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心學大師王陽明能學到什麼?

科學的元寶


在讀完董平教授《傳奇王陽明》一書的良知之教一章,我不禁點頭,實在太精彩,書中對“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解讀實在太精彩了,雖然只有很少的幾頁,但讓我既感動又興奮。和君商學院院長王明夫先生曾經說過,如果人生一定要皈依某種哲學的話,那就皈依王陽明哲學吧。雖然目前我對心學的認知僅限於《明朝那些事》、《傳奇王陽明》兩本書的相關介紹,也不禁心神嚮往,想更深入探尋王陽明哲學的方方面面。

董平教授對王陽明心學關於“致良知”的部分,深入淺出的講解,易讀易理解,順便提一下,這本書也是王明夫先生推薦瞭解心學的書之一。讓我更為感動驚奇的更在於,前不久剛讀完的邁克·A·辛格《臣服實驗》一書中描述的生命流動的力量,正是王陽明口中的“良知”,他們雖然一個西方,一個東方,一個在明朝,一個在近現代,但表達的底層意思卻是出奇的一致,原來“理”是不分時間空間的,而它一直都存在著。

回到主題上,在讀完《明朝那些事》王陽明部分章節後,我對“知行合一”瞭解的非常淺顯,知道並且做到本身就很難,我之前也是這麼理解,但也僅止於此,也就是個表面而已。這本書帶給我的更多是對王陽明一生經歷的瞭解,他從小就很才能出眾,思想觀念也和其他小孩不一樣,在周邊人看來,他也許就是一個怪小孩,並且他很小就立志要當一位“聖人”。

怎麼當聖人呢?聖人首先要保家衛國,所以他15歲獨自到關外偵查邊關地形,回到家中寫了報告要上奏朝廷,被他爹罵了一頓,可他還是堅信要當聖人。16歲,朱熹的“格物致知”在當時十分流行,王陽明對此也十分相信,馬上行動,在家格起了竹子,3天后積勞成疾生了重病,這件事也讓王陽明開始對朱熹的學說產生懷疑,開始另闢蹊徑,也因此更加堅定他要當聖人的決心。

17歲王陽明成親,卻在婚禮當天不見新郎官蹤跡,原因是王陽明在當地的廣潤門附近偶遇一位老道士,與他攀談甚歡,不知不覺竟過了一夜。21歲,王陽明順利通過浙江鄉試,中了舉人。22歲會試落地,25歲復考再次落地,直到28歲考中進士。隨後他因替言官替正義上書,得罪當時權傾一時的太監劉瑾,被貶龍場。在這之後有了著名的“龍場悟道”,王陽明領悟出一個重要的道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意思是,每一個人的人性當中,原本就有”聖人之道“,以前總將聖人之道當作外在東西來追求,現在他認為,那實在是一種完全錯誤的做法。

在我目前淺顯的理解來看,“良知”也即“聖人之道”的一種。“良知”就是我們的“本心”,是我們心靈本來的樣子,本來的狀態。也是我們生命的本原,是我們作為人而存在的根據;是理性的本原,是我們可能獲得知識的根據;也是德性的本原,是我們之所以可能有道德的依據。並且“良知”是本來就存在,而且是一直就存在的。

什麼是本心?打個比方,在國學書院裡,小輩給長輩遞茶水,這是書院的規定,但不是本心,本心應該是,不管書院有沒有這個規定,小輩都應該向長輩遞茶水,這是敬重長輩。再舉個例子,比如你是為什麼去幫助別人?是為了積累自己的善行,還是不得而為之,抑或是為了讓自己心安,這些都不是本心,都參雜著私心或者慾望,都為了想讓自己獲得回報。而本心是,幫助別人沒有目的,為了幫助而幫助,別人需要幫助就幫助了,並沒有想過幫助別人後,你能獲得什麼回報,或者幫助別人你要付出什麼代價,這就是良知。

王陽明說,你的“良知”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美,什麼是醜,讓“良知”引導我們去做事,而不是我們的偏好。只不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與外界接觸的眼、耳、鼻、舌、身這些外在的感覺無時無刻不在與外界打交道,並且它們在與事物打交道的過程當中還往往自作主張,將偏見當作真理,使人們的生活偏離了“良知”的引導。“良知”被日常生活當中的各種偏見掩蓋、遮蔽起來了,這十分危險,它使我們的生命失去了根基,喪失了人的本質。

