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區:堅持以實幹促振興不斷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成效

近年來,大觀區認真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制定出臺鄉村振興“十大行動”重點任務清單,堅持以實幹促振興,“七措並舉”抓落實,使全區鄉村振興工作穩步推進,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一是狠抓產業振興。為加強對鄉村振興工作的領導,及時成立區委調整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召開區委農村工作會議,高規格部署推進鄉村振興專項行動。制定出臺《2019年實施鄉村振興“十大行動”重點任務清單》,構建了“1+10+N”的實施推進體系和“政府主導、項目整合、招商引資、社會投入”於一體的投入機制。設立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2個1000萬元專項基金,爭取非標債項目資金8600萬元。開工建設0.6萬畝高標準農田和0.45萬畝農田水利最後一公里項目,全面落實各項抗旱措施,確保了農業豐產豐收。全年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6840公頃,瓜蔞種植面積0.5萬畝,蔬菜1.4萬畝,稻漁綜合種養面積1.2萬畝,年產番鴨1200萬套,甲魚、基圍蝦、金蛭、黑斑蛙等特色種養逐步形成規模。柏兆記、康利等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農產品加工產值16.8億元,同比增長3.9%,康利飲料在省第三批“專精特新版”成功掛牌。新增部級休閒漁業示範場1家、省市級示範合作社2家、家庭農場3家,“引進貴澳大數據產業園、樂眾博覽園、藝景野生動物園等項目9個,農村電商服務網點、益農信息社實現了全覆蓋,網絡銷售額達到5000萬元。智慧供應鏈雲倉項目啟動建設,聯譽智慧物流產業園順利簽約。全年實現農業增加值6.9億元,同比增長3.1%。

二是推進農村環境整治。深入推進農村“三大革命”,全面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大行動”。完成248戶改廁任務,城鄉環衛一體化實現全覆蓋。美麗鄉村中心村的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全年13253人次開展“五清”工作,轉運農村生活垃圾(廢棄物)7014噸,清理村內塘溝461個、清理亂搭亂建(亂堆亂放)787處、清理廢舊廣告牌3574個、無功能建築9413平方米。6個美麗鄉村中心村和昌寧村建設規劃完成編制並進行了成果展示。海口鎮保嬰村、鎮江村被評為安徽省第二批美麗鄉村示範村,巨網新民點省級美麗鄉村兩座汙水處理設施已建成,建設任務完成91%。農村村容村貌大為改觀,2019年開展最美庭院表彰,評選最美庭院 10個。推進規模養殖場畜禽糞汙源化利用,環保設施配套率100%,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率93.3%。農作物秸稈禁燒工作未發現衛星火點,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39%。推行化肥農業減量化生產,建立化肥農藥減量増效示範點1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基地3個,全年化肥使用量減少4.02%,農藥使用量減少31.09%。深入實施河(湖)長制,三級網絡責任制有效落實,完成荷花大塘、幸福大塘、新城大塘等103處生態塘壩建設工作,完成率100%,河湖“五清四亂”專項行動取得初步成效。紮實推進林長制,完成人工造林面積1040畝,新增綠化面積1150畝,啟動建設G347綠色長廊工程。開展土壤汙染防治,危險廢物規範化管理,土壤生態環境進一步淨化。嚴格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大力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退宅還耕)和土地復墾項目,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面積260畝、土地復墾項目面積350畝,目前工作進展順利。

三是完善鄉村治理機制。17個鄉鎮行政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面建設完成。1個區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9個鄉鎮(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和40個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已掛牌投入使用,建立了全覆蓋的中心、所、站三級組織架構。各級實踐中心(站、所)結合“國慶70週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主題教育等重要節日節點和內容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文明實踐活動百餘場次。開展文明村鎮創建,獲第六屆安慶市文明村鎮稱號4家,獲評省級文明村鎮2家,縣級及以上文明村鎮16個,總佔比84.21%。深化移風易俗,建立和完善農村“一約四會”制度,村級“傳習站(所、中心)”已做到全覆蓋,大力開展好人模範推報工作,獲批並表彰“中國好人”2人,“安徽好人”3人,“安慶好人”37人,省級道德模範2人。

四是建強農村基層組織。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轄區351名基層黨組織書記參訓全覆蓋。組織換屆“回頭看”2次,清除出村“兩委”隊伍1人,動態調整村級黨建指導員11名,新進村“兩委”班子成員6人,充實村級後備幹部24名,2個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成功銷號。40名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參照機關幹部檔案模式進行“一人一檔”管理,實現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履歷“有跡可循”。落實村黨組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基本報酬不低於當地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倍,鄉鎮、村(社區)“三位一體”村(社區)幹部待遇保障機制健全。村規民約(居民公約)修訂完善實施工作完成了全覆蓋,通過修訂完善規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使得村(居)民的集體歸屬感大大提高,在日常管理過程中群眾的自主性、自覺性得到了極大地發揮。深入實施村級集體經濟“培強扶優”工程,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的村3個,30-50萬元村數2個,10-30萬元村數4個。建設平安鄉村,開展“千家萬戶訪平安”活動,收集問題及建議58條。著力防控安全穩定風險,排查調處矛盾糾紛200起。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取締關停無證照娛樂場所11家,清查棋牌室545家,清查行業場所684家次,下發隱患整改通知書10份。開展“雪亮工程”、“天網工程”,治安防控水平顯著提升。開展“楓橋式公安派出所”創建工作,大觀首創的“治安巡邏”紅袖標暨社區義務巡邏鄰里守望工程作為安慶模式群防群治工作的創新舉措在全市複製推廣。

五是補齊公共服務短板。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完成33公里農村道路建設和養護。啟動實施海口鎮供水設施提升改造工程,解決廣成圩內5個行政村4800餘戶居民的飲水安全問題。農村通信基礎設施健全,實現全覆蓋。農村教育工程進一步提升,改擴建幼兒園2所,校舍維修3所,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全面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加強農村學校和教學點信息技術應用試點示範,“智慧課堂”已履行公開招投標將優先支持農村學校建設。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信息年繳費人數25196人,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33.59%。改造提升農村社區服務中心6處,17處農村社區建設“一廳一校十室”,建設達標率達92%以上。農業人口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保52124人,參保率達99.51%,困難人口參保率100%。2019年全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518元,高於全市平均水平3171元,排名全市第二。

六是穩步推進農村改革。大觀區2291個宗地全部完成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土地流轉率達60%。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以優秀等次通過市級驗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17個,股本總額1.81億元,村集體參與入股收益629.5萬元,農戶參與入股收益451.7萬元。

七是改善困難群眾生活。制定8個方面33條具體幫扶政策措施,認真落實“六個精準”要求,制定“一戶一策、一人一策”,健全“單位包村、幹部包戶、三級書記遍訪”等幫扶制度,通過實施產業、教育、醫療健康、危房改造、就業創業、文化旅遊、激發內生動力及社會保障兜底幫扶,15戶45名困難群眾生活質量明顯改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