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術真的具備稱帝的條件嗎?

李煜說史


不具備的,袁術只是沒有遠見,盲目自大,以為只要有玉璽就可以當皇帝。

當時有袁紹兵力就比袁術多20萬 武將也多很多,土地也比袁術大,而且還都是富裕之地。

而且曹操勢力也不小,兵力雖然沒有袁術多,但武將多,而且曹操是後來才佔據一方的,劍鋒日盛一日,雖然漢朝衰落,但當是還屬於漢朝天下,民心還在。

當時漢朝雖然四分五裂,但還不到自立的時候,天子還在,誰敢自立 就是自取滅亡,袁紹和曹操野心都大,都想當皇帝,但這點他們還是看的能清楚,

袁術當時稱帝,之因得到玉璽,就以為可以稱帝,沒有遠見和戰略目光,總覺的任何人都不如他,狂妄自大,稱帝后,曹操更是傾巢出動絞殺袁術, 袁術稱帝就被所有諸侯孤立,不到三年就兵敗自殺。


吾不知叔


在中國古代社會里,一個人或者是集團要想奪取天下,必須要具備三個條件:有實力,應天命,得人心。

“有實力”是在經濟軍事層面具備奪取天下的條件,“應天命”代表的是政治輿論導向層面時機成熟,而“得人心”則是所建立的政權能夠平穩過渡長治久安的社會基礎。

天下依然是漢朝的天下。

那麼袁術是不知道這一點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袁術作為一個累代為三公的世家子弟,對於這些都是瞭如指掌的。也就是說袁術是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情況下選擇稱帝的。

為什麼?袁術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事情的經過還要從興平二年袁術第一次提出僭號稱帝想法的時候說起。

據《後漢書袁術傳》記載“興平二年冬,天子播越,敗於曹陽。術大會群下,因謂曰:‘今海內鼎沸,劉氏微弱。吾家四世公輔,百姓所歸,欲應天順民,於諸君何如?’眾莫敢對。”

“播越”這個詞在不同的情況下有著截然相反的兩種理解,一個是流離失所的意思,還有一個就是聲名遠播的意思。在這裡所謂的“天子播越,敗於曹陽”指的是興平二年李傕郭汜大交兵以後,漢獻帝在楊奉及將軍董承的保護之下東遷洛陽,一路上多次與追擊而來的李傕郭汜交戰,先是敗於東澗,後又敗於曹陽,史書記載曹陽之敗更甚於東澗。以此可知這裡的播越指的是流離失所的意思。

袁術就是在這樣一個節點上第一次提出了僭號稱帝的想法,由此可見袁術對於漢朝的滅亡已經做出了肯定的判斷,這在當時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的。

在這裡無論是《三國志》還是《後漢書》都出現了“眾莫敢對”這樣四個字的記載。對於這四個字的理解一般都是 “眾人聽了,誰也不敢反對。”

那麼,大家來想象一下,當袁術大會群臣並提出這句話的時候,臣下們“眾莫敢對”的情景,是不是會有一種瞬間的壓抑感。雖然的確是沒有人反對,卻也沒有人出來表示過支持。所以對於“眾莫敢對”的理解不應該是簡單的沒人敢反對,而應該是沒人敢說話。

沒人敢說話,其實這就是代表了沒人支持。而且停頓了好長時間,還是有人裝著膽子發出了反對的聲音。這個人就是袁術的主簿閻象。

閻象

主薄這個職務,本身雖然是屬於文職,但由於其會經常性的與團隊領導者也就是“主公”進行交流接觸的這種特殊關係,往往會由親信來負責擔任,所以閻象應該是屬於袁術幕府中比較重要的人物。也正應為如此他才會有膽量敢於率先提出反對的聲音。當時閻象對袁術說道“昔周自後稷至於文王,積德累功,三分天下有其二,猶服事殷。明公雖奕世克昌,未若有周之盛,漢室雖微,未若殷紂之暴也。”

這段話可謂是義正言辭,懇切到了極點。不過這個閻象也的確是不太給袁術面子。在這裡《三國志》記載,袁術當時的反應是“術嘿然不悅”。

什麼叫做“嘿然”, 嘿然就是嘿嘿笑著點頭同意。這種狀態在我們日常交際中其實是可以看到的,也比較常見,當有人提出一個觀點,而另一個人又不方便反駁的時候,往往就會點著頭嘿嘿的笑,可其實心中卻是不同意的。袁術對於閻象說的這番話是不同意的,所以他才會“嘿然”。這種細微的狀態在後世被范曄洞察了出來,所以在《後漢書》中“嘿然不悅”被一分為二,在閻象說完這段話以後,袁術由於顧忌到閻象的地位,或者是與自己的特殊關係,所以他只是“嘿然”並沒有不悅。而袁術的“不悅”則被放在了張範的弟弟張承身上。

