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的孩子會沉迷於網絡遊戲?

愛--雨天


孩子為什麼都喜歡會一種特殊語言的人。笑聲,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與勇氣。

為什麼總有一些人,孩子們比較喜歡。而總有一些人和孩子在一起總顯得很尷尬。孩子喜歡的人中都有一個共同的技能,會玩遊戲。想讓你的孩子更喜歡你,做父母的應該瞭解為什麼孩子喜歡遊戲?從我們自己的親子關係說起,畢竟孩子是自己的。和自己的孩子親子關係更好,是我們的願望。

遊戲是兒童的一種特殊語言,兒童在遊戲中表達極其豐富的內容,比如負面情緒,比如對愛的渴望等,並且藉由遊戲來滿足和發展自己。會玩遊戲的父母,他們能夠和孩子建立親密的聯結,去喚醒和打動他們。今天我們所說的遊戲力,並不僅僅是做遊戲,而是指以遊戲的方式、以遊戲的心態、以輕鬆幽默的互動,幫助大人和孩子建立親密聯結,獲得共同成長。

想要孩子更優秀,離不開父母的成長。父母的成長,絕對不僅僅是學習一點育兒知識,更重要的,是我們用全部身心去陪伴、感受一個小生命的活潑與趣味,去和他們進行心連心的溝通,促進彼此的覺醒。教育,是一個靈魂點亮另一個靈魂,當我們對一個生命充滿敬畏和感激,對一個以個體存在的人充滿了尊重與呵護,我們和孩子之間就會少一份矛盾,多一份默契。

遊戲力養育方式的價值。

遊戲對於我們大人來說,只是一種娛樂和消遣,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遊戲是他們的天性,也是獲得成長的主要方式。每一位父母,想必有過對孩子無可奈何的時刻,孩子變得不可理喻,好話壞話說盡了就是不聽。並不是孩子不聽話不配合,而是我們沒有找到和他們建立聯結的有效方式,因此陷入了抱怨和指責的怪圈。這時,如果有一種方式能夠解救我們,無疑就是遊戲力。遊戲力的價值,可以分為三點來論述。

第一個價值,就是培養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讓他們充滿活力與能量。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孩子成長經歷著聯結-斷裂-重新聯結的過程。和孩子保持親密聯結的父母,善於滿足孩子的內心。當然這不意味著孩子所有的行為都可以接納,而只是說,我們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去引導。推薦和孩子,做一些簡單的遊戲就好,比如抱抱遊戲、追逐遊戲、木頭人、捉迷藏遊戲等等。

遊戲力的第二個價值,是使孩子更易於理解周圍的時間,培養自信和力量,並遵守一定的社會規則。遊戲中的孩子和父母是平等的,他們之間互相尊重且彼此聯結,能讓孩子擁有力量感。孩子的自信力,來源於孩子能夠擁有基本的生存需要,也來源於孩子可以堅持自己的想法,可以對別人說“不”,還包括在這個世界中尋找自我歸屬感。這一切都可以在遊戲中充分滿足。遊戲力的價值,在於讓孩子獲得力量感和自信心,同時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規範自己的行為,避免了家長阻止孩子而孩子激烈對抗的局面。

遊戲力的第三個價值,是讓孩子從情感的受挫和內心的無力感中,得到康復和撫慰。在遊戲中,我們的心和孩子的心,已經緊密地聯結在一起。如果大人放下疲憊的心,放下內心的浮躁和不耐煩,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會在孩子各種讓人苦惱的行為背後,找到很多有趣又有效的遊戲方式。

遊戲力可以幫助父母和孩子建立深度的親密聯結,尤其是在面對親子分歧時,遊戲力能使父母更理解孩子,而孩子也更樂於與父母合作;遊戲力還可以使孩子獲得自信,擁有力量感,幫助孩子戰勝負面情緒,修復受傷的心靈;獲取認知和技能,提升綜合能力,培養堅定和樂觀的品格。遊戲就是孩子成長最基本的形式。

