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以善納諫而成明君,為什麼有一次氣得大喊會須殺此田舍翁?當時發生了什麼?

小破魚與驢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唐太宗亦如此,儘管他英明果斷,成功地發動了玄武門之變,雷厲風行精簡了臃腫宏大的政府機構,又順應形勢的發展,改革了三省六部;還聯手朝臣,勵精圖治,開創貞觀之治。但也是食人間的凡人,也不完美,也有暴跳如雷的時候。

李世民能成為一代賢明君主,主要在於他有“水可載舟亦可覆”的重民思想,又善於延攬人才和廣納諫言。魏徵最閃光的行動就是向太宗上奏了《十漸疏》,在這份奏疏裡他秉持正義,犯顏直諫:要求太宗收驕逸之心成圖治之實。李世民不計前嫌,採納了他的諫言,在以後的帝王實踐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不過皇上是凌駕於萬人之上的天子,他需要尊嚴以維護自己駕駛群臣的地位,對於大臣動輒在大庭廣眾之中、眾目睽睽之下,羅列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很是討厭的。

有一次,李世民想在長安之外修建一座行宮,地方官上書指出大興土木是勞民傷財之舉,要求太宗停止這項工程;當是,憑自己的文治武功,李世民 使大唐各方面的建設都上了一個臺階,相對於其它帝王,在自己功成名就之日,建一座行宮本來是小事一樁,他正在躊躇滿志的的狀態,不料,這個地方官員竟然唱出了這樣一曲戲,他覺得很沒有面子,便要殺了這位不開眼的地方官以洩心頭之恨。

魏徵知道了太宗的意思,就出言直諫:他認為,地方官是為民生考慮,才有此直諫舉動,這是忠心為國的表現,太宗不應該對這樣的官員懷恨在心,等等、等等,說得李世民啞口無言,威風掃地。

李世民感覺沒了顏面,很是憤怒,已憋了一肚子火,只是在朝臣面前不好發作罷了;回到後宮,他終於忍不住了,便拔出佩劍大聲咆哮道:“會須殺此田舍翁”。意思是:"有機會我一定要殺了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后弄明太宗振怒的來龍去脈後,對魏徵的忠勇行為從心底表示了讚賞,為安慰李世民,她又換上的朝服,以皇后的身份勸諫李世民道:"臣妾特來恭喜陛下"。李世民懵圈了,驚問:"朕都要被魏徵氣死了,這喜從何來?"。長孫皇從容答道:"我聽說只有君主賢明,臣子才敢大膽進言。現在魏徵敢於大膽進諫,這不正說明了陛下您的賢明嗎?“。

李世民認為這話比較中聽,便沒有接茬,讓長孫皇后繼續說下去,長孫氏不愧是一代賢后,又字斟句酌地說道:”明君得遇良臣,實乃國家之幸,臣妾怎能不為陛下感到高興呢?"。一席話,言簡意賅,深入淺出,鞭辟入裡,太宗沉吟了半晌,認為很有道理,於是轉怒為喜,打消了殺死魏徵的想法。

皇帝明智,皇后賢惠,大臣忠正,才有了"貞觀之治"的繁榮,才有了“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的箴言;魏徵是幸運的,遇上了史上胸懷寬廣的帝王,還有深明大義的皇后,他不僅實現了自己的政治抱負,還終於與一代英明的帝王和賢惠的皇后一起彪炳史冊;他死後,身為皇帝的李世民目送他繞城而走的靈樞,悲痛萬分,慟哭不已。


希望星晨58298869


話說有一天唐太宗下朝後怒氣衝衝,邊走邊罵:“這個田裡的莊稼漢,我一定要殺了他!”長孫皇后聽了很奇怪:“誰啊,居然還敢惹陛下這麼生氣?”

唐太宗怒氣不解的說:“天下還能有誰能讓我們這麼生氣?不就是魏徵咯!這傢伙每次都要當著文武百官的面跟我頂嘴,這不行那不行,搞的我非常不自在。”

長孫皇后一聽,連忙退到一邊,將盛裝朝服穿了起來,恭恭敬敬的站在庭中。

唐太宗非常奇怪,問她:“皇后,你這是做什麼呢?”

