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嘮叨孩子越叛逆,理智的父母,都懂得避開“超限效應”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忠言逆耳利於行。所以大部分中國父母在孩子面前都屬於比較嘮叨,明知道這樣會讓孩子很厭煩,

但是他們還是會不停的對孩子講道理,希望孩子能夠聽進去一些。

案例

同事小王就是一個非常嘮叨的母親,她的女兒今年已經八歲了,因為數學成績不好,所以週末一直在小王的監督下上著數學補習班。

而每次去補習班的路上,小王都會不停地給自己的女兒講很多道理。那些道理其實大多數都是圍繞著數學展開的,她會告訴女兒,如果數學學不好會吃什麼虧?把數學學好了,又會有什麼樣的好處?


越嘮叨孩子越叛逆,理智的父母,都懂得避開“超限效應”

時間一久了,小王的女兒實在忍受不了媽媽這樣的嘮叨。上了兩個月的補習班,竟然哭著鬧著就不想去了。小王也非常地煩惱,她覺得自己的女兒實在是太不懂事了女。小王實在是沒有辦法,只好讓女兒不去補習班了。


好在後來小王的丈夫去找小王的女兒瞭解了一下情況,才發現,小王的女兒就是嫌她太嘮叨了,所以一直不想讓母親送他去補習班,女兒對於補習班其實沒有那麼抗拒。後來女兒還是堅持去了補習班,不過送她去補習班的人只能是爸爸或者是奶奶。


越嘮叨孩子越叛逆,理智的父母,都懂得避開“超限效應”

從小王女兒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時候父母嘮叨其實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在嘮叨的同時,也要有一個適度原則,不要讓孩子產生反感的情緒,最後甚至會出現叛逆的行為。

這種效應就是心理學家所指出超限效應。


這一效應的提出源自馬克吐溫的一個小故事。馬克吐溫有一次在聽牧師演講的時候,剛開始覺得牧師說的挺好,於是打算給他捐款,可是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停下,馬克吐溫就決定不給牧師捐款了。又過了十分鐘,馬克吐溫開始變得非常的不耐煩,最後在演講結束後,馬克吐溫不僅沒有捐錢,反而還“順”走了牧師的兩塊錢。


越嘮叨孩子越叛逆,理智的父母,都懂得避開“超限效應”

簡單的說,超限效應就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者是時間越久,引起了極不耐煩或者逆反的心理現象

這在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過程中是最為明顯的。


越嘮叨孩子越叛逆,理智的父母,都懂得避開“超限效應”

那麼這種超限效應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什麼具體的表現呢?


  • 父母越講越起勁


當孩子犯了錯誤以後,父母就想要藉助說教的方式來提醒孩子。而大多數父母可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越說越起勁,甚至到最後還提起了孩子之前犯過的錯誤。時間一久了,孩子自然而然的就會產生厭煩的情緒。


  • 孩子產生抗拒


父母的嘮叨自然是好的,但是這種嘮叨一定要適度。當父母找不到這種適度的方法,孩子就會開始產生厭煩的情緒。不僅如此,在這之後他們還會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避免父母的嘮叨。一旦父母開始想要用言語教育他們時,他們就會無比的抵抗,無論是在心裡還是在表現上。


  • 孩子出現逆反的行為


父母的嘮叨無非就是希望孩子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但是這種嘮叨一久了以後孩子就會產生叛逆的心裡,他們後期會朝著反方向去做,就是想要告訴父母,他們無法接受父母這種嘮叨,也無法接受父母對他們無休止的說教。


如果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對自己的嘮叨產生不良情緒,父母又應該如何避免這種超限效應呢?


1.只針對具體情況說教


孩子犯錯誤以後,父母只需要根據這次錯誤的具體情況對他們進行說教就可以了,不要想著順便把孩子其他的不好行為或者習慣一起提出來教育了。

這樣會用到更多的時間,孩子聽父母說教的耐心也會不斷地被削弱,反而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越嘮叨孩子越叛逆,理智的父母,都懂得避開“超限效應”

2.觀察孩子的反應


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一定要觀察孩子的反應,如果孩子已經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時,父母就一定要停下來,可以耐心的詢問孩子自己剛才講了什麼,或者是讓孩子把剛才的話再複述一遍。

如果孩子不願意複述或者是開始發脾氣,那麼就已經出現超限效應了,父母此時就應該停下來,等到有合適的時機或者是孩子再次犯類似的錯誤,再對孩子進行教育。


3.可以讓孩子自己說


孩子犯了錯誤以後,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讓他們自己說出自己的錯誤在哪?當孩子自己說出來了以後,說明他們對自己的錯誤已經有了清晰的認識,然後家長再把道理言簡意賅地告訴孩子。這樣不僅花的時間少,而且效果也會比較明顯。


在錯誤的時間對孩子進行反覆嘮叨,不僅會讓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離,而且孩子還會很產生很多的負面情緒。

如果父母真的想要把自己對孩子的用心良苦轉化成良好的教育,那麼父母在孩子面前嘮叨時,一定要注意好自己的態度,也要注意好自己的言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