本文觀點來自臨床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博士的著作《遊戲力》的第一部分。笑聲,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與勇氣。


牽手教育


提前聲明,這個觀點僅僅適用於我自己,或者說是某一類小孩子,不能代表全部。

其實很多時候越是得不到的東西就越有神奇的吸引力,上初中的時候瘋狂痴迷網絡遊戲,那個年代還是傳奇世界、夢幻西遊、跑跑卡丁車的時代,爸媽管的嚴,除了週末不讓碰電腦,我就想方設法晚上放學早走一會,鑽去網吧玩上半個小時,甚至晚上定上鬧鐘,1,2點鐘起來玩遊戲。

最牛逼的一次我半夜爬起來擼夢幻,我媽起夜發現客廳有光,還以為進了小偷,嚇的大喊一聲,“誰!!”

我當時腦子一抽抽,想著如果承認是我,免不了一頓暴揍,電腦密碼肯定也要換了,於是粗著嗓子壓低聲音說了一句 “別動!回去!”

直到今天想起這件事我還會激動的拍著輪椅,想要站起來的樣子。

anyway,我爸我媽他們倆為了阻止我玩電腦費盡了腦筋。直到有一天,應該是寒假的時候,一早我被叫了起來,吃早飯,隨後被告知今天早上7點到晚上9點,我都要玩遊戲,除了吃飯和上廁所以外不能停。

what??!!

這不就是我夢寐以求的生活嗎?

在經過了短暫的困惑之後我很愉快的開始了奇妙的一天。

我真的就從早玩到了晚,沒停過,直到睡覺還在回味。

隨後第二天,第三天.....

我開始想看電視了,不允許。

想出去找小夥伴玩了,不允許。

看著屏幕發呆,不允許。

。。。

這樣子過了不到一個禮拜,我徹底屈服了,承認玩夠了。從此對於遊戲什麼的沒有那麼痴迷了,雖然也很愛玩,但是不會喪失理智。


大大大nemo


筆者想從下面三個方面分析,希望大家都能夠耐下心來理性地看待這個問題

  • 遊戲的本質
  • 孩子為何沉迷遊戲
  • 如何防止孩子沉迷

遊戲的本質

遊戲它只是一種信息載體,這點跟音樂,電影,小說,動畫,漫畫等其他載體本質上是相同的。遊戲設計的目標群體並不僅僅是孩子,成年人一樣可以享受遊戲帶來的快樂。就好比刀具廠製作出了菜刀,但刀具廠無法沒有辦法監管使用者。成年人使用菜刀切菜做飯是理所應當,但是孩子使用菜刀玩耍出了事故,能將責任推給菜刀麼?

遊戲的目的是使人快樂,至於快樂的對象,不是由遊戲來決定的。能否獲得快樂,獲得多少快樂,都是玩遊戲的人自身問題。

孩子為何沉迷遊戲

筆者認為電子遊戲在兩個方面最吸引人,其一是具有很強的即時交互性,即所作所為帶來的反饋非常即時,做了什麼操作,點了什麼按鈕,結果馬上就會看到,所見即所得。其二是遊戲很容易帶來成就感,即達成目標後會看到響應的獎勵。無論獎勵的是虛擬道具也好,稱號地位也罷,成就感都會促使人繼續努力,從而獲得更多地滿足自己。這兩點無論是對於孩子來講,還是對於成年人來說,都是無法避免的。這也是音樂,電影,小說,動畫,漫畫等其他載體所不具備的。

具體到孩子身上,為什麼有的孩子覺得學習枯燥無味?試想一下,今天學會了一道1+1=2的數學題,考試是在幾個月之後的期中(期末),而且還不一定會出現之前學習的一模一樣的原題。如果考試考了80分,很多家長都會責備為什麼只拿了80分?為什麼答錯了20分?有幾位家長能做到因為這80分而給予孩子成就感?