長孫皇后說:“我聽說,明君手下出賢臣,昏君手下出小人。現在陛下您有魏徵這樣的好大臣,正說明陛下是賢君,他才敢直言不諱啊。我當然要恭賀陛下了!”

唐太宗一聽,心裡美滋滋的:“魏徵這個人,我非但不能殺他,還要好好褒獎他呢,好讓他繼續給我進諫。”

這個故事說明好老婆的重要性。要是長孫皇后也附和唐太宗,說魏徵該殺,說不定魏徵已經是個死人了



御前帶刀侍衛


田舍翁者,魏徵也。

不是當時發生了什麼,是魏徵總直言進諫,好多次弄得李世民下不來臺,心裡窩火發的這個牢騷。要殺了魏徵,唐太宗李世民是捨不得的。

前言

這是發生在貞觀六年(公元632年)的一段佳話。有兩部史書記載了這個事情。一是《資治通鑑》。另外是羅貫中寫的《隋唐野史》。

我們總喜歡用這個故事來說明魏徵的直言勸諫。但其實是通過這個事故來表明李世民夫妻的“明”與“賢”。我們善意的“斷章取義”了。

一、“斷章取義”《資治通鑑》

看看《資治通鑑》的記載,其實這段記載是借魏徵寫“千古賢后”長孫皇后的

上嘗罷朝,怒曰:"會須殺此田舍翁。"後問為誰,上曰:"魏徵每廷辱我。"後退,具朝服立於庭,上驚問其故。後曰:"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賀!"上乃悅。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四,唐紀十 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上之下

貞觀六年壬辰,公元六三二年

這一段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但其實在這段話前面還寫了一件事情,很有必要說一下。

大意是這樣的:

長樂公主將出降,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愛之,敕有司資送倍於永嘉長公主。魏徵諫曰:“昔漢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豈得與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陽。今資送公主,倍於長主,得無異於明帝之意乎!

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女兒長樂公主李麗質要出嫁,因為公主是長孫皇后親生,深得李世民疼愛,所以唐太宗想要多陪送嫁妝,數量比皇姑永嘉長公主要多一倍。魏徵覺得不合禮儀,就去勸諫。

這次魏徵是用的是漢明帝分封皇子的故事來比喻的。漢明帝給自己兒子們的封地,比先皇的兒子們少一半,沒有因為是自己的兒子就多給,反而少給了一半,您給自己的女兒多於先帝女兒一倍,這豈不是和漢明帝的心意相差的太遠了麼。

“做人的差距咋就這麼大捏”。魏徵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

漢明帝是光武帝劉秀的四子,漢明帝和其子漢章帝在位期間史上合稱“明章之治”。

前輩明君這麼做,您反其道而行之,您是什麼呢?不言而喻啊。唐太宗李世民覺得有道理,聽了魏徵的話,回宮的時候就和長孫皇后說了這個事情,皇后聽後大發感慨。

“上然其言,入告皇后。後嘆曰:”妾亟(音jí多次)聞陛下稱重魏徵,不如其故,今觀其引禮義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與陛下結髮為夫婦,曲承恩禮,每言必先候顏色,不敢輕犯威嚴;況以人臣之疏遠,乃能抗言如是,陛下不可不從。

長孫皇后感慨之餘,還委婉的對李世民進行了不動聲色的勸諫。我總聽您說魏徵好,我很不理解,通過這件事我知道原因了。我們是夫妻,我和您說話都得察言觀色,臣子和您的關係比我們遠多了,但是魏徵能說真話勸您,真是“社稷之臣”啊。您以後一定要多聽魏徵的話啊。

長孫皇后不但口頭表揚了魏徵,還給李世民出主意,不但要精神鼓勵,還要物質獎勵魏徵,來表達皇帝對魏徵的尊重。具體的獎勵方法,甚至怎麼說都告訴了李世民。

“因請遣中使齎(音jī懷抱著、送給的意思)錢四百緡(音mín、計量單位、串的意思)、絹四百匹以賜徵,且語之曰:”聞公正直,乃今見之,故以相賞。公宜常秉此心,勿轉移也。

