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書被尊為世界名著,但我為什麼感覺讀起來索然無味呢?

北辰梓懿


從小學開始,老師就反覆給學生灌輸多讀名著的思想,但是不少人會發現,即使自己拼命讀那些書,還是不能理解它們為什麼會被稱為經典,時間久了就會感覺每一部經典都非常索然無味,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你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人生閱歷過少

經典之所以被稱為經典,就是因為他們在經歷時代變遷,歷史的反覆洗禮後被沉澱下來的精華,所以,它對個人閱歷有一定的要求,見得足夠多,才能接受更多的知識,個人的閱歷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讀懂一本書,《平凡的世界》是非常厚的一本書,很多人都沒有足夠的毅力將它讀完,就是因為他們根本不懂作品所描寫的那個時代,但是有些人是從小在農村長大的,他們深知農民的不易,他們更能從書中找到感同身受的東西。

二、知識儲備不足

由於每個人接受知識的能力有限,一些讀者他們只適合讀某一領域的書,這也是有些人長期只讀一方面書籍的原因,因為專業知識限制讀不懂書很正常,部分人他們天生只擅長一個領域,比如人人都知道錢鍾書的文字功底非常了得,但他也曾是數學只能考幾分的人,讓他讀一本數學類的書,肯定是難上加難的。

知識水平限制了人們的閱讀範圍,如果讓不懂經濟的人讀《經濟學原理》,讓一個理工學生讀《紅樓夢》,讓文科生讀《幾何原本》,他們都不會堅持不下來。

三、功利性讀書

現代人很多都是帶著功利心來讀書的,有意圖的讀書註定不能純粹,樊登曾說過,讀書是一種低成本高收入的活動,這使得很多人認為只要讀書就一定能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所以他們開始瘋狂閱讀一些名著,結果卻沒有一點作用。

還有一部分人看書只是為了能夠寫出一篇書評賺的稿費,所以他們在讀書的時候心裡想的是錢,而並非單純的獲取知識,讀書是一種主動行為,要閱讀者發自內心的愛讀書,想讀書,而不是帶著功利心來閱讀,只有那些真正愛讀書的人才會有意外的收穫。

四、無腦讀書

閱讀也講究方法,方法錯了有可能會讓自己誤入歧途,對於一些工具書,有時候盲目地拿起一本書就開始讀並不一定會有效,所以讀書之前或者遇到不懂的地方不妨打開目錄,自己梳理一下正在讀的這本書的框架,然後順著這個框架往下讀會順暢很多。

人的理解的池子有多大,閱讀能力就有多強,閱讀是提升理解力的一種非常好的方法,名著大多深奧難懂,如果讀的書不是很多,也可以從一些簡單的書籍入手,等到自己有水平接受名著的時候再開始翻閱名著。

五、靜不下心

由於網絡的普及,使很多人的閱讀能力越來越差,一篇能讀五分鐘的短文都沒有耐心看下去,手機各大應用上的小視頻取代了傳統閱讀,網絡遊戲讓人心越來越浮躁,所以,靜下心讀一本書對一般人越來越難。

所以,以後在閱讀的時候不妨找一個安靜的地方,不要帶手機,周圍沒有電腦,時間久了就自然能夠專注地讀進去書了。

六、不瞭解作品的社會背景

大多數名著讀起來非常晦澀難懂,有的書讀完甚至看不懂書中到底講了怎樣的一個故事或理論,這時我們不妨看一下關於寫這本書的背景以及作者自身的經歷,你會發現一瞬間所有的迷惑都真相大白了。拿夏目漱石的《我是貓》來說,雖然是小說,但整本書更像是一部人物對話或生活劇,作者不厭其煩的用大量筆墨寫貓主人和朋友們看似毫無意義的交談,讀完書甚至感覺故事的主線都很模糊。

這時看一看這本書的寫作背景,《我是貓》正好寫在明治維新時期,當時很多文人都處於內心空虛,長期在社會邊緣徘徊的狀態,再聯繫作者的經歷,原來作者也是明治社會的受害者,瞭解了這些我們才可以讀懂作者對當時社會的諷刺和作品中人物的悲劇性。

當然,關於讀不懂名著還有很多原因,總之在讀不懂一本書的時候我們不能逼著自己去讀,而要合上書反思自己為什麼讀不下去,從根源入手去解決,讓自己有效閱讀。


青汐


立水來回答。

我本人喜歡看書,特別是文學類的書籍,每天都堅持讀,剛開始的時候,我也有些納悶,為什麼有些知著,反倒沒有一本網絡小說吸引人。

我個人是這樣理解的:

名著類的書,在注重寫作的專業性外,敘事方面多以當時的社會背景為基礎,在書中能反映出人生百態,每部書在閱讀中很有嚼勁,結合裡面所體現的縮影,來思考,會別有一番風味。