學習能給孩子帶來即時交互性與成就感麼?能,但是是少數。在班級的“頭部”學生往往能感受得到,我們常常將他們稱之為“學霸”。部分教師都施行“兩頭抓”的原則,即最好的學生要特別培養,最差的學生要特別注意,中等成績的學生往往會因教師的精力不足而被忽視。這部分學生可能會認為,“我努力學也比不過學霸們”、“老師也不會表揚我”、“家長也只關心我考了多少名次”,如果努力不被發現,付出得不到期望的回報,所做的事不會帶來任何成就感,那還能有多少繼續做的動力?真以為“好好學習,考上一個好大學,將來有個好工作”這樣的口號就能讓一個孩子苦讀十餘年?

保送、獎學金、表彰大會、老師的表揚、同學的羨慕(特別是有心儀的對象)這些不僅僅帶來的是表面上的直觀利益,還有隻有當事人才能感受到的成就感,可惜這些只有極少數的學生才能獲得。奧運會上8個賽道上的選手,最終只有冠軍被人銘記,即便其他7位同樣是世界級的選手,但現實往往就是這樣殘酷。心智不成熟孩子之間比較成績,又何嘗不是這個道理呢?身為成年人,工作壓力大,看不到升職加薪的希望,又不是那麼喜歡當前的工作,又有多少人能堅持十年?

(筆者並不是胡言亂語,筆者學生時期一方面是因為好奇書本中的知識,一方面是因為成績好可能獲得他人的表揚和羨慕,這兩者是學習的主要動力。但是筆者同樣是玩了二十餘年遊戲的老玩家,未曾“沉迷”)

如何防止孩子沉迷

孩子對於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社會早就做出過相對的政策試圖防止孩子沉迷遊戲。

2000年5月,《光明日報》刊登了一篇名為《電腦遊戲 瞄準孩子的“電子海洛因”》的報道。這篇獲得中國新聞獎通訊二等獎的報道,詳盡描述了記者“暗訪”電子遊戲機室的故事。文中的電子遊戲令人聞風喪膽:“整天在遊戲室裡的孩子,只有一個結果,男孩子最後變成搶劫犯,小偷,女孩子最後變成三陪小姐。”這一報道獲得了極大的社會反響。中國這片土地上的電子遊戲,從此被徹底打上“電子海洛因”的標籤,被視為“精神鴉片”。同年6月,被稱為“遊戲機禁令”的文件《關於開展電子遊戲經營場所專項治理的意見》頒佈,全面封禁了國內電子遊戲設備的生產與銷售。這一紙禁令,一禁就是十年。

那麼結果呢?電腦遊戲,手機遊戲,甚至非電子類的遊戲諸如鬥地主、麻將、檯球等依然吸引孩子的眼球。這種方式不僅沒有任何用途,反而影響了國內的遊戲產業(不在這裡多提及了)

2007年我國開始施行網絡遊戲防沉迷系統,想要通過限制玩家的年齡與遊玩時間來解決未成年人沉迷遊戲的問題。但是未成年人還是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使用家長或者他人的身份信息)來繞過系統檢測。防沉迷系統有用麼?的確有用,這是遊戲開發者所能做“極限”了,但依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孩子不能指望由社會和學校來教育,更多的還是需要家庭的正確引導。好好與孩子溝通,該玩的時候玩,該學習的時候學習,不會存在任何問題。但是思考一個問題,允許孩子玩遊戲的家長,是不是絕大多數家長都是“撒手不管”類型的?有多少家長知道自己孩子玩的是什麼遊戲?有多少家長能做到引導孩子玩合適的遊戲?有多少家長能做到陪孩子一起玩遊戲?少,非常少,筆者接觸的人中,真的沒有多少家庭能做到這一點。

遊戲是有ESRB分級標籤的,它是提供給消費者(尤其是家長)關於電腦或視頻遊戲的年齡適宜性的簡便的可信賴的指導,以便消費者在購買時能夠確定該遊戲是否適宜其孩子或家庭。遊戲封面上有標註該遊戲適合遊玩的對象年齡區間,家長可以完全放心。這一點又有多少家長了解?