所以我們要“致良知”,董平教授解釋說,“致良知”包含兩種意思:

一是我們要自覺意識到“良知”才是我們自己真正的本質,要使我們自己的生活充滿意義,就需要讓“良知”重新顯現出來,顯現於我們的內在心靈,讓“良知”指導我們自己的日常生活。(這裡提一下,《臣服實驗》提到,放下個人偏好,臣服於生命自然流動的力量,作者的這個觀點和王陽明的“致良知”觀點不謀而合)

二是如果我們意識到自己“良知”的存在,那就要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表達出來,將“良知”貫徹落實到方方面面。“知”就一定要“行”,這裡的“知”就是“良知”,“知行合一”是“致良知”最為根本而有效的方法。

王陽明正是“知行合一”徹底的踐行者,從上面的他的經歷中就能看出,他立志成為”聖人“,並且做了很多不同的嘗試,也經歷過很多人難以理解的困境,最終他還是悟到了,並且將自己的心學傳播給更多人受益。

在讀完董平教授《傳奇王陽明》一書的良知之教一章,我不禁點頭,實在太精彩,書中對“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解讀實在太精彩了,雖然只有很少的幾頁,但讓我既感動又興奮。和君商學院院長王明夫先生曾經說過,如果人生一定要皈依某種哲學的話,那就皈依王陽明哲學吧。雖然目前我對心學的認知僅限於《明朝那些事》、《傳奇王陽明》兩本書的相關介紹,也不禁心神嚮往,想更深入探尋王陽明哲學的方方面面。

董平教授對王陽明心學關於“致良知”的部分,深入淺出的講解,易讀易理解,順便提一下,這本書也是王明夫先生推薦瞭解心學的書之一。讓我更為感動驚奇的更在於,前不久剛讀完的邁克·A·辛格《臣服實驗》一書中描述的生命流動的力量,正是王陽明口中的“良知”,他們雖然一個西方,一個東方,一個在明朝,一個在近現代,但表達的底層意思卻是出奇的一致,原來“理”是不分時間空間的,而它一直都存在著。

回到主題上,在讀完《明朝那些事》王陽明部分章節後,我對“知行合一”瞭解的非常淺顯,知道並且做到本身就很難,我之前也是這麼理解,但也僅止於此,也就是個表面而已。這本書帶給我的更多是對王陽明一生經歷的瞭解,他從小就很才能出眾,思想觀念也和其他小孩不一樣,在周邊人看來,他也許就是一個怪小孩,並且他很小就立志要當一位“聖人”。

怎麼當聖人呢?聖人首先要保家衛國,所以他15歲獨自到關外偵查邊關地形,回到家中寫了報告要上奏朝廷,被他爹罵了一頓,可他還是堅信要當聖人。16歲,朱熹的“格物致知”在當時十分流行,王陽明對此也十分相信,馬上行動,在家格起了竹子,3天后積勞成疾生了重病,這件事也讓王陽明開始對朱熹的學說產生懷疑,開始另闢蹊徑,也因此更加堅定他要當聖人的決心。

17歲王陽明成親,卻在婚禮當天不見新郎官蹤跡,原因是王陽明在當地的廣潤門附近偶遇一位老道士,與他攀談甚歡,不知不覺竟過了一夜。21歲,王陽明順利通過浙江鄉試,中了舉人。22歲會試落地,25歲復考再次落地,直到28歲考中進士。隨後他因替言官替正義上書,得罪當時權傾一時的太監劉瑾,被貶龍場。在這之後有了著名的“龍場悟道”,王陽明領悟出一個重要的道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意思是,每一個人的人性當中,原本就有”聖人之道“,以前總將聖人之道當作外在東西來追求,現在他認為,那實在是一種完全錯誤的做法。

在我目前淺顯的理解來看,“良知”也即“聖人之道”的一種。“良知”就是我們的“本心”,是我們心靈本來的樣子,本來的狀態。也是我們生命的本原,是我們作為人而存在的根據;是理性的本原,是我們可能獲得知識的根據;也是德性的本原,是我們之所以可能有道德的依據。並且“良知”是本來就存在,而且是一直就存在的。

