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理工報告三張圖改變英美防疫政策,中國面臨第二波攻擊?

速讀:

  1. 帝國理工報告稱,新冠肺炎大流行或致英國25萬,美國120萬人死亡。
  2. 中國可能面臨再次暴發風險,近期武漢門診連續5天發現新冠病例,這表明病毒存在未知來源,
  3. 中國防疫措施是否長期有效以及社會和經濟成本是否可以降低尚待觀察。



帝國理工報告三張圖改變英美防疫政策,中國面臨第二波攻擊?

全球疫情觀察


世界衛生組織3月17最新疫情數據顯示,在過去24小時,又有8個包括貝寧、利比里亞、坦桑尼亞、巴哈馬、索馬里等國家/地區首次確診新冠肺炎病例。

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達到184976例,死亡病例7529例,已報告病例的國家和地區達159個。3月17日中國大陸新增13例新增死亡病例11例(湖北11例),中國新冠肺炎總病例數為81090例,死亡病例3122例。

據荷蘭媒體BNO Newsroom剛發佈消息,全球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已超過20萬例。其中7990人死亡,82037人治癒康復,110044人仍在治療當中。


帝國理工報告三張圖改變英美防疫政策,中國面臨第二波攻擊?

世界衛生組織17日表示,該組織位於瑞士日內瓦的總部有兩名員工確診感染新冠肺炎,目前在家隔離。

帝國理工報告三張圖改變英美防疫政策,中國面臨第二波攻擊?

美國新冠肺炎分佈,來源:ABC NEWS

目前美國至少有100人因新冠肺炎死亡。週二晚間,西維吉尼亞州成為第50個報告病例的州。美國公共衛生官員指出,目前國內疫情已到達臨界點,若民眾不認真看待防疫,美國可能會面臨疫情爆發狀況。目前,美國已知的冠狀病毒感染病例已超過5600例,其中101例死亡。

美國大約一半死亡病例發生在華盛頓州,其中至少30例與西雅圖一家老年護理機構有關。大多數死亡患者年齡在60歲以上。

隨著美國檢測能力的顯著提高和病毒的迅速傳播,美國確診人數或將持續上升。

歐洲地區病例3月17日達61098例,歐洲領導人決定,將至少26個國家與幾乎所有來自世界其他地區的遊客隔離開來,為期至少30天,以阻止冠狀病毒的傳播。這是現代歐洲歷史上除戰爭時期以外從未發生過的狀況。

深度解析帝國理工最新報告


帝國理工報告三張圖改變英美防疫政策,中國面臨第二波攻擊?

帝國理工報告三張圖改變英美防疫政策,中國面臨第二波攻擊?

Impact of 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 (NPIs) to reduce COVID19 mortality and healthcare demand

近期倫敦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 MRC全球傳染病分析中心(Centre for Global Infectious Disease Analysis) 近期(3月16日)最新發表題為“Impact of 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 (NPIs) to reduce COVID19 mortality and healthcare demand”研究報告,該報告主要闡述非藥物干預(NPI)降低新冠肺炎病死率和醫療保健需求的影響。

這份研究報告是MRC全球傳染病分析中心由主任流行病學教授尼爾弗格森 (Neil Ferguson) 領導的新冠肺炎應對小組主導的。

這份報告直接影響了英國政府改變此前既定的“群體免疫”防疫政策轉變為抑制策略。也大大提升了英國政府對抗冠狀病毒的積極性。這意味著英國將努力避免儘可能多的人感染該疾病,並採取嚴格的措施來維持低水平暴發,直到獲得疫苗為止,時間可能一年甚至更長。

帝國理工報告三張圖改變英美防疫政策,中國面臨第二波攻擊?

https://www.nytimes.com/2020/03/16/us/coronavirus-fatality-rate-white-house.html


據3月16日,《紐約時報》報道稱,這份報告也被提交至白宮,也直接影響美國特朗普政府採取更加積極的防疫政策,諸如出臺禁止10人以上集會的聯邦防疫指南。

帝國理工這份最新報告通過對不同的防疫策略和結果進行了研究建模,特別是針對英國和美國的情況,評估了多項公共衛生措施,所謂的非藥物干預措施(NPI)的潛在作用,旨在降低人群中的接觸率,從而減少病毒的傳播。

報告結論認為,任何一項孤立干預的效果都可能受到限制,需要將多種干預聯合實施才能對傳播產生重大影響。

帝國理工報告三張圖改變英美防疫政策,中國面臨第二波攻擊?