張範字公儀,張承字公先,他們還有一個叫張昭的弟弟,注意這個並不是東吳字子布的張昭。

張承

這張氏兄弟三人,祖籍河內郡脩武縣,他們的來頭可是不小,祖父就是漢桓帝時期擔任過司徒的張歆,而父親則是在漢靈帝中平二年擔任過太尉的張延。所以他們兄弟在當時也是屬於三公世宦子弟,當時也算得上是非常有名氣的名士。董卓作亂以後,張承本來想要召合徒眾參與討伐董卓,結果在張昭的勸說之下與張範一起棄官後跑到揚州去避亂。

據《三國志張範傳》記載,袁術曾經派人備重禮聘請張範來輔佐自己,可是張範卻稱疾不往,而派遣自己的弟弟張承前去見袁術。張範為什麼沒有接受袁術的聘請,史書中沒有記載,多半也是認為袁術並非明主的理由。但是張承的到來,顯然說明了其對於袁術是有著與張範不一樣的判斷。對於袁術來說這是件好事,雖然沒有請來張範,但是張承來了也算是不錯的結果。而稱帝這件事袁術也自然少不了去找張承商量。

袁術向張承問道“昔周室陵遲,則有桓、文之霸;秦失其政,漢接而用之。今孤以土地之廣,士民之眾,欲徼福齊桓,擬跡高祖,何如?”

袁術是要做漢高祖的。這番話說的也非常直接,這也是袁術一貫的風格。可是張承卻給袁術潑了盆冷水。張承回答道“在德不在強。夫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慾,雖由匹夫之資,而興霸王之功,不足為難。若苟僣擬,干時而動,眾之所棄,誰能興之?”

“苟”這個字在這裡應該是輕率、草率的意思,“干時”的意思就是違背時勢的發展方向,整句話的意思就是在告誡袁術,假如你袁術輕率的做出僭號的計劃,違背時勢的發展,那麼你就會變成眾矢之的,被大家所拋棄,到時候誰又能幫的了你呢?

張承的這句話一語中的,說到了點子上。最重要的,是他用了一個反問句,這代表著還有後話。要想知道後話是什麼,袁術你得去問“如之奈何?”

可是袁術偏偏就是不問,不是他袁術不懂張承的意思,而是他根本就不想聽。他的心裡早就打定了主意,稱帝是他唯一想要的,他想聽到的就是支持稱帝的聲音。所以史書記載袁術聽了張承的話“不悅”。

不悅就是不高興。

那麼最終袁術在興平二年天子播越於曹陽的時候稱帝了嗎?恐怕是沒有。理由是曹操的《十二月己亥令》。

所謂《十二月己亥令》是記載於《魏武故事》中的一篇曹操親自撰寫的回憶自己人生經歷的自傳性令文。之所以叫做令,是應為曹操在文中不但表達了自己的人生志向以及發展軌跡,還下令讓出了自己所食封邑的三個縣兩萬餘戶,只保留了武平一個縣,作為自己的食邑。所以這篇令文又叫做《讓縣自明本志令》或者是《述志令》。

在這篇令文中有一段提到了袁術僭號稱帝的事件,原文引用如下:

“又袁術僣號於九江,下皆稱臣,名門曰建號門,衣被皆為天子之制,兩婦預爭為皇后。志計已定,人有勸術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

僣這個字與僭同音,都是讀作(jiàn),在古代是可以通用的,都是具有越級篡逆的含義。

在這段話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在曹操的眼中“僣號”與“即帝位”是有著本質的不同的。這也應該是當時人們的普遍觀點。所以我們需要先搞明白什麼是僭號,他與稱帝又有著什麼樣的關係。

所謂僭號,其實就是違反規定逾越制度的使用或者盜用皇帝的稱號、儀仗、服飾等一切與之相關的行為。而稱帝則是要正式的頒佈詔書自稱皇帝,並祭祀天地昭告天下改朝換代的行為。也就是說僭號的行為中可以包含有稱帝,但是稱帝並不等同於簡單的僭號。稱帝是僭號行為的終極目標,而僭號只能算是稱帝之前的一個鋪墊。

從曹操的《十二月己亥令》中的這段話可以看出,袁術應該是先進行了僭號的,後來有人勸說他正式稱帝,而他卻由於顧忌曹操的存在而不敢。袁術對曹操有所顧忌的這種說法應該的確是存在過的,但是多少這裡面還是有曹魏美化自身的成分。袁術在興平二年之所以不敢正式稱帝恐怕主要原因還是時機不夠成熟。