什麼是本心?打個比方,在國學書院裡,小輩給長輩遞茶水,這是書院的規定,但不是本心,本心應該是,不管書院有沒有這個規定,小輩都應該向長輩遞茶水,這是敬重長輩。再舉個例子,比如你是為什麼去幫助別人?是為了積累自己的善行,還是不得而為之,抑或是為了讓自己心安,這些都不是本心,都參雜著私心或者慾望,都為了想讓自己獲得回報。而本心是,幫助別人沒有目的,為了幫助而幫助,別人需要幫助就幫助了,並沒有想過幫助別人後,你能獲得什麼回報,或者幫助別人你要付出什麼代價,這就是良知。

王陽明說,你的“良知”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美,什麼是醜,讓“良知”引導我們去做事,而不是我們的偏好。只不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與外界接觸的眼、耳、鼻、舌、身這些外在的感覺無時無刻不在與外界打交道,並且它們在與事物打交道的過程當中還往往自作主張,將偏見當作真理,使人們的生活偏離了“良知”的引導。“良知”被日常生活當中的各種偏見掩蓋、遮蔽起來了,這十分危險,它使我們的生命失去了根基,喪失了人的本質。

所以我們要“致良知”,董平教授解釋說,“致良知”包含兩種意思:

一是我們要自覺意識到“良知”才是我們自己真正的本質,要使我們自己的生活充滿意義,就需要讓“良知”重新顯現出來,顯現於我們的內在心靈,讓“良知”指導我們自己的日常生活。(這裡提一下,《臣服實驗》提到,放下個人偏好,臣服於生命自然流動的力量,作者的這個觀點和王陽明的“致良知”觀點不謀而合)

二是如果我們意識到自己“良知”的存在,那就要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表達出來,將“良知”貫徹落實到方方面面。“知”就一定要“行”,這裡的“知”就是“良知”,“知行合一”是“致良知”最為根本而有效的方法。

王陽明正是“知行合一”徹底的踐行者,從上面的他的經歷中就能看出,他立志成為”聖人“,並且做了很多不同的嘗試,也經歷過很多人難以理解的困境,最終他還是悟到了,並且將自己的心學傳播給更多人受益。


Mr張先森說


王陽明是心學集大成者,是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之人。跟先生能夠學到良知之學。能夠學到學會創造屬於自己的世界。即“心即理”的向內求還是向外求的哲學命題。也包含“知行合一”的實踐論和“致良知”的方法論以及“親親仁民”的民本論。

我們通過學習王陽明心學,還能懂得聖人可學而至,知道陽明學的根本精神在良知,知道要有遠大志向、勤學、改過和責善。

在遇到問題和困難時,修煉強大內心,關鍵在事上磨。能靜亦定,動亦定,此心不動,隨機而動。還能學會變通。

從陽明先生身上能學到他那種面對艱難困苦樂觀面對,不為所動的自強不息精神。無論身處逆境、困境、險境、遭陷害、遭妒忌、、被誤解均能泰然處之,無所畏懼。他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還有他那種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的心,為百姓平安、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嘔心瀝血。更時刻不忘教化黎民百姓的社會責任擔當精神等等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中和至道


王陽明的心學是個圓融的道德修養理論體系。“我心光明,夫復何求?”只有到達圓融無礙的道德修養,才能明白心的價值和意義。可以說,這是接近佛教理論“佛”的境界。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對事務的理解,是有區別有層次的。道德的昇華並不僅僅在於修德,也包括體道學道悟道證道行道。強調知行合一,這是需要修養功夫的。

和心學大師王陽明學到的東西,簡單的說,可以正三觀,這是正知正智。可以君子行,剛健自強不息。可以知行合一,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華潤先農


王陽明的心學被神話了,這是因為他自己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做出了一些成就,但是並非所有的人按照他的說法就能做出同樣的成績。古往今來,依他心學而行,而做出和他一樣成就的又有幾個?所以風行了一段王氏成功學之後,大家都放棄了。

人要在實踐中去探索自己的道路,而不是一味去迷信一種學說,脫離了以自己為主要矛盾,就成了本末倒置。


千里雲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餘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追贈侯爵。

王守仁是明代心學集大成者,明代心學發展的基本歷程,可以歸結為:陳獻章開啟,湛若水完善,王陽明集大成。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的直接源頭是陳獻章與湛若水的“陳湛心學”,陽明心學和與陳獻章的學說堪相一致,已是學界的共識。