路透社

報告指出,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的全球影響是深遠的,自1918年H1N1流感大流行以來,成為當代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威脅。帝國理工報告估計,僅在英國,就可能導致25萬人的死亡,美國則或高達110萬-120萬因新冠肺炎而死,重症監護病床的需求超過供應量的八比一。

該團隊預測,採取激進策略仍將導致“數千或數萬”的死亡。並且這些措施需要持續數月甚至才能保持抑制感染暴發,直到疫苗接種。

尼爾弗格森 (Neil Ferguson) 對媒體表示:“我們可能會生活在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中,甚至超過一年。”該團隊成員阿茲拉·加尼(Azra Ghani)表示,如果對模型進行模擬,就可以模擬出與新措施類似的情景,包括全體民眾的社交疏離,家庭隔離等,使總死亡人數降至約20000。

報告指出目前能做的主要有兩種基本策略:一是,緩解措施(mitigation),其重點在於減緩但不一定阻止流行病的傳播-降低流行高峰產生的醫療保健需求,同時保護那些最有可能患嚴重疾病的人免受感染;

二是,壓制/抑制措施(suppression),目的是扭轉流行病的增長,將發病數量減少到較低水平,並無限期維持這種情況(中國當前屬於此種)。

帝國理工報告三張圖改變英美防疫政策,中國面臨第二波攻擊?

但這兩種措施均面臨重大挑戰。研究團隊發現,最佳的緩解政策(結合可疑病例及密切接觸者的家庭隔離以及老年人與其他有嚴重疾病風險的人進行社會疏離)可以將流行病發病高峰期醫療需求減少2 / 3,死亡人數減半。

但是,即使這樣,這場新冠肺炎流行病仍然可能導致數十萬人死亡,而醫療系統(特別是重症監護病房ICU)仍將超負荷運轉。報告建議對於有能力實現這一目標的國家,將“壓制”作為首選的政策選擇。


報告稱,“壓制”措施,可能對衛生系統產生負面影響,因為這可能會嚴重削弱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因為其員工可能被迫留在家裡照顧孩子,多達三分之一的護士有學齡子女。採取這種嚴格的抑制措施的主要挑戰在於,一旦放鬆干預措施,傳播將迅速反彈。

因此需要將它們保持在原位,直到接種疫苗為止(可能需要18個月以上的時間)。

研究表明,由疾病監測趨勢引發的間歇性社會疏離可能使干預措施在相對較短的時間範圍內暫時放鬆,但如果或當病例數反彈時,就需要重新採取措施。

最後研究強調,儘管在中國和現在的韓國的經驗表明,在短期內抑制是可能的,但是否有可能長期有效以及社會和經濟成本是否可以降低尚待觀察。

英國病死率將高於美國這與英國較多老齡人口有關。

除此之外,報告指出中國強力公共衛生措施實行全社會隔離,迅速減少了在所有地方繼續傳播的機會。這些干預措施將R0降至1以下。最近措施開始放寬,在未來幾周觀察中國的流行局勢對其他國家防疫政策將提供寶貴信息。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可能面臨再次暴發風險,近期武漢門診連續5天發現新冠病例,這表明病毒存在未知來源,也就是說病毒來源尚未完全搞清。

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意味著在未消除傳染源之前或將會有不斷散發病例發生,如果全面放鬆防疫措施,將很大可能發生第二波的社區傳播。

這份報告也對我國公共衛生政策決策具有很大借鑑警醒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