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演員,電影演的很好,電視劇演的卻很尷尬?

氧氣姐姐愛看劇


實際情況應該相反,演電影好的演員演電視劇應該問題不大,演電視劇好的倒不一定演電影好。電影的時間大約在90~135分鐘上下,這就意味著演員要在要在接近兩小時的時間內展示出一個人的生老病死,矛盾的起源、醞釀和爆發,情感的萌芽、成長、枯竭。這些都是需要自然但是切換節奏極快的角色展示和地點更換。在很多電影后期的花絮或者是回憶書札中都可以看到,由於時間和地點的要求,演員往往需要在一天之內在同一個地點展現出完全不同的情感,塑造出不同的角色。這對演員本身演技的要求就會要求很高。那些經典電影銀幕上的眼神特寫,動作幅度和被刻意延長的畫面刻畫所傳遞出來引人共鳴的情感可以說一大部分是來自於演員本身對於角色的理解,而這種理解背後是一種對被加速甚至從時空上講有些錯亂的人生演繹。一言以蔽之,就是電影對演員的要求更高,不僅要求入戲快,還要達到出戏也快的境界。但電視劇就不一樣了,現在電視劇為了商業價值最大化,本來10集能說完的故事非要弄個幾十集。這對演員的要求就沒那麼高了,特別是一些肥皂劇,還有現在比較火的抗日神劇,感覺自己上去也能演。因為這些電視劇大部分的目的是給大家打發時間的,所以故事情節往往很拖沓。當然,也不乏很多經典電視劇,但總體來說國內的很多電視劇還無法向國外例如美劇那樣,機會每集都能做得跟電影一樣。這個可能跟市場定位和拍攝理念有關係。個人覺得一部好的電影似乎比一部好的電視劇要更珍貴些,因為總感覺電視劇拍的好大多是因為故事講的好,而電影拍的好是因為主題的深刻和講述方式的貼合。所以相應的,成為一個好的電影演員也比一個好的電視劇演員要更為不易,因為一個好的電視劇演員背後是一個人或波折或奇異的人生,而一個好的電影演員背後可能是一個民族、一種文化甚至是整個人類的生存發展狀態。




Richardhe142279457


因為不是專業人士,我就胡亂說說我的想法。如有不對之處請及時指出,我虛心接受。

1 從時間來說

普遍地一部電影最多2個小時。對於一個完整故事來說時間不算長。所以故事情節必須緊湊。既不能打亂故事發展又要保持故事的連貫性。

電視劇動輒30集多則70集。對一個故事來說相對太長了。所以需要在一些相對清淡的情節做一些延伸。既不擾亂故事既定發展又不讓人難以接受。

電影是刪掉一些不必要的,電視劇是增加一些不突兀的。

2 從演技來說

電影情節連貫,演員從情緒的醞釀到演技與情感的噴發都可以一氣呵成,毫無滯澀感。

電視劇由於劇情拖沓,往往演員情感剛到位但是劇情急轉直下。就給人一種尷尬的感覺。所以大多老戲骨對各種情節的表現往往感染力很強。但多數年輕演員經驗不足適應不了這種變化。

3從經濟效益來說

電影經濟來源是票房。劇情好,情節流暢,演員演技在線。觀眾才會買賬。

電視劇是靠收視率。你劇情可以拖沓,但只要有閃光點。演員演技不行,只要有流量明星。觀眾依然會追。所以一些電視劇都故意拉伸劇情從而擴大集數。這就導致一些很好的作品被人詬病。

不得不說,電視劇的變化是從近幾年開始的。拿孫紅雷舉例。

孫紅雷以前拍的影視作品。不論從劇情還是演技大家還是好評居多的。

如《征服》(至今仍有許多朋友記得劉華強,記得這瓜保熟嗎)《刀鋒1937》《落地請開手機》 電影《全民目擊》。孫紅雷的表現都可圈可點。當年影視圈留下他濃墨的一筆。

再看如今的電視劇。《好先生》《帶著爸爸去留學》《新世界》尤其是《新世界》這部劇,雖然孫紅雷演技依然在線。但除此之外可以說此劇毫無觀賞感。劇情拖沓至極,幾個年輕演員很跳戲。很多人都說不是衝著孫紅雷和小耳朵早就棄劇了。這就是流量明星的作用啊。