讓李世民派人抱著東西送去。注意一定要抱著去。才能顯示尊重。

看看人家的媳婦,有妻如此,夫復何求。

二“斷章取義”《隋唐野史》

看看《隋唐野史》中的記載。其實這段是描寫唐太宗李世民的如何英明的。

在《隋唐野史》第八十一回“薛延陀納幣絕婚”中也有“會須殺此田舍翁”的記錄。這次是真的描寫魏徵的事蹟了。但也是為了表示“主明”的。

這一回開始就是魏徵的兒子向唐太宗李世民報喪,皇帝悲傷的大哭。說出了著名的“以人為鏡”的那番話。

“世人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費;以人為鑑,可知得失。朕常保此三鑑,以防己過。今魏徵沒,朕已亡一鑑矣 !”

並對魏徵的後事進行了安排,然後用了三件事情說明了魏徵的忠誠和直言納諫,其中就引用了“會須殺此田舍翁”的故事。

這一段,主要是描寫唐太宗李世民是個明君,從諫如流。不但聽魏徵的,還聽媳婦的。

結語

由此可見,《資治通鑑》書裡的這段記載,其實是說了三個人的事情。主明、臣直、妻賢。其中最主要的表述是“妻賢”,“臣直”次之,最後是“主明”。

而《隋唐野史》裡的描寫,則是利用“臣直”來襯托“主明”。主要是寫李世民的。

需要指出的是,我說的“斷章取義”不是貶義的,是指用魏徵的故事來襯托李世民夫妻的“明”與“賢”。

正是“主明、臣直、妻賢”,讓大唐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國力強盛,形成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


一杯清茶飲江湖


據《資治通鑑·唐紀十》記載:有一次唐太宗曾經罷朝回到宮中,怒氣衝衝的說道:“有機會一定要殺了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問是誰惹怒了皇帝,太宗說:“魏徵經常在朝堂上羞辱我。”皇后退下,身穿朝服站在庭院中,太宗驚奇地問這是什麼原因,皇后回道:“臣妾君主賢明,臣子才會正直;現在魏徵正直敢諫,正是陛下開明的緣故,臣妾怎能不為皇帝慶賀呢!”太宗這才高興起來。

上嘗罷朝,怒曰:“會須殺此田舍翁。”後問為誰,上曰:“魏徵每廷辱我。”後退,具朝服立於庭,上驚問其故。後曰:“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賀!”上乃悅。

從唐朝的相關史料中,我並沒有查到唐太宗惱怒魏徵之前,具體發生了何事。但是從唐太宗所說“魏徵每廷辱我”,我們可以推測出唐太宗此次如此生氣,可能是對魏徵的不滿積年已久,而這次朝會發生的事就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唐太宗因為隋煬帝拒諫亡國,即位後將諫官的權力擴大,鼓勵群臣批評他的行事和決策,是中國歷史上少有從諫如流的皇帝之一。魏徵、王圭、馬周、孫伏伽、褚遂良皆以直言敢諫聞名。其中,魏徵多次在朝堂上直指唐太宗的過失,使唐太宗顏面盡失、下不來臺。唐太宗再是英明神武,總歸也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七情六慾,按捺不住對魏徵怒火,最終爆發也在情理之中。


京客隆回


“田舍翁”指的是魏徵。在大唐,李世民和魏徵的“黃金搭檔”佳話已久。這段君臣配也表現出了李世民的民主、開化思想,同時魏徵的盡心輔佐,也助力“貞觀之治”並將大唐清明的政治遺風推向前進,最終和李世民一起成就了大唐的繁華盛世。“會須殺此田舍翁”事出有因,且李世民也並不是真心想處死魏徵。小哲從三個維度分析。


