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興的唐朝別墅:王維住處景奇物勝,雅墅棲息窮途士人

“別墅”在《辭源》中釋為:“本宅外另建的園林遊息處所。也稱別業、別館。”在唐代文獻中又可稱為墅、山居、山莊等。作為本宅外另建的遊憩處所,唐人對別墅的購置格外重視,上迄皇帝、貴族,下至官員、秀才皆建有形形色色的不同別墅,數量之多,歷代罕見。高祖不但在京內建有別墅,而且在周氏陂、武功亦置之,聽政之餘,常幸於此。其他像駙馬柴紹、玄宗諸兄弟皆建有華麗別墅。

據宋人李格非《洛陽名園記》載:“唐貞觀、開元之間,公卿貴戚開館列第於東都者,號千有餘邸。”他們或受賞賜,或承繼先人舊墅,或在任內自建,或強佔他人別墅。是時,購建別墅成為社會風尚,更是貴族官僚身份的象徵,其已成為唐朝貴族官僚家庭財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盛興的唐朝別墅:王維住處景奇物勝,雅墅棲息窮途士人

受南北朝遺風影響,唐人在幽棲之處、山谷林間建立了大量別墅,史文中屢有記載。據《全唐文》卷載,李舍人別墅在永嘉山中;令狐頼在南山豹林谷有別墅;盧綸、田明府的別墅在終南山;王斌的別墅在渭水與圭峰之間。代宗時,劉長卿和李幼卿俱營構別墅於陽羨山中。此外,穆宗時溫造在王屋山、昭宗時司空圖在中條山王官谷皆建有自己的別墅。

就總體而言,唐代的園林別墅大多走出了南北朝時期的山谷之囿,而是趨向于都市及其城郊,特別是長安和洛陽附近,這是唐人熱情奔放、積極入仕的時代反映。穆宗時駙馬都尉郭錠別墅在長安城南。宰相王涯建別墅於永寧裡。《全唐詩》多處記錄了唐人在長安附近的洋水和渭水建墅的史實。其他像郭仁鈞於洛陽上東門外、牛僧孺在洛陽城外皆建有自己的別墅。主政一方的地方官員在轄區內,或在聖人遺址旁也紛紛廣建別墅。溫庭筠在郭縣郊外、盧照鄰在新都縣城、杜佑在揚州城、甄濟於宜城昭王廟旁皆建有別墅……

盛興的唐朝別墅:王維住處景奇物勝,雅墅棲息窮途士人

具體每座別墅的名稱由來頗有旨趣。有的根據地貌特徵而命名,如王維的網川別墅得名於該地溪谷輻集有若車輪狀,故名。有源於主人官職和字號命名的,如有薛王別墅(睿宗皇子李業封為薛王)、杜佑則有樊川別墅。但大多數是根據地名而命名的,如李德裕的平泉別墅、裴度的午橋別墅、王維的藍田別墅、王凝的敷水別墅、蕭俛和裴休的濟源別墅、柳中郢的華原別墅等。有的別墅因更換主人,其稱謂並不固定,偶爾一墅多名,如宋之問的藍田別墅,王維購得後易名為網川別墅。

無論在野外還是在城市,唐代別墅的建構可謂綺麗秀美。利用自然風貌,整山移水,疊屋架橋。風雨動下,聲比簫籟。一座座別墅就是一幅幅天然麗畫;一個個景點就是一首首悅耳樂章。永嘉李舍人別墅“廊宇重複,樓臺左右;煙霞棲樑棟之間,竹樹在汀洲之外……青溪數曲,赤巖千丈……信可謂赤縣幽棲,黃圖勝景。”

盛興的唐朝別墅:王維住處景奇物勝,雅墅棲息窮途士人

王維的網川別墅更是景奇物勝,僅名景就有華子岡、欹湖、竹裡館、柳浪……辛夷塢等二十個景點。網水周於舍下,別漲竹花塢,宛如一幅田園絕境。在城市,權貴們利用權勢,大奢錢財,盡行土木之能事。他們重視別墅的詩情畫意,置石壘山,鑿池引水,亭樹樓閣與花草樹木相映成趣。他們更注重建墅意境,把有限的空間形成景生象外、壺中天地之勢,不亞於皇家園林的氣魄。

