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復興——為什麼阿拉伯帝國治下的伊朗成為唯一未被同化的國家

為什麼處在阿拉伯帝國的統治下,伊朗卻能倖免於難,成為唯一未被阿拉伯帝國同化的國家?

答:這事兒,得從地理和人兩方面來講。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原因首先得從伊朗的地形上找。

地形因素對伊朗獨立的影響

民族復興——為什麼阿拉伯帝國治下的伊朗成為唯一未被同化的國家

伊朗地形圖

伊朗絕大多數地區屬於高原,但在中東部有三個大型的低海拔盆地,這本該是人口密集地區。然而,伊朗地處南北迴歸線至南北緯30°之間,是由副熱帶高氣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的熱帶沙漠氣候區間。所幸伊朗有個大型高原,使得當地海拔較高的地區能夠形成大陸性氣候,而低海拔地區就不能倖免了。

特殊的海陸條件使得伊朗的三個盆地有兩個是鹽鹼荒漠,較為嚴重地影響了伊朗高原東西的交流,並自然的將伊朗分為了東西兩部分:首都德黑蘭和大部分大城市在西部,東部則是本部分的主角——呼羅珊。

民族復興——為什麼阿拉伯帝國治下的伊朗成為唯一未被同化的國家

筆者百度的圖片,上面最大的一塊和旁邊一大圈都屬於呼羅珊

呼羅珊,位於伊朗東北與中亞接壤地區,面積約有兩個四川大小。波斯語中,呼羅珊是日出之地的意思,本來是用來代指整個伊朗東部包括中國印度在內的所有地區。隨著時間的推移,呼羅珊的範圍逐漸縮小,最後演變為指伊朗的東部地區。古代有呼羅珊四郡的說法(赫拉特、馬雷、 尼沙布爾、巴爾赫),其中馬雷在中國史書中最早,西漢時就有記載”小安西“城。

▲介紹完了,現在來說說為什麼呼羅珊成了伊朗人民族復興的根基。

剛剛我們提到,伊朗被兩個荒漠分成了東西兩部分,其中西部環境相對較好,波斯人都願意住,相比之下東部條件就比較艱苦了,但也不是不能住人。條件艱苦民風通常就比較彪悍,呼羅珊也是一直和西部的中央政府關係比較疏遠,經常處於若即若離的關係,比較像我們中國的雲南貴州一帶。中央強了就歸順,中央一弱就造反。

這樣的關係一直持續到阿拉伯人入侵。西部因為離得近,首先就遭了殃,被阿拉伯人征服的早而徹底,在政治上控制的嚴,文化上同化的狠。但是東部,本來和薩珊帝國中央的關係就是若即若離,阿拉伯人來了照樣若即若離。阿拉伯人征服此地廢了很大功夫,王朝快滅亡了才搞定。當時阿拉伯征服者以尼沙普爾和木鹿等地為據點,對呼羅珊反覆進攻拉鋸戰,直到8世紀中葉才征服了呼羅珊。為了管住這幫不聽話的,阿拉伯帝國從統治一開始就實行舊伊朗式的制度,自治權也給足,等於自己埋了顆釘子。

以後伊朗人獨立,靠的就是這塊地方。


人的問題

光有條件不夠。如果想獨立,還得老百姓有那個願望。巧了,阿拉伯人的統治不得人心。

征服者的優越感,讓初來乍到的阿拉伯人在波斯趾高氣昂。先進得多的波斯文明成為了自己的手下敗將,更進一步增添了阿拉伯人的優越感,增加了他們對被征服、被統治的異族人、異教徒波斯人的歧視。波斯人政治上低人一等、經濟上負擔沉重,只能依附可惡的阿拉伯人,成為奴隸或“隨從”來謀生。更要命的是,波斯人不僅不能與阿拉伯人通婚,甚至不能和阿拉伯人同席就餐,法律上也是偏袒阿拉伯人。即使皈依宣揚”穆民皆兄弟“的伊斯蘭教,這種不平等地位也根本沒有改變。

波斯人不可能長期忍受這樣的壓迫,一旦時機到來,必定獨立。


地理和人心永遠是最重要的兩點。當然了,還有一些不算重要的原因,試列舉如下。

  • 人種語系特點

波斯人是雅利安人的後裔,波斯國名的本義就是“雅利安”,與屬於閃族的阿拉伯人從族源上就完全不同,而波斯語與阿拉伯語甚至連同一語系都談不上。雖然阿拉伯人有嘗試在伊朗推廣阿拉伯語,但廣大底層波斯百姓根本不會聽阿拉伯政府的話,頂著壓力一代代傳承波斯語。反倒是阿拉伯語,被波斯語逐漸滲透,阿拉伯人的日常交流中越來越多的出現波斯詞彙,到後來阿拉伯人都徹底承認了自己的失敗。

  • 民族

伊朗高原的主體民族佔據了絕大多數,難以被動搖。伊朗高原上雖然有其他民族,但基本都分佈在高原的四周邊緣,且人口相比伊朗族佔絕對的劣勢,所以伊朗雖然民族眾多,但整體格局非常穩定。

  • 宗教

表面上伊朗人都改信了伊斯蘭教,不過波斯人接受的伊斯蘭教信仰和大多數阿拉伯人都不一樣。他們選擇了在阿拉伯穆斯林信仰中佔據弱勢地位,同時也被主流的遜尼派壓迫的什葉派,將其作為一種與阿拉伯人劃清界限的思想武器,於民間普及。同時他們也在將伊斯蘭教波斯化,借用瑣羅亞斯德教中正統觀念、先知隱遁與復活日審判等概念,充實了什葉派的思想,並最終在薩法維王朝時期建立起了以什葉派為國教的宗教體系,奠定了波斯的什葉派宗主地位,避免了被阿拉伯人從思想上同化的危險

▲先進程度差異

阿拉伯是沙漠遊牧民族,本來就低高原農耕的波斯人一頭。阿拉伯吞併伊朗以後,有文化的伊朗人逐漸進入帝國高層,開始擠佔阿拉伯人的空間。

這個過程在倭馬亞時期還不算很嚴重。但我們知道阿拉伯帝國有倭馬亞(前)、阿拔斯(後)兩個時期,波斯貴族在阿拔斯推翻倭馬亞的過程中可謂戰功赫赫,自然而然的憑藉功績上位。於是,波斯人大量進入阿拉伯帝國的統治系統。這個時期的阿拔斯王朝甚至可以說是阿拉伯貴族與伊朗貴族“共天下”。波斯人居於高位,更能夠把波斯文化灌輸到阿拉伯世界當中。帝國的政治體制、經濟制度、思想文化乃至日常生活,無不受波斯人影響。

波斯人也藉此機會,在伊朗地區的地方各級政府中逐漸取得支配地位,開始逐步實現自己的復國計劃。


到了阿拉伯帝國統治後期,統治權威大大衰弱。曾經備受信任的波斯貴族們抓住這個契機,紛紛打響了“反阿復波”的旗號。一位位“中亞總督”造反自立,薩法爾王朝、薩曼王朝、布維希王朝,它們傳承著波斯文化,助力著波斯文化的復興。軍事上被征服的波斯人,以堅固的民族-語言-文化保持了自己的特性。像元清的中國一樣,這是文明高地的幸運,即使一時之間因為腐朽懶散的生活方式而被更兇悍的民族征服,但仍有很大的迴轉餘地。

伊朗人就是伊朗人,永遠不會成為阿拉伯人。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