一、魏徵其人

魏徵早年在追隨元寶藏、李密之後,又跟隨隋末起義軍將領王世充,直至後來投奔隱太子李建成帳下。

魏徵為人性格直爽,敢於直言進諫,不論是跟在哪個主子身邊,他都是盡心盡力、誠心輔佐。對於太子李建成,魏徵曾建議他率兵討伐劉黑闥,以此平定山東,也給自己在太子簿上留下一筆功績。魏徵對於李建成兄弟之間的恩怨也是心知肚明,他曾建議李建成先下手為強,因為李世民當時的實力和勢力也不容小覷,但最終李建成沒有聽取魏徵的意見,玄武門之變,李建成兵敗被殺,李世民黃袍加身。

忠心為主,是魏徵的秉性。不論主子功勞多大,甚至也不管他是明主還是昏君,只要伴在君王側,魏徵就會直言進諫,敢於說真話、講實話。


二、“田舍翁”與李世民

李世民素問魏徵的名望,李建成死後,他找來魏徵。李世民問魏徵說,聽說你之前建議李建成將我安排到別的地方去,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情義呢。魏徵說,如果太子當時要聽我的話,他就不會有今天的大禍了。 試想,如果換做別人,魏徵就會乞求李世民的赦免,並千方百計為自己開脫罪責。但魏徵不是這樣的人,他直言說了自己的想法,也根本沒把性命之憂放在心上。

李世民見魏徵如此爽快、敢說真話,心裡也由衷地欽佩此人。最後,李世民非但沒有治魏徵的罪,還任用他為詹事主簿。

《資治通鑑》卷193:(李世民)“得佳鷂,自臂之,望見徵來,匿懷中;徵奏事固久不已,鷂竟死懷中。”

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太宗李世民得了一隻上好品種的鷂鷹放在手臂上玩弄,見到魏徵來了,就把鷂鷹藏在懷中,但由於魏徵上奏稟報事情故意拖延時間太久,導致鷂鷹被悶死在懷裡。李世民罷朝回宮以後,憤憤地說:“會須殺此田舍翁”。

魏徵看到李世民抱著一隻鳥在把玩,心裡自然會不高興。貴為一國之君,豈能玩物喪志呢,於是才上演了上面的鏡頭。

再說李世民罷朝以後,龍顏大怒的情緒被長孫皇后看到。長孫皇后便問事情的來龍去脈。 長孫皇后也是一個聰明的女人。她瞭解情況之後,退回後宮,穿上禮服再來拜見李世民。

李世民很驚訝地問皇后其中的原因。 長孫皇后:“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賀!” 皇后的這一番話,巧妙地化解了李世民的怒氣,給皇帝找臺階下的同時,也對魏徵的做法表示讚許。可見在讓李世民的心目當中,對魏徵還是非常器重的,有時候只是嘴巴上說說而已。


三、君臣之間的微妙關係

在封建王朝,君臣關係表現極為複雜,時而對立、時而緩和,時而劍拔弩張,時而和顏悅色。一朝天子在加強中央集權的時候,往往會陷入到自己的偏執誤區,如果能遇到敢於直言進諫的良臣,那麼必將推動王室繁榮,朝政興旺。相反,如果臣子在明知君王犯錯的情況下,還是故意阿諛奉承,那麼勢必葬送江山社稷。

不論是劉備還是李世民,亦或是項羽還是李建成,本來在自己佔有絕對優勢的狀態下,仍然葬送自己的前程,只能說明這些“王者”缺乏民主思想,也沒有敞開胸懷傾聽諫言、瞭解民意。自古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所以君臣配的結局要麼君亡臣死,要麼君聽臣諫,還有就是君死臣亡(逃走)。


山城小哲


唐.白居易《買花詩》中道:"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

這田舍翁意指上了年歲的莊稼漢,但李世民口中的田舍翁,顯然不會這樣的平和,當為"這老不死的鄉巴佬"。

能當得他如此"讚譽"的,非魏徵莫屬。

中國自古以來,盛世不少,治世只有兩個。"貞觀之治"便是其一。

治世要難於盛世。盛世通常是指國富民安,治世在此基礎之上,還具有政治的清廉,君主的賢明,法制和社會風氣相對公正公平等諸多特徵。

李世民能成為歷史上少有的賢明君主,體現在他"重民"和"納諫"的思想上。而說到"納諫",就不得不提到以直言上諫名揚青史的大臣魏徵。

魏徵最有名的奏疏便是《十漸疏》,奏疏裡言明今不如昔十樁事,希望君主收驕奢淫逸之心,行勵精圖治之實。李世民諫其言,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天子終究是天子,凌駕於萬千人之上,再大度的人,也禁不住別人總在朝堂之上當著滿朝文武的面,直指自己的錯誤,弄得自己下不了臺。

