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三國時期,你是諸葛亮韓信,劉伯溫那樣的賢才,你會主動尋找明主,還是隱居等待明主上門?

王劍1971


諸葛亮、韓信和劉伯溫都是三國時期的頂級名家名將,都是屬於第一梯隊裡面的人才。也就是說,他們自身的綜合實力擺在那裡,而且還能有朋友直接向一把手推薦自己,也說明他們的人脈關係非常廣泛,只不過隱居也好,主動上門也好,最重要的是他們都有一顆渴望功成名就、天下大同的心。


再來看當時的歷史背景——三國時期。這是一個群雄割據、戰火紛飛、英才輩出的時代。大環境影響了歷史發展的動向,在這個時期,三國鼎立,不是一朝天子一個國家。也就是說,你可以有三個人生選擇,到底效忠誰,潛意識裡你是具備一定選擇空間的,而恰恰同時,三個主公們也在忙著廣納人才、招賢納士,所以說這是一個雙向選擇。


在具備了實力強、資源廣、名聲響的有利條件下,這時候肯定會有人給你拋出橄欖枝。你可以隱居造勢,藉助人脈資源,暗示你的賢主示好。或者在某個重要時刻,主動出擊,一鳴驚人,救人於水火、雪中送炭。總之,不要在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主動上門,不打無準備之仗。



阿夜你看


事實證明,越主動,越悲慘。

從這三位賢才的遭遇來說,可以證明。

韓信,家境貧寒,在項羽和劉邦處漂泊,不得重用。而韓信要離開劉邦,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而且蕭何向劉邦拼命舉薦,劉邦才重用韓信。韓信才能施展才華,幫助劉邦滅項羽。不過韓信功成之後過於狂妄,被劉邦和蕭何與呂后聯手分別用計殺了。

諸葛亮,本來隱居臥龍崗,劉備也不知道他。但是有了司馬徽和徐庶的介紹和誇讚,引起了劉備的興趣,而劉備不惜三顧茅廬,得到了諸葛亮的指點。隆中對確定了奮鬥目標,從而成就了一番霸業建立蜀漢政權。不過蜀國沒有統一,還是繼續依靠諸葛亮鞠躬盡瘁地累死而苟延殘喘。

劉伯溫,本來也只是被朱元璋請來幹活的幕僚,一開始沒看中。但是陳友諒率領大軍要滅朱元璋,形勢混亂。劉伯溫冷靜分析,投降者必須殺,必須與陳友諒決戰。這魄力打動了朱元璋,從而得到朱元璋的青睞和重視。劉伯溫也位極人臣。不過結局就是被朱元璋的重臣胡惟庸毒死,成為了朱元璋誅殺胡惟庸的罪證罷了。

總的來說,這三位能人的崛起,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本事和能力。更重要的是造勢,有人舉薦才能更容易得到君主的信任,沒人舉薦只能慢慢熬,等機會展露。

所以說,不要輕易去找老闆,造勢更重要。有了名氣和吸引力,才能有人出高價來求你,條件隨便開。而主動去找,也只能是自貶身價,不受重視,多坐幾年的冷板凳,虛度光陰。

總的來說,人性是自私的,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有求於人才不得已分利益給人,而這種感情有是複雜的,隨時會因為這種供求關係的結束而翻臉。所以要不斷進步創新,創造新的供求關係。或者乾脆在關係破裂之前及時離開。


亂神虎


我覺得還是要看具體情況吧!像諸葛亮、韓信和劉伯溫的情況都不一樣。

先來說諸葛亮吧,當時他所處的環境可是非常複雜的,你可能今天投奔的一個願意重用你的主子,明天就被誰給滅了。這個時候你敢這麼明目張膽地說自己就一定要為誰效力嗎?像諸葛亮選擇隱居就是一個不錯的方法。畢竟諸葛亮的隱居可不這麼簡單,一來諸葛亮就憑藉自己那還不錯的家境(父親爺爺都是當官的,還是當地的望族)以及過硬的學識不斷結交名士,其中就有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人。就相當於是打造傳播自己的聲望。

在諸葛亮隱居的時間裡,機會就找上來了。建安六年,劉備被曹操打敗,溜到荊州,暫時當起了劉表的小弟。同時聯絡當地豪傑,湊巧司馬徽向劉備說這些人都沒用,你要真的想拿天下,你需要像諸葛亮這樣瞭解天下事務局勢的能人才行。所以諸葛亮即便隱居照樣能把自己的影響力宣傳出去,然後就等真正有眼光人來了。