當時的袁術入主淮南不過兩年多的時間,而且連年發動戰事,各方面條件顯然是不太充分的。但是,在兩年以後的建安二年,這一切就發生了本質的不同。因為在這一年袁術不但在孫策的協助之下統一了揚州,還在之前得到了呂布同意與之聯姻的口頭承諾。這些都標誌著袁術正式成為了中原地區最具實力的諸侯,在這種實力與天命所歸的雙重優勢籠罩之下,稱帝似乎只不過是向前跨出一步那樣的簡單。

於是在這一年,也就是建安二年,袁術第二次提出了僣號稱帝的想法。

這一次與上一次不同,上一次他商議的對象主要是自己身邊,最親信(閻象),最知名(張承)的人。而這一次他是要為正式稱帝做準備,所以他擴大了商議的範圍,選擇自己勢力範圍之內所任命的封疆大吏,或者向自己臣服的附庸。袁術需要確認這些人對自己的忠心以及對自己稱帝的支持態度。這其中主要就是兩個人,一個是臣服於自己的附庸代表呂布,另一個就是自己勢力範圍之內所任命的封疆大吏的代表孫策。

孫策

孫氏家族在袁術的幕府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在軍事將領中,基本算是領軍人物。由於孫策在平定江東的整個過程中始終保持著依附於袁術的狀態,所以導致袁術單方面認為孫策一定是支持自己稱帝的態度。可是讓袁術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給孫策寫信之後得來的竟然是反對的聲音。

據《後漢書袁術傳》記載“策聞術將欲僭號,與書諫曰:‘董卓無道,陵虐王室,禍加太后,暴及弘農,天子播越,宮廟焚燬,是以豪桀發憤,沛然俱起。元惡既斃,幼主東顧,乃使王人奉命,宣明朝恩,偃武修文,與之更始。然而河北異謀於黑山,曹操毒被於東徐,劉表僭亂於南荊,公孫叛逆於朔北,正禮阻兵,玄德爭盟,是以未獲從命,櫜弓戢戈。當謂使君與國同規,而舍是弗恤,完然有自取之志,懼非海內企望之意也。成湯討桀,稱‘有夏多罪’;武王伐紂,曰‘殷有重罰’。此二王者,雖有聖德,假使時無失道之過,無由逼而取也。今主上非有惡於天下,徒以幼子脅於強臣,異於湯武之時也。又聞幼主明智聰敏,有夙成之德,天下雖未被其恩,鹹歸心焉。若輔而興之,則旦、奭之美,率土所望也。使君五世相承,為漢宰輔,榮寵之盛,莫與為比,宜效忠守節,以報王室。時人多惑圖緯之言,妄牽非類之文,苟以悅主為美,不顧成敗之計,古今所慎,可不孰慮!忠言逆耳,駁議致憎,苟有益於尊明,無所敢辭。’術不納,策遂絕之。”。

這封書信在《吳錄》中記載有一個完整的版本,而這一封或為范曄經過整理後的簡略版。《吳錄》中記載這封信是由張紘代筆所寫,而在《典略》中則記載為張昭代筆所寫。裴松之根據兩個人文采風格的不同斷定張紘代筆的說法更為可靠。

孫策的“絕之”固然是袁術所沒有想到的,而呂布的悔婚更是袁術所始料不及的。

袁術派遣韓胤,以為自己的兒子正式迎娶呂布女兒的名義出使徐州,實際上卻是要確定呂布對於自己僭號稱帝的態度。結果呂布在陳珪父子的忽悠之下不但悔婚,還將韓胤抓住械送許都被曹操斬首。

這些事情的背後雖然有著各種不一樣的因素,但是都可以證明袁術僭號稱帝是不得人心的行為。

呂布

可是,袁術絕對不會因此而改變自己的初衷,尤其是在韓胤被殺的背景之下。他的憤怒可想而知。

你不讓我幹,可我偏要幹給你看。你們不支持我,我也要讓你們都知道,誰才是真正的強者。

一意孤行正是袁術性格中最大的缺點。

於是袁術一方面派兵攻打徐州,發動了“七道攻布”的戰事,另一方面繼續著僭號稱帝的歧途。

《三國志》記載袁術“用河內張炯之符命,遂僣號,以九江太守為淮南尹。置公卿,祠南北郊。”

《後漢書》記載“建安二年,因河內張炯符命,遂果僭號,自稱‘仲家’。以九江太守為淮南尹,置公卿百官,郊祀天地。”