陪孩子玩一些諸如《真三國無雙》、《戰國無雙》等歷史題材的遊戲,可以激發孩子對歷史的興趣;陪孩子玩《大航海時代》、《文明》等遊戲可以激發孩子對地理的興趣;陪孩子玩《小小大星球》、《拆線紅偶》這類益智解謎類遊戲可以增強孩子思維能力,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

筆者小時候還在玩小霸王學習機的時候,就使用自帶的學習卡里的“遊戲”練習五筆指法,玩一些《金剛算術》等學習類的遊戲。

只要控制好遊戲的內容,控制好遊戲的時長,加號正確地引導,沉迷?不存在的。

結論

一味的禁止與防範只是無能的家長想要推卸責任的手段,想要將問題丟給社會與學校解決。現在互聯網信息太發達,想要屏蔽一些信息是不可能的,遮遮掩掩反而會讓青少年更加好奇,更想去嘗試,無論是好的方面還是壞的方面(特別是國內的某些方面的教育普及,大家都懂)。合理的引導往往比屏蔽更行之有效,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孩子儘早建立一個對遊戲的正確認識才是最正確的。

感謝閱讀,我是AGamer,喜歡我的話不妨加個關注哦


AGamer


☞本篇由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李敏敏老師回答,頭條號 EES一敏陽光李敏敏,歡迎關注。

1、網絡遊戲裡有孩子想要的“歸屬感”

在這個紛擾嘈雜的世界,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有一方“淨土”,如同忙碌的大人們在安靜的咖啡館,圖書館一樣,孩子們也在網絡遊戲裡尋找他們自己的歸屬感。

2、親子關係暫時出現了小問題

孩子如果偶爾上網,還可以理解。但要是過度了,出現沉迷於網絡遊戲的情況,家長可就要注意了,或許是孩子有些情緒不想和家長溝通,或許是這段時間親子關係不太好,才去沉迷玩網絡遊戲。

3、受同伴的影響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一些重要他人,包括他的同學、朋友。這些重要他人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遠遠超過了父母的影響,同伴沉迷於網絡遊戲的行為也會影響孩子沉迷於網絡遊戲。

★婦專委協會近期推出線上系列公益微課,每週一次,歡迎收聽,詳詢請發私信或留言。

☆李敏敏,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講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學英語教師。EES(一敏陽光)心理諮詢師,上海《蛋蛋有約》合作伙伴,擅長親子關係互動、青少年成長諮詢,主攻分析體驗式諮詢技術、焦點治療技術、家庭情景劇心理技術。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網絡遊戲裡面暗藏三大人性弱:“征服欲”“滿足感”“成就感”在心理學中,人從出生起就一直在追求成就、滿足、征服。


有的家長疑問,認真學習飽讀詩書富有才情,不是一種成就滿足感嗎?為什麼娃娃偏偏要沉迷網絡遊戲呢?


答案很簡單,遊戲獲取快感的成本太低了,玩30分鐘遊戲,每一次擊殺,每一次炫酷的畫面都能帶來感官心靈刺激!往嚴重了說,就像吸毒!


但讀書學習不一樣了,往往需要幾年甚至長達幾十年的積累,方能成為一代學士,有才華有內涵的成功人士,而在這段過程當中大多孩子忍受不了,最終去追求了短時刺激,用遊戲麻痺自己。


楊梅老師覺得,應該多讓孩子看成功人士的案例,耳濡目染使他處於一個優質的圈子裡面,從而自我賦能,引導他前進。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作為父母應該細心觀察,幫助孩子塑造正確價值觀,知道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什麼?養成好習慣。


而遊戲不是不能玩,一定要控制時間,可用戶外親子運動替代!別指望孩子的自控力,幼年階段父母一定要多花時間干預陪伴!