所以說並不是所有電視劇都不如電影。如《雞毛飛上天》《征服》等優秀影視劇仍讓人回味無窮。

只是希望電視劇製作人能不要把經濟效益放在第一位。更加磨鍊劇本再追求效益效果可能更理想。

一點粗陋見解,望大家多多包涵。


小亮影視剪輯


例子1.孫儷

孫儷演的電視劇基本上都是經典,比方說甄嬛傳、甜蜜蜜、幸福像花兒一樣、玉觀音。“羋月傳”就先不算數了,算是孫儷失敗的作品,當然錯不在孫儷,孫儷在裡面還是演的不錯的,可惜了整部劇劇情和演員都不盡人意。

可是孫儷接觸大熒幕之後,演的電影基本上都是以大爛片收尾。(孫儷是我很喜歡的演員,惡棍天使幾乎耗盡了粉絲的期待,應該沉靜下來好好選選劇本,好好拍個甄嬛傳這樣的翻身的作品了)

例子2.劉亦菲

劉亦菲電視劇代表作神鵰俠侶、仙劍奇俠傳、天龍八部、金粉世家。都是很不錯的作品。後來開始拍電影,也是爛片王。

電影作品

例子3.趙麗穎

趙麗穎算是這兩年竄起的新秀,演的電視劇都不錯,陸貞傳奇、花千骨、杉杉來了。

雖然花千骨這個電視劇拍的一般,但是趙麗穎在這個電視劇裡演的算是不錯的。

她的電影作品也是爛片集中地

例子4.霍建華,胡歌

霍建華是我比較喜歡的男演員,和胡歌一樣算是從偶像走向實力的代表人物。從仙劍系列到花千骨再到女醫明妃傳。他的作品以及演技都保持了很穩的狀態。

電影作品不算多,可是基本上都是大爛片。

胡歌也是我很喜歡的演員,琅琊榜、偽裝者都是演技爆表的作品,但是他曾經也演過電影,但他的票房成績就是一個大寫的慘字!在多年以前,他憑藉《仙劍》系列大紅大紫後,曾經和吳尊、蔡卓妍拍攝過《劍蝶》,出演的竟然是經典反角“馬文才”。這和他在電視劇中塑造的正面形象風馬牛不相及,遭到不少粉絲的吐槽,票房成績大約2900萬元。而另外一部拍攝在2012年的《華麗之後》,票房慘收168萬元,原因還是:“和本人的氣質、已有的演藝形象相差太遠了。”當時院線經理們就說:“胡歌是怎麼挑劇本的呢?這真是挑戰自我過度,成了挑釁觀眾的神經了。”(這些人的嘴巴也是夠毒的)

年輕的電視咖演不好電影,還是演技和爆發力的問題。國內電視劇通常會達到三四十集,一些古裝大劇會長達七八十集,“這非常有利於觀眾進入故事情景中,熟悉和接受角色和演員,甚至對演員培養出感情。所以,拍偶像劇容易培養出粉絲就是這個道理。”。如此大篇幅的表演,也為演員留出了偶爾狀態不佳的空間,只要在全劇中有幾處亮點,自然會有熱心網友幫你截成表情包。

而電影時長基本在兩個小時左右,這就要求演員時刻保持最佳狀態。而那些年輕偶像的演技,很多並不過關,這也成為他們進軍電影行業的絆腳石。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要培養好感度談何容易?角色討好就算了,差一些的,觀眾連你的臉都沒來得及記住,你已經死了”。因此,不少電視圈的偶像劇演員都感到“拍電影是消費自己的名氣,對積累名氣沒有太大的幫助。”

劇評人李星文認為,目前,年輕偶像裡,演技過關的比例還是比較低的,所以,即便有一些好機會和好角色來到身邊,恐怕也難以把握住。

但是為什麼那麼多演員拍電視劇拍的好好的為什麼還要去碰電影呢

雖然商業電影和電視劇都講求接地氣,但電影還包含著藝術電影的分支,在藝術價值方面顯得比電視劇高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如果某位電影演員回頭拍攝電視劇,基本上都會表現不錯(周迅和白百合趙薇)都是例子,電影演員處於金字塔的頂端,人往高處走,自然會成為大部分明星的追求。