御史中丞崔寬,家富於財,有別墅在皇城之南,池館臺榭,當時第一“憲宗時杜佑作鎮揚州,家財鉅萬,家第在安仁裡,城南別墅,亭館林池,為城南之最”文宗時宰相王涯永寧裡別墅佳木流泉,居常書史自娛。因主人興趣不同,唐代別墅呈現出各自特色。李德裕好花木,廣訪天下佳木異卉,其平泉別墅簡直就是百花之園,他本人在《平泉山居草木記》中記名花草木達60多種。而牛僧孺尚石,其東第南墅壘石而列,常常“遊息之時,與石為伍。

盛興的唐朝別墅:王維住處景奇物勝,雅墅棲息窮途士人

如上所述,唐人建墅已成風尚。從所有者而言,則主要是貴族和各級官吏。清新的空氣、靜謐的氛圍、別緻的建築使別墅主人流連忘返,別墅日益成為唐人仕讀、娛樂、療養和誦經的佳地。

唐朝實行科舉取士,且”取士各科,多因隋舊“。即使卑微低賤,只要通過科考,即可得第授職,進入官僚特權階層,進而光宗耀祖,”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社會上學子無不修身慎行,苦讀經書,以至老死於文場者,亦無所恨。除官學外,私學亦蓬勃發展。別墅景美靜謐,確是潛身讀書的聖地。從這裡讀出了唐代許多傑出的政治家,同時也留下了他們挑燈奮讀的孤影。誠如王昌齡所云:”置身青山,俯飲白水,飽於道義,然後謁王公大人,以希大遇。”

盛興的唐朝別墅:王維住處景奇物勝,雅墅棲息窮途士人

封建皇權的專制制度使各級官吏仕途漂浮不定,紛爭的官場和機詐的世情常使他們身心疲憊,高雅別緻的別墅自然成了他們政餘的棲息之所。盧照鄰任新都(今屬四川)尉期間,有別墅在城外,休沐則往。中唐以後,衣冠道喪,王綱版蕩。許多朝廷重臣遂產生不再以經濟意,不復有出處心,他們整日在別墅遊憩娛樂,宴飲雅集,盡顯風流,對國家政事大為冷淡。裴度於午橋作別墅,野服蕭散,與白居易、劉禹錫為文章、把酒、窮晝夜相歡,不問人間事。作為牛李黨爭的風雲人物牛僧孺和李德裕在廷堂上水火不容、相互傾軋,但二人對別墅卻至愛有加。尤其是李德裕除在長安立私邸外,又於東都伊闕南置平泉別墅,清流翠筱,樹石幽奇。在《王風采葛》中他用“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來形容他與平泉別墅的纏綿之情。他曾深情地告誡子孫:”鬻吾平泉者,非吾子孫也,以平泉一樹一石與人者,非佳子弟也。“不難想像,雖李氏出將入相,榮極一時,但紛繁的政務常令他心力交瘁,只有邁進這卉木荷竹、鳥啼蟲鳴的平泉別墅,平日的煩惱拋之雲外,灑脫的情懷一瀉千里,人性與自然得到了充分交流,能不留戀嗎?

盛興的唐朝別墅:王維住處景奇物勝,雅墅棲息窮途士人

官員長期去職休假或罷官歸鄉,他們也大都走進別墅,耳聽墅外,耐心等待升遷的詔令,這在唐詩中屢見不鮮。懿宗時柳仲郢以本官為郛州、天平軍節度觀察等使,授節鉞於華原別墅,為示寵愛,皇帝有時派人或親御貴族別墅飲酒作詩,大量賞賜。憲宗時宰相杜佑與同列宴於樊川別墅,上遣中使賜酒饌。穆宗常遊幸郭子儀汾陽王別墅,置酒極歡而罷。官員以各種原因致仕後常把別墅作為享受天倫之樂的仙境;過安靜平泊生活的樂園;退隱獨善、韜晦保真的勝地。懿宗時盧簡求以太子太師致仕後,還於東都園林別墅,歲時行樂,子弟待側,公卿在席,詩酒賞詠,竟日忘歸,如是者累年。