於是,有一次李世民要在長安之外修建行宮,有地方官上書奏請停止這項勞民傷財的工程。李世民很生氣,便要殺了這地方官一洩心頭之恨。

這個時候魏徵站了出來,出言直諫,說得李世民是啞口無言,顏面掃地。李世民藏了一肚子的火,回到後宮,拔出佩劍大吼道:"有機會我一定要殺了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后見了,二話不說,換上朝服來到李世民面前道:"臣妾特來恭喜陛下"。

李世民被搞得一頭霧水,奇道:"朕都要被魏徵氣死了,這喜從何來?"。

長孫皇后道:"臣妾聽說只有君主賢明,臣子才可以大膽直言。如今魏徵敢於直言進諫,這不正好說明陛下的賢明嗎?明君得遇良臣,實乃國家之幸,臣妾怎能不為陛下感到高興呢?"。

李世民聽了,轉怒為喜,便再也不提殺魏徵了。

有此賢后,有此良臣,又焉能沒有"貞觀之治"。

以致於魏徵死時,李世民看著他繞城而走的靈樞,悲痛之下,說出了那句千古不逝的名言: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煮茶道史


唐太宗是一個非常善於納諫的人,也因此成為了明君,但是有一次一個人納諫之後,他非常生氣,還揚言要殺掉這個人,這是怎麼回事呢?這個人又是誰?

這個人就是魏徵,他出身比較卑微,年少的時候家中很貧困,曾經還當過道士。但是他喜歡學習,鑽研古書,知識淵博。隋朝的時候,他參加了反對暴政的起義,後來投靠了李淵,建立唐王朝,給太子做事,深受器重。


後來李世民發動了政變,殺死兄長,他知道魏徵是個有能力的人,所以就親自面見他。李世民一見他就很生氣的說,為什麼挑撥我們兄弟直接的感情。當時的大臣們聽了都以為魏徵有殺身之禍,可是魏徵很自在,很自信的說,皇太子如果早就聽我的,是不會有現在的下場的。

李世民聽了之後,認為他正直的精神很好,不僅沒有處罰,反而重用了他。沒多久,李世民繼位,任用魏徵專門給皇帝提意見,後來又當上了宰相。魏徵胸懷大志,也很大膽,在任職的幾十年中,為了能夠讓唐朝國富民強,向皇上進諫二百多次。每次他提的一件,皇上都慎重考慮,有所採納。

後來唐太宗違反了他定下的18歲成年男子服兵役的制度,決定召集16歲-18歲的壯漢從軍。命令一下達,魏徵反對,皇帝聽了十分生氣,把他罵了一頓。魏徵也和嚴肅的說,如果現在把強壯的男子都叫去當兵,就無人耕田,無人做工,並且您說話也變得不算數了,之前已經規定好的為什麼不遵守。他恍然大悟,原本我認為你很頑固,現在聽了你說的,確實有道理,之前的規定和做法不同,百姓一定很不夫妻。於是他下令立刻停止召集,還賞賜了魏徵。干預進諫的他給國家立下了大功,成為之後官員模仿的典範,他輔佐了兩位皇帝,不怕大難。

有一次他把唐太宗惹怒了,但是有長孫皇后給他說情,才免遭於難。當時皇后的女兒要出嫁,李世民認為是皇后的親女兒,就讓人準備了豐厚的嫁妝,還要求她的嫁妝要是自己長公主的兩倍。被魏徵知道以後,他出來納諫,“當初漢明帝要封皇子,但是又說我的孩子不能跟先帝一樣,所以降了等級。現如今您送公主出嫁,嫁妝卻比長公主還要多,實在是不合時宜。”