此外,電影演員可以參加海外電影節,直接有了很多露臉海外的機會,讓自己的知名度走出去,電視演員即使深耕多年也很難如此。

在商業價值方面,電影演員接到的代言檔次和價格遠遠高於電視劇演員,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一些明星頂著雷片的風險也要拍電影。

媒體人謝曉虎認為,“電視劇和電影還是屬於兩條跑道的,一般來說電視劇演員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出演電影。如果電影演員往回走基本上能走得很好,但從電視劇往電影上爬就很難說了。”

但做人做事總要知己知彼才百戰百勝,作為演員,要從電視圈轉戰電影圈,首先就要了解自己的市場定位、形象定位和粉絲類型構成,才能輕言轉型和跨界。否則跨界不成,反而成了“跳樓”,相當慘烈。當紅,真的不是票房得勝的必然理由。

小編無意捧高電影圈而貶斥電視圈,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原則上說都是殊途同歸,但毋庸置疑的是,不同的藝術形式會側重突出、強化某些要求,要適應不同的圈子不同的拍攝要求,這好比要求一個人要成為複合型的人才、要適應不同的用人單位要求,難度之高不是人氣高就能解決問題的。

一部電影的成敗更不能全靠一兩個主演,一個票房數字也許不能定奪這部作品就有多成功或者多失敗,但作為一個重要的參數來考慮的時候,你在電視圈積累多年的人氣,也許就抵不過這個小小的票房數字、或者是評分網站上的口碑數字了。

對於我們觀眾來說,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只要是好的作品就可以。至於你是什麼樣類型的演員對我們來說無關緊要。我們需要的是打開電視的不要看到雷劇,去電影院看完電影能對得起自己的電影票。

以上演員的電影作品並非全部都是大爛片,只是大部分都是大爛片。腦殘粉們看清楚了,別給你家偶像招黑。經得起批評才能受得起讚揚。一味的攻擊批評你偶像的人,只能說明你的偶像還不夠強大,應了那句話“什麼樣的偶像就有什麼樣的粉絲”。


雷死人不償命囧圖集


個人認為原因如下,歡迎補充:

1.劇本:咖位不夠的時候沒得挑。咖位到了又有人覬覦你的影響力和號召力,這些人還要麼是同行,要麼是資本家,不能隨意得罪。沒得選,遇到差劇本也要上。

2.導演:電影需要的素材遠遠低於電視劇的素材,因為拍攝時長等等各種原因,導演不可能把細節都做到位。

3.演員本身:有的演員需要細緻的指導才能演好,電視劇不可能像電影那樣去指導。

4.錢錢:電視劇的出場費平均算下來都是大幅低於電影的出場費的,老闆一個月給你發3000和30000,你幹哪個工會認真些。

5.競爭:電影因為有國外電影競爭,所以還是不太敢亂來,同期錄音還是有的,後期也要演員本人重新對口型錄音。電視劇就無所謂了,拍的那叫一個潦草,板都不打的,一拍就是一分鐘不帶停的。

回答完畢,謝謝。


微客秀VKSHOW


首先電影是快節奏的產物,他對演員的要求非常的高,需要你在幾秒幾十秒的時間裡,把需要的感情色彩完全的展現出來,這個很考驗演員的基本功,和對角色的貼合度的揣摩。

而電視劇就不同了,他甚至比電影要求還要高,還要苛刻,電影一般都會控制在3個小時之內,個別的電影例外會更長些。但電視劇最起碼都在10集起步了,有的甚至上百集。

這樣必然造成一個電影情節可能只需要幾十秒就夠了,但是電視劇卻可以達到幾分鐘的要求。你說讓你哭幾秒還可以,長達五分鐘以上的時間讓你哭,你能堅持下去麼。電影都是濃縮的精華,電視劇就是無線的放大精華。這樣必然導致你可以在電影做到遊刃有餘,但是到了電視劇是就有點不夠用了。

終上所述,才導致有些演員演電影很厲害,演電視劇就差一點了!





