(錄音、錄像),或資料缺失等可回溯基礎管理不到位,都會被罰。


但嚴格管理是應該的,畢竟有時候銷售人員的一句話就能左右客戶把血汗錢投在哪裡。


尤其是在銀行,大家對其信任度高,上了當可能還渾然不知。


其中,銀行的代銷保險產品,就是問題多發之處。


以此次銀保監會公佈的處罰為例。


郵儲銀行如東縣支行銷售人員在銷售過程中,就出現了欺騙投保人的行為。


銀保監會發現其業務視頻中,有銷售人員對人保壽險鑫禧兩全保險的介紹為:"這是一款收益保證型產品,2年不退保,且中途不領取,年化綜合收益率可達3.2%-3.4%"。


兩位成交的客戶,銷售人員都是如此給他們介紹產品的,但事實上這個兩全險的分紅收益根本不確定。


蜜姐的長輩也曾經在銀行被推銷過保險產品,被稱為"存錢買保險(意外險)",5年保本保息,禁不住銷售人員吹得天花亂墜,買了5萬的保險產品。


結果銀行銷售的網點,5年後被撤銷了。長輩先後跑了支行、地區分行,都無法取回這筆錢,要他自己去找保險公司,但保險公司卻讓他找銀行。


最終在315期間,揚言要投訴和曝光之後,才得以在地區分行取回了本息,頗為周折。


在銀行買保險,建議注意兩點:

第一,一定要注意要求做好雙錄,留存證據;

第二,儘量在支行或分行購買,尤其是長期險,小城鎮的網點可能並不能"活"得那麼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