這一次袁術不但設置了公卿百官,還舉行了郊祀天地的儀式。所謂郊祀天地,是中國古代皇帝帶領文武百官為百姓和國家祈福的一種祭祀活動。

這時候的袁術其實已經與帝王無異,所以在《資治通鑑》中司馬光在建安二年的條目之下做出了袁術最終稱帝的判斷:“袁術稱帝於壽春,自稱仲家,以九江太守為淮南尹,置公卿百官,郊祀天地。”司馬光的這種理解也為後世奠定了袁術建安二年淮南稱帝的理論基礎。


霖霖歷史錄


1.家室顯赫

2.信心百倍

天下大亂時,直取揚州地區,成為實力最大的一個

3.文臣武將多

袁渙、楊弘、閻象、紀靈、楊奉、李豐等等

4.天時

當時國內的形勢對他最有利,曹操剛剛從袁紹的麾下分離出來,這個時候也就剛剛迎回皇帝,本身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問題的,後面還出現了宛城這個大事件,讓自己在張繡的身上吃了一個大虧,犧牲了兒子和侄子以及一員大將典韋了。而袁紹這個時候也是處在多線作戰的情況下,這樣的一個形式對他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5.擁有傳國玉璽


古道時光


從天下大勢來看袁術根本不具備稱帝的條件其因有四

一而且袁術能安身立命資本還是因為他們家四世三公的積累的優勢然而其稱帝他就會喪失天然的優勢。

二諸葛亮說過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之爭鋒也可以見天下人心還是心存漢室的。

三袁術個人窮奢極欲目光短淺聽不進忠言導致戰局一邊倒,實在不是有為之主。

四袁紹決定稱帝前根本就沒有做好準備,居然沒有一位盟友倒是稱帝后被曹操等諸位諸侯聯合征討導致其兵敗身死。

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得意自縱橫。

空招俊傑三千客,漫遊英雄百萬兵。

羊質虎皮功難就,鳳毛雞膽事難成。

可憐一種傷心處,家難徒延兩弟兄。



幾世浮沉幾飄零


問答一

袁術出身高貴,他的父輩以上有四代人擔任“三公”職務,其家族號稱“四世三公”。袁術又是嫡出,他在家中的地位和待遇非常高,因此更加自命不凡。

董卓進京後,就提出要廢立皇帝,立了劉協為帝;而袁紹則想另立幽州牧劉虞為帝。袁術不贊成。

袁紹雖然是庶出,但他年長,在政界的威望比袁術高,人緣自然也好得多,這讓袁術恨得咬牙切齒,非要和袁紹爭個勝敗高低,甚至說袁紹不是袁家的人。

袁術手中有一塊傳國玉璽,是他從孫堅夫人那裡強行奪過來的。有了這個寶貝,袁術就做起了皇帝夢。

他認為,大漢王朝氣數已盡,行將就木,必將由他人取而代之。誰最有資格呢?當然是他老袁家。因為他們家是“四世三公”,而他袁術是嫡出,地位尊崇,又持有傳國玉璽,因此就召開會議,把自己想當皇帝的夢想公之於眾。他的部下有的極力反對,有的就委婉一點地勸他“當不當得上皇帝,與是不是高幹子弟沒關係,如果眾望所歸,天下擁戴,便是一介匹夫,也可成就王道霸業。”可惜這些忠言逆耳,袁術全都當成了耳邊風。

在一片反對聲中,袁術稱帝了。

曾與他關係最好的孫策,在得知後從江東來信表示反對,並與之絕交。袁術四處碰壁,又去找呂布,結果呂布把使節抓了起來,袁術勃然大怒,派兵去打呂布,又被呂布打得落花流水。

曹操以反對國家分裂的緣由,來征伐他,袁術聽到後嚇得掉頭就跑。這時候的袁術已經是眾叛親離,四面楚歌。他的軍糧也被“丞相”舒仲應全部分給了災民。他苦撐了兩年,最終發現這個皇帝再也做不下去,便決定把那傳國玉璽讓給袁紹。可是曹操早已派劉備在下邳攔截他,單等他來送死。袁術沒有辦法,只好又掉頭回淮南。逃到江亭時,終於一病不起,吐血而死。

袁術只當了三年半的皇帝,而且還是假的,沒人承認。從起兵到稱帝,在他的治理下,人民過著水深火熱的日子,他自己每天山珍海味,手下的士兵卻一個個凍死餓死。

這樣的袁術,又怎麼具備稱帝的條件呢?