聽了他的話,皇帝很不高興,長孫皇后說我常常聽到您推薦魏徵,不知道為什麼,現在聽了他的話,我明白了。於是李世民減少了公主的嫁妝。有一次李世民從朝堂上回來,說著“我總要殺此田舍翁。”


皇后就問誰是田舍翁,李世民氣憤的說就是魏徵,總是在堂上反對我惹怒我,我必須除掉他。一聽這話,皇后立馬離開,穿上有節日才穿的朝服,向李世民祝賀,“我聽說皇帝清明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陛下有魏徵這樣的大臣,是您聖明的標誌。”皇帝一聽,立馬不生氣了。


春秋亂舞


唐太宗李世民以善於納諫,依賴大臣的勸諫及時糾正錯誤而聞名。

不過在古代封建專制社會,皇帝畢竟是至高無上的統治者,對臣民擁有生殺予奪的大權。

因此就算唐太宗李世民氣量寬宏,善於納諫也勇於納諫,卻依然還是保有底線的!是什麼底線呢?當然是天子的尊嚴不容冒犯!

而以直諫而著名的魏徵,儘管深受唐太宗的欣賞,但卻因為不分場合、不顧皇帝尊嚴的直諫,惹惱了唐太宗李世民。

甚至,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在退朝回宮之後,當著長孫皇后的面大喊道:“我早晚要殺了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后不明白髮生了什麼事,就向唐太宗詢問:“是誰惹得陛下如此惱怒?”唐太宗憤怒的說:“還能是誰?當然是魏佂這個鄉巴佬!他當著滿朝天武的面犯顏直諫,絲毫也沒有顧及到皇帝的尊嚴!”

為什麼唐太宗李世民稱魏佂為“鄉巴佬”呢?因為魏佂這位大臣,從來不講究吃喝享樂,在生活上十分樸素。所以同僚們私下裡,便蔑稱魏佂為不入大流的鄉巴佬了。

長孫皇后聽完唐太宗的氣話後,什麼也沒有說便悄悄地離開了!只留下唐太宗獨自生著悶氣!

然而,過了一會兒唐太宗忽然聽到了一陣環佩敲擊之時,抬頭一看原來竟是長孫皇后盛妝打扮而來!

只見皇后對唐太宗深施一禮,然後說道:“皇帝是明君聖主,才能擁有魏佂這樣的直諫良臣。魏佂與皇室無親,他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保我大唐江山萬世長存!如果陛下是桀紂那樣的昏君,魏佂又怎麼敢犯顏直諫呢?我代表天下臣民,恭賀大唐有陛下這樣的明君和魏佂這樣的良臣!”

這個時候唐太宗的氣早就消了,又聽到了長孫皇后的褒貶之言,便立即醒悟過來:國家有良臣,大唐江山才會長治久安!於是便感謝了皇后的提醒,稱皇后為後宮良佐!

從此以後唐太宗依舊從諫如流,也更為信任和賞識魏佂了!也可以說唐太宗能夠因為貞觀之治而傳名於後世,與魏佂等賢臣敢犯顏直諫,及時糾正皇帝的錯誤的貢獻是密不可分的!


北疆同心侃歷史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了李建成 李元吉,霸佔了當時李建成的妃子玳姬,就是後來的十七公主高陽公主的母親,當時李世民向玳姬承諾不殺李建成的五個兒子,後來長孫無忌卻血洗太子府,五個兒子全部被殺,魏徵給李世民說:他要向玳姬道歉,所以李世民非常生氣,這是此段場景的由來。


quiteflower


謝謝平臺,說兩句,李世民作為千古,一位君主,禮賢,下士,愛護百姓,水能覆舟,也能載舟,能聽進大臣,魏徵的勸誡,隋朝滅亡為例,歷經圖治,把唐朝治理的,夜不閉戶,國泰民安,開創了唐朝的,歷史,文化先河,但是李世民,也有喜怒哀樂,有時也發火,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個,不影響李世民,執政能力,這個,是個小事,我們要看李世民,為國家社稷,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她的功勞是大,名垂千史,萬古流芳,千古一帝李世民,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