不過確實有些名著比較難以深入,剛開始閱讀的時候,索然無味,但深入之後,會別有一番天地。

拿現在傳閱度比較高的書,《百年孤獨》整本書比較難懂,這部書開頭我就看了好幾遍,看一次,看不下去,過段時間在看,最後一遍前,我看了好多書評,才堅持看完。書中以百年的拉丁美洲的歷史為基礎背景,對人物的剖析剛開始感覺很亂,但梳理之後,卻又是那麼的明細。整部書看完之後,給予無限的思考空間。

對於讀名著的時候,我給大家一個建議,就是先看書評,勾起自己的興趣在深入。


立水


我在十五歲至二十五歲這十年間,特別喜歡看書,並且我不挑書,雜誌,報紙,武俠,言情……,一句話什麼書都愛看,睡覺的床上墊絮下放幾本,桌上也是書。有一次,跟書友換到一本世界名著《飄》(即亂世佳人),我高興極了,可我這麼愛看書的人,連五頁都看不下去。後來又接觸到《廊橋遺夢》,也是無法看玩!我在想,這麼出名的書,為什麼我看不下去呢?一,人名,地名翻譯成一大串,並且還很多不是我們常見的字,書看了幾頁,難記住一個人名地名!二,故事情節有些平淡,不像我們閱讀習慣,一個小高潮接一個小高潮。名著好像都喜歡炫弄文字,一個景點,人物外貌描敘好久,不幹練!………


半生浮沉皆看淡


看名著覺得索然無味很可能是你的閱讀品味跟名著不在一個層次上。這並不代表你就很low或者沒品位。人的閱讀品味是會隨著你的閱歷你的性情而變化的。所以也許你只是沒發展到那個階段而已。

像我自己,小時候鄰居的姐姐有一套世界名著,好幾十本。我看過幾本,都覺得不太看的下去,完全不覺得好看。那時候覺得天底下最好看的書就是鄭淵潔童話。後來看瓊瑤幾乎每一本都看過。那時候朋友推薦亦舒,雖然同是流行愛情小說,亦舒的書我是看不下去的。但是再過幾年,我覺得只有亦舒寫得現實的都市女郎才對我胃口。後來喜歡看金庸。再後來覺得二月河實在寫得太好了。現在我依然會看一些流行小說,但是會覺得心底裡希望看點更考究點的書。例如看小說希望看到更細膩的描寫,看到人性的善惡交織,看到在大時代下的掙扎和奮鬥,看到軟弱與堅強,自私與忘我,各種人性和衝突,妥協和堅持。例如希望看一些人物傳記、報告文學甚至有點偏學術的書。其實隨著閱讀量的增大,自己閱歷的增加,人的閱讀品味是會提高的。有的人可能比較早進入這個狀態,有的人晚一些。我覺得如果實在看名著看不下去就不要勉強。閱讀首先是一種快樂。我們不看世界名著,依然可以找到很多雖然不是名著但是非常出色的作品。我的建議是首先享受閱讀的過程。儘量挑選不要太差的書籍。比如就算你看愛情小說,挑三觀正一點的,邏輯嚴密一點的,文筆好一點的來看。當你看慣了優秀作品,你就很難退回到胡寫瞎編的作品裡了。這樣慢慢地你的閱讀品味會提高。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真正能欣賞名著的優美的。


Dan44850483


當年我姐送我一套《飄》,那時候年輕啊,死活看不下去,外國人名字又難記,看了幾頁就扔下了,現在書都不知道去哪裡了。高一,高二,都看過《紅樓夢》也都沒完整看過,直到大學才完整看完第一遍。反倒是,高二的暑假,在我爸他們廠的圖書室借了《琥珀》,到是一次就看完了。


李理理1


確實如此。

上學的時候,一篇看似平淡如水的課文,老師講的天花亂墜,一講好幾節課,還似乎餘味嫋嫋,我早就小貓撓心,抓耳撓腮了。上大學重新學習這篇文章,漸漸品味出這裡的味道,開始感覺這些年的學習,應該得到的東西都被小貓撓走了,有必要好好反芻!