昭宗時牛徽以刑部尚書致仕,乃歸樊川別墅,直至病卒。更有意思的是宰相蕭俛以母喪致仕於家,”以洛都官屬賓友,避歲時請謁之煩,乃歸濟源別墅,逍遙山野,嘯詠窮年,真正過起了田園生活。唐代是詩歌的鼎盛時期,官員和文人常歡遊於別墅中,觸景生情,遇事而抒,因而別墅常成為詩人借景抒懷之物,這成為唐代詩歌中一道亮麗的風景,其內容涉及政論、春遊、寄宿、訪友、辭官、愛情等。

唐代別墅或建於城外崗阜之地,或建於深山之中、湖河之濱,天然的自然風貌加上別墅主人的刻意土工,這裡雲軒水閣,當亭無暑,“眼明見青山,耳醒聞碧流”,宜於避暑納涼,調養身心,是一處養生延年的寶地。貴族官僚如何在別墅療養身心,史書無明確記載,但我們從唐詩、墓誌銘中卻發現許多貴人在這裡愉悅地療養,直至病歿於別墅。

盛興的唐朝別墅:王維住處景奇物勝,雅墅棲息窮途士人

有唐一代,儒、道、佛三教並行。佛教在士大夫階層中尤為崇熾,但其修道方式簡單易行,“閒得心源只如此,問禪何必向雙峰”,許多王公貴族便把自己的別墅常作為棲心釋梵之地,更有甚者,舍別墅為寺院者比比皆是。王維母亡,表網川別墅為寺,葬母於寺西。宦官魚朝恩為得到皇帝的寵愛,即把皇帝所賜別墅,表為佛寺,美其名曰為章敬太后薦福。

當兼濟天下的抱負未能實現而悲觀絕望時,唐代士大夫們有的便把目光聚集在佛說之中。耐人尋味的是,有的士大夫雖信釋氏,但又不願拋妻舍子,遁於佛門,於是他們溜進自己的別墅焚香禮佛,坐禪誦經,按佛教徒或律規進行佛事,以祈在香菸繚繞中沖淡政治上的煩惱,獲得心靈的短暫平衡。王維晚年仕途坎坷,退朝之後常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素日則與道友裴迪浮舟荏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以玄談為樂。

貴族官僚通過繼承、兼併和自建而擁有別墅,政治上的特權常常令他們在別墅內或附近佔有大片田產,頗類似田莊性質的莊園。《拜昭陵過咸陽墅》有此描述:”適因昭陵拜,得抵咸陽田。田夫競致辭,鄉耋多來前。村盤即羅列,雞黍皆珍鮮……荒蹊沒古木,精舍臨秋泉。池籠豈所安,樵牧乃所便。終當解纓絡,田裡皆因緣疽‘別墅裡六畜興旺,農時有序,看到別墅主人來,紛紛上前問好,一派歡樂景象。其他像王方翼鳳泉別墅,也是“雜庸保,墾田植樹”。

盛興的唐朝別墅:王維住處景奇物勝,雅墅棲息窮途士人

宰相元載“城南膏腴別墅,連疆接畛,凡數十所,婢僕曳羅綺一百餘人。”別墅內有田有僕,儼然是一個大土地所有者。懿宗時,皇甫枚在《三水小牘》裡自稱其溫泉別墅有田客。有些貴族大家庭常常在別墅內聚族而居,構成一個龐大的生活、消費團體。崔氏三世不異居,家人怡怡如也。貧寓郊墅,群從皆自遠會食,無它餐。別墅主人怎樣組織農事生產?又如何管理別墅呢?史書無明確記載,但我們可從點滴史料中得以窺視。

盛興的唐朝別墅:王維住處景奇物勝,雅墅棲息窮途士人

同田莊生產一樣,唐代別墅主人常委派一忠實能幹的奴僕代主人具體組織生產,徵收佃農賦稅,向國家納賦及維護別墅等。”江南軍使蘇建雄,有別墅,在毗陵,恆使僕人李誠來往檢視。“有些僕人依仗主人權勢和寵愛,對內欺壓佃農,對外拒交國家賦稅,因而屢屢受到朝廷懲罰。”宰相元載有別墅,以奴主務,自稱郎將,怙勢縱暴,租賦未嘗入官。最終被有司杖殺之,元載不敢怒。宣宗舅鄭光,主墅吏豪肆,積年不輸官賦,京兆尹韋澳逮繫之。直至太后為之輸賦,乃免,豪右由是斂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