京嬴


不具備

但是,袁術稱帝時的勢力可以說是當時最強

初時的袁術一直在朝廷任職,他真正做割據一方的諸侯,成為一方勢力,是在董卓廢帝的時候。
“董卓之將廢帝,以術為後將軍;術亦畏卓之禍,出奔南陽。會長沙太守孫堅殺南陽太守張諮,術得據其郡”

南陽在當時是個人口百萬的大郡,是一個很不錯的地方,袁術在這兒還是有不錯的家底,然後領軍跑去了陳留,結果“太祖與紹合擊,大破術軍”,被自己親哥和曹操狠揍了一頓,這一仗應該被打的挺慘,收拾軍馬之後他便去了九江,殺了揚州刺史佔了揚州。

在揚州經營的過程中,袁術的勢力範圍不斷擴大,主要在揚州大部,豫州一部分,以及荊州一部分。

而與此同時,袁紹只是堪堪把公孫瓚主力趕出青州,但田楷,臧霸,柳毅等人仍佔據青州,袁紹還是隻能抱有冀州一地,甚至由於公孫瓚的存在,冀州北部很多區域尚且不穩定(易京在幽冀交接之地,直到公孫瓚徹底敗亡,他的勢力都沒完全離開冀州)。

曹操也僅僅在兗州站穩腳跟,仍然在和呂布的戰爭之中。

在197年這個時間節點上,袁術儼然是當時勢力最大的諸侯。

只不過孫策一早就準備獨立,等袁術稱帝之後徹底與其決裂,於是由孫家各部擔任太守的揚州集體從袁術手下獨立。

然後緊接著是呂布在陳登的勸說下,帶著控制的徐州各郡與袁術決裂。

於是在袁術稱帝后的很短時間內,他的勢力範圍就從跨有三州變成了只剩本家豫州一州。


盛祺好奇


前言:袁術敢在當時的各路諸侯中率先稱帝,在我們如今看來是跳樑小醜,冢中枯骨。但綜合他的各方面來說,他也不算腦子一熱,想要玩一把“坐龍庭”的過家家。他稱帝僭越所具備的條件也還是相當充分的。

出身名門望族

袁術出身於“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而且是嫡出。他們家族在東漢就是一個專門量產達官貴人的工廠。高貴的出身和官職,讓他擁有極大的名聲。而當時的社會環境,這種名聲就是一個名片,具有極大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在天下大亂,群雄割據的大環境下,讓他覺得憑藉自己的出身和號召力,這個時候出來振臂一呼,必定是擁躉無數、水到渠成。

實力雄厚,堪稱第一

袁術稱帝的時候,他的兵馬是各路諸侯中最多的,地盤是最廣的,人口最多的。他當時割據在江淮及豫州等富庶地區。而同期的其他諸侯,袁紹不過擁有冀州,曹操除了手握漢獻帝這個“吉祥物”外,也僅僅只有兗州一塊地盤。劉備當時不過是寄人籬下混吃混喝的“騙子”,孫權和孫策的老爸孫堅也在袁術手下效命。無論是當今還是後來,數得上的人物的實力在當時的他面前都是不值一提,所以他既然有了笑傲群雄的實力,就產生了問鼎天下的野心。

讖言加傳國玉璽,自認天命所歸

從西漢武帝的時候,就廣為流傳了一句讖語:代漢著,當塗也。漢朝是“火德”,根據五行的規律,代火的應該是“土德”。而自己姓袁,袁的上部分正好是個“土”字。並且自己名“術”,“術”有城邑中道路的意思,他又別字“公路”,正應了流傳幾百年的讖語。更讓他覺得自己是天命所歸的是,他得到了最具有權威性的“傳國玉璽”。這種種跡象都表明他代漢稱帝就是順應天意,不做就是逆天而行。當時的人對這些天命之說大都是深信不疑的,袁術更是樂享其成。

後語:袁術的稱帝和後世的袁世凱一樣都成了一場鬧劇,留下了千古罵名。袁術雖然具備稱帝的條件,卻不具有稱帝的能力。當時的漢室雖然衰微,卻也不是人心盡失。他一稱帝,自然成了各路諸侯攻打的靶子。並且他的內部並不團結,很多將領對他這個行為並不支持,無法做到勠力同心,所以他的代漢自立也終成了黃粱一夢。

好的歷史不會死去,我是歷史愛好者“好史不死”,喜歡我的回答就請點贊+關注+轉發,如有不同見解,敬請評論區討論。


好史不死


袁術稱帝不夠格/他無功於國家,無功於人民,僅憑著擁有一顆傳國玉璽就悍然稱帝,他的逆天之為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最終是自取滅亡/


Gjfwxws123


完全沒有當是還沒條件,當時各路諸侯只認漢朝皇帝,又是各家獨大。誰都不敢輕易稱帝。


彪哥講歷史


胸懷不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