然後來說一下韓信吧。這位漢初三傑,兵家四聖都有名號的人物,他可以說是主動類型的了,陳勝吳廣起義後,就去投奔項羽(之前還跟誰過項梁),結果到了那裡既不被重用,多次獻計人家項羽也不用。

後來來到劉備麾下,一開始也沒有得到重用,在一次案子中,本來要被斬殺。不過因為一句“漢王不打算得天下嗎?”還有那威武的相貌頓時提升了當時在夏侯嬰眼裡的氣勢。就把韓信放了,之後還受到了蕭何的重視,可還是沒被重用,因為當時劉邦不覺得韓信是什麼人才。

而且韓信在從軍之前,在地方上就沒有什麼好名聲,不像諸葛亮和劉伯溫那樣帶有強大的光環,被人到處稱頌。好在蕭何知道韓信的出人之處,最後韓信相當逃兵被蕭何追回後,劉邦才開始重用韓信。(應該不是怕韓信下次逃跑把他的軍師一起帶走)

最後就是劉伯溫了,這位出生就帶著強大光環的人,十二歲是神童,十四歲能一遍看懂春秋經,兩遍就能背下。這樣的人肯定會被當地人當成驕傲,然後成為飯後談資,十傳百,百傳千,影響力肯定是越來越大的。再有劉伯溫非常喜歡讀書,學習並掌了《奇門遁甲》裡面的奇門斗術,所以即便他不是那種熱衷仕途的人,朝廷都會主動找上門來。

說了這麼多,還是回到隱居和主動尋找名主來,不管哪一種,其實主要還是要有一個響噹噹的名聲,就會好多了;如果沒有,那也要有人給你推薦,不然是金子都會被埋沒。

不管是隱居還是自己主動,審時度勢,獨立思考,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這個問題在我看來還真沒有太確定的答案。





趣聞古事


如果是三國鼎立時期,我會選擇主動出擊,投奔良主,畢竟天下已經三分,再不上車就快到站了。

當然,出門之前肯定要先做做功課,分析一下天下格局。

曹魏:

優勢:撿了漢獻帝的便宜。

曹魏地處黃河流域,佔據大部分中原之地,也是漢朝主要建設方向,所以城池較多,基礎設施較好,較為繁華。並且,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經營北方多年,兵多將廣,實力強勁。

劣勢:擔心外族入侵,容易腹背受敵。

自古以來,遊牧民族對中國的騷擾從未停歇,即便在秦朝時建長城,有蒙恬抵禦匈奴,即便漢朝時霍去病曾深入大漠,封狼居胥,但即便三國鼎立,外族該來的還是會來。


孫吳:

優勢:撿了哥哥孫策的便宜。

吳國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有長江作為天然屏障,孫策在這裡經營多年,給孫權攢下了豐厚的家底,要錢有錢,要糧有糧,要謀士有謀士,要將領有將領,要美女有美女。

劣勢:缺人。

看似東吳地盤挺大,但真正繁華的地方不多,也就是長江三角洲那一塊開發得相當好,南方多山,典型的地廣人稀,不然當時為什麼要跟劉備搶荊州。


蜀漢:

優勢:撿了宗親劉璋的便宜。

天府之國 ,易守難攻,有山有水有風光,物產豐富。劉璋佔據蜀地多年,耗費不少心血,最後都送給劉備做了嫁衣,直接讓劉備鳥槍換炮,一躍成為東漢末年三巨頭之一,並且這裡易守難攻,潛力巨大。

劣勢:蜀道難,你打不進來,我打不出去。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蜀中之地險要,後勤是一件大事。糧草供應不上,即便能攻下城池,也不容易守住。


所以,在家分析好三方優劣,就可以買票上車,然後對症下藥了,畢竟此時都是明君,跟誰都行,等到那幾個敗家子上位了,就晚嘍。


喜歡就點個關注,我是團團。


團團大課堂


前賢勇略不敢攀,

只配棲身草莽間。

萬世功名似流水,

一壺濁酒愛青山。








費玉山905


明主,像劉備的那樣三顧茅廬的也只有劉備有耐心了。因此諸葛亮才答應包劉備。韓信和就熬夜呢都是主動投靠的。如果是我肯定會主動為主,但是要看是誰,值不值得輔佐。如果各方面都可以那就等待機會,找個他最困難或者最落魄的時候登門解決問題。闖天下總有困難的時候,誰都不例外,極少有白撿的天下。


夢想努力樂觀


我不會找 上趕著 太掉價


A手機維修中心2


是金子總會發光,靜待花開


翰墨無名一一張越


首先看清國內外形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