王明陽是一個心學大師,看待萬物非常淡然。對功名利祿不爭、不怒,擁有偉大的胸懷,如聖人一般的存在於那個時代。他極力的推廣提倡天理,不管人的慾望。他倡導一個人存活在世上,就應該將天理與自我良知合二為一,合為一體。把倫理道德的價值看的很重要,他說人應該去除一切的慾望,人不能心存惡意,一個人有什麼心機,決定著他有什麼樣的終點。一個人的慾望就是一個人的痛苦,慾望愈多,痛苦愈多。

倘若一輩子在追求功名利祿的途中,他這一輩子都是碌碌無為,毫無意義,在勾心鬥角的痛苦中走往漫長的一生。駕馭不了的慾望,根本不要去想,也不要去伸手夠,因為那是你痛苦的起點。

平凡的生活中,不要好高騖遠。人生最怕的就是沒有本事,卻心比天高。自己的資金、能力、背景這些不足以支撐你追求時,不要想太高大上的慾望,你的能力決定你所擁有的一切,不要讓自己生活在無止境的痛苦中,這就是王明陽對生命的詮釋。










今古雜壇


王陽明的思想核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感悟心學:

1,用“良知”格物,做事。

2,只盯著外物,人為物役不可取。。

3,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便是聖人。

4,私慾存在,眾多的惡念就會接踵而至

5,所有的忙碌,焦慮,不快樂,皆因得失之心太重。

6,做事要全神貫注、全力以赴、專一對待。

7,順其自然。

8,有毅力去堅持自己的想法去實踐自己的目標,只精於勤,不荒於嘻。

9,與朋友相處,彼此謙讓,會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損。

10,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心學博大精深且知易行難,涉及人性方方面面,及人性與社會的無數相處方式。以上一點愚見供大家參考。


無理數娃娃魚


讀懂王陽明的心學精髓:知行合一、人人平等、心性即理的總結,將徹底改變一個人的意識形態。



龍行人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而對於王陽明,我們最瞭解的應當是其在思想家和軍事家兩方面的成就。

軍事方面:1516年,王守仁被擢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用了兩年時間,蕩平禍亂數十年的盜匪,有用兵“詭異”、獨斷,素有“狡詐專兵”之名。1519年,寧王叛亂,王守仁35天平叛。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瑤叛亂。

思想方面:心學集大成者,主觀唯心主義代表。信奉“心即理”,強調要知,要行,知行合一。其陽明學是明中後期主流思想,流傳至今,對日本影響也頗深。

王陽明成就極高,學問深遠,但是已經是五百年前的思想和學術,我們需要對其學術思想,吸取精華,捨棄糟粕。下面分享一下我的見解

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知行,和我們現在理解的並不完全一樣,但是出於其對道德和實踐的認知收時代的限制,我們可以獲得自己的理解。認知世界和改變世界的行為,應當是同時進行,互相促進。我們不可誇誇其談,如趙括般紙上談兵,也不可能只做不總結,如中國歷史科技發現猶如繁星,但並未成系統成建制,不能歸納演繹出科學理論,甚為可惜。同我們的毛澤東思想一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要把知行合一。

教育思想:首先,立志促勤學、自身改過並勸他人改過,包括向老師進諫,指出錯誤。突破了以往的師命不可為的思想。其次,強調身體力行,要對所學知識和理論進行學習和實踐。

陽明學術在明代屬於先進的思想文化學派,但是現在已經過去五百年,我們必須有選擇的學習其思想中精華部分,摒棄不好的東西。我們要尊古但不可復古,學古不可泥古。

望國人學習知識,人人往上走,“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我是愛閱讀的大白(●—●),歡迎關注我。


大白愛閱讀


路人甲、馬雲、朱元璋有什麼區別?

大腦、皮膚、骨骼的組成一樣。

智力雖有區別,但不會相差5倍以上。

為什麼事業的懸殊,高達100萬倍?

世界可分兩塊:一塊是“我”,一塊是“除我之外的世界”。

處理好二者的關係,就能得大自在,成大功業!

這就是學“心學”目的。


美之星暖通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文武雙全牛人。梁啟超說“兩個半聖人”之一,曾國藩和毛主席也非常敬佩他。他的主要學問可以概括為“心學”。

王陽明的心學體系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心即理;二是知行合一,三是致良知。這構成了王陽明心學大廈的三個基柱,但最為核心的還是他的致良知的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