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交易時代,誰是受益者?

大數據交易時代,誰是受益者?

​原文來自arsTECHNICA,作者Gilad Edelman

原文鏈接:https://arstechnica.com/tech-policy/2020/03/big-data-promises-better-deals-but-for-whom/

2020年2月底,報稅軟件TurboTax背後的金融軟件巨頭Intuit宣佈,將以近71億美元的現金和股票收購個人金融公司Credit Karma,該消息令人震驚。

大數據交易時代,誰是受益者?

圖注:Intuit總裁兼CEO薩山·古達茲(左)和Credit Karma聯合創始人兼CEO肯尼斯·林(右)於2月25日在舊金山接受彭博電視臺採訪。

目前,科技行業正在經歷一次前所未有的反壟斷審查。此前不久,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宣佈,對五家最大的科技巨頭過去十年的收購案開展廣泛調查,重點調查扼殺初出茅廬的競爭對手的收購案。

於是,這筆交易無疑帶來了這樣的可能性:Intuit和Credit Karma在各方面展開競爭,Intuit的最新聯邦文件稱,Credit Karma的免費稅收籌備軟件對Intuit主要產品TurboTax構成威脅。Intuit稱,Credit Karma的服務始終免費,並且可能需要向監管機構做出儘可能多的承諾,才能獲得交易批准。

但是,反壟斷執法機構的主要職責不僅在於關注扼殺競爭對手的兼併案,還有保持市場競爭力、保護消費者。機構還開始更加仔細地研究科技公司如何獲取和使用數據,而這似乎正是此次兼併的目的。

接受調查的公司暗示,兼併背後的推動力是Intuit希望獲得Credit Karma的用戶數據存儲權。這就引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如果出售的關鍵資產是消費者的個人信息,那麼消費者會從交易中受益嗎?

這些信息的數據量龐大。Credit Karma的業務建立在免費的信用監控App上,該App擁有超過一億用戶。用戶儘管可以免費使用Credit Karma,但是會上傳財務信息和Facebook、Google等公司也記錄的行為和位置數據

然後,該平臺的算法可幫助放貸人精準定位目標用戶,為其提供信用卡、貸款和其他金融產品等業務。用戶註冊後,Credit Karma將從中分成。

“地球上沒有一個商人不想獲得消費者的金融交易細節,那可是個寶藏。”杜蘭大學法學院教授、金融技術專家克里斯汀·約翰遜表示:“你的購買和銷售信息,以及賬戶相關的所有貸方和借方,確實可以完整地說明你、你的生活、珍視的事物以及財務資源投入。”

根據Intuit CEO薩山·古達茲的話,兼併不僅使公司受益,還使消費者受益。《美國銀行家日報》報道,古達茲在宣佈兼併的電話會議上稱:“兩家公司合併後,客戶的財務身份信息便完整了,於是便能幫助客戶找到最好的貸款和保險產品。

換句話說,通過合併兩家公司的數據集,Intuit將能為數百萬人建立更詳細的財務背景檔案,進而幫助貸方和Intuit更有效地進行定位服務。

如果你看過這則廣告,請關閉廣告。

這句話似曾相識吧?這是靠廣告盈利的互聯網背後全部的價值主張。Facebook和Google這兩家全球最賺錢的公司,盡其所能監控我們的在線(以及越來越多的離線)行為,根據行為數據出售廣告,賺了數十億美元。

他們和其他類似的網站和App辯解稱,消費者喜歡看到相關性高的廣告,意圖表明這種監視是合理的。隱私權政策中可能會提及“與廣告合作伙伴共享數據”和“提供你可能感興趣的優惠”等內容。他們的道理是,並非要從用戶身上賺更多的錢,而是想幫助用戶找到他們真正想要的東西。

的確,公司可以通過數據精確定位用戶,提供更好的交易。例如,如果你的信譽良好,那麼你的財務歷史記錄可能會為你帶來更豐厚的優惠福利:額度高的積分卡、利率低的貸款等。但是,財務數據也被用來幫助公司在底線上受益,損害消費者的利益。

本週,科技出版物《標記》(The Markup)發佈了一項調查,該調查顯示,保險業巨頭Allstate一直在試圖讓馬里蘭州的監管機構批准汽車保險的定價算法。據該文章描述,這將從最大的消費者手中拿走更多的錢,而非嚴格按照風險定價。馬里蘭州最終拒絕了這個議案。

Intuit也已有記錄在案:在客戶有資格獲得免費產品時,引導他們使用付費產品。

不利就是有利

而且,公司不只是在尋找具有高信用或大量金錢的人。事實上,在信貸產品上,信用較低的人在某些方面可能是油水更多的客戶

“信用低對行業來說並非不利。”研究信貸評分技術的社會學家瑪莎·潘表示:“你的信用越低,他們可以收取的利率就越高,對他們來說就越有利。”她補充說,在現代信貸行業中,“迫在眉睫的不是選擇所謂‘值得’信貸的借款人,而是允許貸方從事經濟上可行的業務,以便儘可能擴大信貸額度。”

一方面,這確實意味著,得分不佳或沒有得分的人仍可獲得本來無法取得的信貸,即使是帶有懲罰性的利率(例如發薪日貸款)。另一方面,該系統可能是掠奪性的,使借款人陷入債務循環之中。這是民主黨參議員伊麗莎白·沃倫提出的強有力的論點,她曾主導創建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金融產品的複雜性為建立一個真正有效的市場創造了前景,幻想消費者可以合理地權衡所有選擇。

對興趣沒有興趣

俄克拉荷馬大學法學教授克里斯托弗·奧迪內特表示:“我為高等法律專業的學生開設了一門消費金融課程,他們很難理解諸如利率變動和複利,以及罰款、行政費用的數學計算等知識。”

他認為,當這種複雜性與精準定位混在一起時,危害就會顯現。他指出,雖然聯邦法律禁止貸方以種族和性別等受保護類別加以區分,但是,算法已經超越了這些,人們甚至無法得知信貸邀約是如何發出的。他們可以用其他數據點,如一個人的鄰居,得出同樣的歧視性結果。

應該根據個人還款能力來評估信用,而不是根據含有刻板觀念和假設的廣泛類別。”克里斯托弗·奧迪內特認為:“但是,至少在信用評分方面,大數據就是這樣處理的。”

需要闡明的是,並不是說Intuit對Credit Karma數據有任何有害的意圖。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交易成功,Intuit的大數據將變得更加龐大。這對消費者影響重大。

一位專家向《紐約時報》表示,Intuit“可能會成為金融服務業的Facebook”。這就是為什麼反壟斷執法機構對此交易很感興趣,將其作為數據領域兼併的重要測試案例。

想象一下,如果我們看到的所有價格(不僅是貸款,還包括電視、航班、早餐麥片)都基於算法來確定每個人接受且可負擔的價格。如果監管機構接受這樣的論點,即營銷人員更精確的定位會對消費者有利,那麼我們就可以在這個世界上幸福地生活。那我們只能表示不勝感激。

大數據交易時代,誰是受益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