兒科醫生熊莉娜


第一.缺少家長的陪伴,放下手機,多陪伴孩子。多少家長沉迷網遊、微信微博、短視頻、直播,對待沉迷不能寬以律己嚴於律人。你還記得孩子上次邀請你一起玩耍的時候你在幹什麼麼?

第二.缺少友情,平房拆了,住上了萬千廣廈,防盜門不只鎖上了小家的安全,也鎖上了孩子的朋友。對門嚮往又不得往來,也許孩子喜歡遊戲只是想和他的兄弟們一起聊聊天。

第三.缺少愛好,車多了,踢球的地方少了,樓多了,乒乓球檯沒了。課外班多了,課餘時間少了。有的家長說了,我給孩子報了那麼多興趣班:籃球、網球、冰球、游泳、跆拳道、樂高,他都不喜歡啊。那是你認為你家孩子應該喜歡的愛好,有沒有問過孩子喜歡什麼?

當然,各花入各眼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只是作為家長,在發現孩子有什麼不良嗜好的時候,能不能先靜下心來和你的愛人溝通一下,從自身出發,看看我們有沒有做到一個合格的父母。而不是一味的去指責孩子,這樣我們培養出的孩子長大之後沒準就會變成“巨嬰”。吾日三省吾身,對待父母是否孝順,對待工作是否認真,對待子女是否盡責。


琉璃乄暗殤


當年我們沉迷於跳橡皮筋,踢毽子,打羽毛球,下游戲棋,打撲克,看武俠小說,最後一招打麻將等等多了去了,沒啥事啊,大家都挺好的,現在大概都為人父母了。我們那時父母親也說這不好那不行,妨礙學習,成長什麼的,可是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流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只要不太過分,隨其自然就行。


yumikosinew


因為可以通過上網逃離現實的壓力,在網絡的虛擬社會中,孩子們的身份也是虛擬的、想象的、多樣的和隨意的,現實生活中道德準則和社會規範的約束力下降或失敗,使有異於現實社會中的行為成為可能。比如可以通過創造虛擬人物角色,獲得權力和認同等。

在網絡環境中,孩子們可以自由表達他們的思想和情感找到建議、同情、理解,還可能開始浪漫關係。他們還可以找到一個支持系統,可以表達不能向周圍人表達的觀點。期望獲得他人的認可。

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他們不需要擔心對方對自己的看法和態度,還可以得到別人的認可,從而獲得自我的肯定和認同。





K異君


我覺得現在的孩子沉迷網絡遊戲的原因主要是這幾方面:

一、感官刺激。現在的網絡遊戲畫面炫麗,音效生動震撼,能帶給人極強的感官刺激。本就處於對新鮮事物感興趣的年齡,自然就無法抵擋這種誘惑。

二、績效刺激。現在的遊戲通常都根據遊戲進程獎勵遊戲幣,而且獎勵頻繁,數額也很大,這就極大的滿足了孩子們渴望勝利的心裡需求。從而將遊戲成績當做自己炫耀的資本。同時,遊戲的重新開始功能也極大地低於孩子們的心裡承受能力,所以特別易於讓孩子們接受。

三、社交需求。現在的孩子都很少接受外界的人際交往。但在網絡遊戲中,由於相同的愛好,很容易接受對方,而且因為是在網絡中接觸,避免了很多現實交往的束縛和尷尬,所以更被孩子樂於接受。


50度的散白


現在有不少孩子沉迷遊戲不能自拔,導致學習成績下降,產生厭學問題,越來越情緒化,這就不得不引起家長的注意了。

很多家長認為切斷了孩子玩遊戲的途徑,就能夠讓孩子重新回到學校學習,其實你阻止了孩子一條通道,孩子還會找到其他的方法去玩遊戲,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孩子,仍然會繼續沉迷遊戲。

在這裡,要強調一點,真正能夠解決孩子沉迷網絡的方法,並不是簡單地通過沒收手機電腦,對他們嚴防死守,斥責打罵就能夠做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