無我才能有境界


一看到這個問題,我腦海中0.1秒反應出來的就是黃軒。他演電影和演電視劇給人的感覺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說演電影時的黃軒彷彿看到了他的上限,而演電視劇的黃軒則是在向我們展示他的下限。

《芳華》中年輕人的意氣風發和中年的落寞滄桑都被他拿捏的精準到位。《推拿》裡柔弱盲人外表掩藏的驚人爆發力也被他演繹的入木三分。

但近幾年到了電視劇中的黃軒,就被人詬病太過油膩。無論是《創業時代》還是《完美關係》,都有不少這樣的評價,角色很難和觀眾產生共情感。

黃軒本人的氣質較為沉靜,給人溫文爾雅的感覺,所以飾演學識豐富、帶有知識分子色彩的角色就很合適。而他最近的幾部電視劇《翻譯官》《創業時代》和《完美關係》中的角色都屬於氣質凌厲的精英人設,一部還好,連著來幾部就讓觀眾吃不消了。再加上演員與角色的氣質不太契合,所以才會產生油膩感。

還有一個原因是劇本不好,很多時候編劇設計的情節不討喜,加深了觀眾對角色的反感。其實黃軒只要劇本和角色合適,他演電視劇也是可以的,比如在《紅高粱》和《羋月傳》中的表現就可圈可點。





電影party


首先,電影和電視劇不是同一個類型的藝術。電影的時長較短,觀眾在有限的時間裡怎麼獲取更多的信息,才不會看得毫無頭緒或者思維跳躍,跟不上電影節奏,這就需要演員在短時間內通過自身更多的表現出更多信息給觀眾,這往往帶給觀眾演技爆棚的感覺。而電視劇時長較長,演員有更多的時間去敘述某件事情,不必竭盡所能地表現觀眾就可以更好的看明白劇情,而長時間的而拍攝可能造成演員疲勞,狀態不佳等情形,這也給觀眾帶來了演技不在線的尷尬情況。

另一種情況不是演員的問題,而是該電視劇的劇本太差,臺詞太爛。讓人看著感覺怪怪的,就算再好的演員來了也不會有太好的解決辦法,而觀眾也把這歸因於演員自身的演技問題了。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導演選角的問題,有時候某個角色可能並不是適合某一演員,而導演為了粉絲,流量或者qian規則等各種願意,而特意邀請某演員來飾演,這從根源上增加了某演員演技不在線的可能性。


阿匆大叔影視窩


電影時長短。有足夠的時間給演員們揣摩角色,如果沒有達到導演的要求,導演也會親自講解示範,電影時長不長後期剪輯特效之類製作也會相對的比電視劇要精良一些。

反之,電視劇時長太長。一部劇高達五六十集。人物也相對比較多,人物關係也比較複雜。導演為了趕進度是沒有時間給演員們揣摩角色。大體是能過則過。當然這也導致了很多爛片的誕生。

好的電影,好的導演。拍出來的片子自然是沒話說。只能說雖然都是影視領域,但電影和電視劇差別還是很大的。會導電影的導演不一定真的能當好一部電視劇。導電視劇的導演也或許根本就導不好電影。


追劇不停歇歇


1、劇本。

劇本兩者的差異很大,同一個故事結構會有不同的劇本臺詞,電影一般只有90分鐘到150分鐘,電視劇可以有很多集數,加起來有上千分鐘。電影要把一個故事好好的講完,需要一個濃縮精華的故事劇本。電視劇就不同了,能寫很多細節,不起眼的小事都可以寫進去,電視劇往往把故事內容寫的比較完善,電影是故事的精華版本。

2、人物。

這也是播放時間的問題,電影在有限的時間裡,需要把人物刻畫好,需要編劇和導演極強的功底,電影中人物的刻畫往往決定了一部電影的好壞。電視劇人物刻畫可以慢慢來,一集一集改變,能把一個人的性格特點都體現出。


大ge創作者


胡歌也是我很喜歡的演員,琅琊榜、偽裝者都是演技爆表的作品,但是他曾經也演過電影,但他的票房成績就是一個大寫的慘字!在多年以前,他憑藉《仙劍》系列大紅大紫後,曾經和吳尊、蔡卓妍拍攝過《劍蝶》,出演的竟然是經典反角“馬文才”。這和他在電視劇中塑造的正面形象風馬牛不相及,遭到不少粉絲的吐槽,票房成績大約2900萬元。而另外一部拍攝在2012年的《華麗之後》,票房慘收168萬元,原因還是:“和本人的氣質、已有的演藝形象相差太遠了。”當時院線經理們就說:“胡歌是怎麼挑劇本的呢?這真是挑戰自我過度,成了挑釁觀眾的神經了。”(這些人的嘴巴也是夠毒的)

  年輕的電視咖演不好電影,還是演技和爆發力的問題。國內電視劇通常會達到三四十集,一些古裝大劇會長達七八十集,“這非常有利於觀眾進入故事情景中,熟悉和接受角色和演員,甚至對演員培養出感情。所以,拍偶像劇容易培養出粉絲就是這個道理。”。如此大篇幅的表演,也為演員留出了偶爾狀態不佳的空間,只要在全劇中有幾處亮點,自然會有熱心網友幫你截成表情包。

  而電影時長基本在兩個小時左右,這就要求演員時刻保持最佳狀態。而那些年輕偶像的演技,很多並不過關,這也成為他們進軍電影行業的絆腳石。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要培養好感度談何容易?角色討好就算了,差一些的,觀眾連你的臉都沒來得及記住,你已經死了”。因此,不少電視圈的偶像劇演員都感到“拍電影是消費自己的名氣,對積累名氣沒有太大的幫助。”

  目前,年輕偶像裡,演技過關的比例還是比較低的,所以,即便有一些好機會和好角色來到身邊,恐怕也難以把握住。

  但是為什麼那麼多演員拍電視劇拍的好好的為什麼還要去碰電影呢

  雖然商業電影和電視劇都講求接地氣,但電影還包含著藝術電影的分支,在藝術價值方面顯得比電視劇高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如果某位電影演員回頭拍攝電視劇,基本上都會表現不錯(周迅和白百合趙薇)都是例子,電影演員處於金字塔的頂端,人往高處走,自然會成為大部分明星的追求。

  此外,電影演員可以參加海外電影節,直接有了很多露臉海外的機會,讓自己的知名度走出去,電視演員即使深耕多年也很難如此。

  在商業價值方面,電影演員接到的代言檔次和價格遠遠高於電視劇演員,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一些明星頂著雷片的風險也要拍電影。

  “電視劇和電影還是屬於兩條跑道的,一般來說電視劇演員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出演電影。如果電影演員往回走基本上能走得很好,但從電視劇往電影上爬就很難說了。”

  但做人做事總要知己知彼才百戰百勝,作為演員,要從電視圈轉戰電影圈,首先就要了解自己的市場定位、形象定位和粉絲類型構成,才能輕言轉型和跨界。否則跨界不成,反而成了“跳樓”,相當慘烈。當紅,真的不是票房得勝的必然理由。

  本人無意捧高電影圈而貶斥電視圈,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原則上說都是殊途同歸,但毋庸置疑的是,不同的藝術形式會側重突出、強化某些要求,要適應不同的圈子不同的拍攝要求,這好比要求一個人要成為複合型的人才、要適應不同的用人單位要求,難度之高不是人氣高就能解決問題的。

  一部電影的成敗更不能全靠一兩個主演,一個票房數字也許不能定奪這部作品就有多成功或者多失敗,但作為一個重要的參數來考慮的時候,你在電視圈積累多年的人氣,也許就抵不過這個小小的票房數字、或者是評分網站上的口碑數字了。

  對於我們觀眾來說,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只要是好的作品就可以。至於你是什麼樣類型的演員對我們來說無關緊要。我們需要的是打開電視的不要看到雷劇,去電影院看完電影能對得起自己的電影票。

  以上演員的電影作品並非全部都是大爛片,只是大部分都是大爛片。腦殘粉們看清楚了,別給你家偶像招黑。經得起批評才能受得起讚揚。一味的攻擊批評你偶像的人,只能說明你的偶像還不夠強大,應了那句話“什麼樣的偶像就有什麼樣的粉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