名著閱讀不是一遍能行的,這是我的個人體驗。老酒要品著喝。

猴頭燕窩鯊魚翅,鮑魚熊掌拉撒的佳餚吃起來都那麼回事,好像遠不如清水燉羊肉來的痛快,但人家身份不同,就身價牛逼。

“我家園裡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這話魯迅說出來,可以當名句分析;我說出來容易捱揍。


韓健輝684


初中的時候(90年代初期)讀基督山伯爵和飄,那時的書都是同縣裡的圖書館借來的,很老舊的版本,這兩本書都是在讀到最精彩的時候被人撕下了幾十頁,再也接不上了,心中那個憤怒啊,又找不到別的版本,只有停下,結果到現在幾十年過去了再也沒有興趣讀。


飛翔的弗蘭克


作為一個讀本科時被現代文學史老師列出長長書單,整整一個學期的晚上都在小檯燈下讀文學作品,卻味同嚼蠟的中文系學生,我太理解題主的感受了。簡單來說,世界名著與現在很多讓人讀起來“眼前一亮”的網絡作品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們不是靠著抖機靈、玩文字遊戲、以飽含情緒的語言激起讀者共情而流傳下來的。


好的文學作品,特別是“世界名著”,帶給讀者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這種感覺是你在生活中某個瞬間突然驚覺似曾相識,而這種熟悉感來自於你文學上的閱歷。比如供房供車時,我覺得自己特像“駱駝祥子”,在記賬本上寫下自己的每一筆入賬,細細盤算著再寫幾篇稿子、再做幾份兼職就能交得起首付,想起老舍說的“明天只是今天的繼續,明天承繼著今天的委屈”,含淚咬牙堅持。


這種感覺是你在體悟人生百態時心懷的悲憫與從容,要知道這種美好的品質並非人與生俱來。年少時讀大文豪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聽老師念著標準的“中心思想”,心中毫無波瀾。走到而立之年,看到過人性的暗面也理解了人性的卑微,再讀這部小短篇,感覺字裡行間都是“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的安慰,虛榮源於窘迫,奢望來自失望,人的每個行為都有他自洽的道理,保持體面的過一生已然不易。



讀一部眾人推崇的好作品卻味同嚼蠟,是有多種可能的。


也許你還年輕,畢竟“世事練達皆文章”,脫離了世事去看文章,就像空中樓閣的想象,難有共鳴;也許你生活順遂,畢竟“文章憎命達”,在菩提樹下就能悟到悲天憫人的真理的人,是佛祖。


馬爾克斯曾經說:

一個作家能起到的真正的、重要的影響是他的作品能夠深入人心,改變讀者對世界和生活的某些觀念。


世界名著對人的影響總是潤物無聲的,因為人也不是在一朝一夕間改變的。它們不是含在嘴裡的一顆跳跳糖,給你強烈的感官刺激,而後讓人興奮到麻木,回味時卻悵然若失。它們更像是一杯白開水,是生活必需品,卻以各種姿態滋養著人的心靈,只要你帶著耐心,花點時間,相信我,它們總不會負你。



這裡是“文史哲研讀間”,看昨日之深淵,敘今日之淺談。

我們一同分享高品質讀物,給時間賦予價值。


文史哲研讀間


這位朋友很誠實,其實覺得一些所謂的世界名著索然無味沒什麼好丟人的,這才是正常的反應。我不相信有人看所有名著都會看得津津有味。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看書傾向,沒有什麼書能滿足所有人的胃口,讓所有人都喜歡。我們拿一些小說來舉例。

巴爾扎克絕對夠得上世界級文學大師了,《人間喜劇》也絕對是名著了。有人這麼評價他的寫作風格:

巴爾扎克的故事就像一個能力拙劣的農婦,想燒火卻弄了一屋子的濃煙,嗆得不行。正當你想放棄的時候,“噗嗤”一聲火著了。

如果想體會這種感覺,可以翻翻《高老頭》。但我就是不喜歡這種風格,看到前面幾頁覺得索然無味不想看了難道不正常嗎?這沒什麼丟人的,講故事的方式不一樣,大仲馬的書就很精彩,喜歡大仲馬不喜歡巴爾扎克,也是正常的。

還有人就是不喜歡俄國小說,人物名字太長記不住,情節不好看,不如法國英國的吸引人。還有人乾脆就不喜歡看外國小說,中國古典的小說卻能說得頭頭是道。這也是正常的。看著一些名著感覺索然無味,只能說明你不喜歡這種風格而已,並不能證明自己鑑賞水平不高。

還有一些名著是文學評論裡的名著,即有人評選它是名著,但作品本身可能並不怎麼樣。比如《尤利西斯》,誰知道這東西講了個什麼鬼玩意,它出名恰恰是因為別人看不懂。類似的像中國作家馬原的《岡底斯的誘惑》,在文學評論裡面地位很高,但實際上只是很小圈子裡面的吹捧。

這和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或者從評論角度來看,叫做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這一類思想盛行有關。很多作品以讓人看不懂為目標,似乎只有別人看不懂的才是高深的。因為這一類書不需要自己去尋找市場,文學評論者們會蜂擁而上去把一部可能很爛的作品吹捧成很高大上的東西,自然就會有市場了。就像前文講過的《尤利西斯》,就被評為“文藝青年”必備的書,別管看沒看過,書架上沒一本都不好意思自稱“文藝青年”。

但真正的名著,不論是小說也好,文集也好,都是把高深的道理通過淺顯的語言傳遞給大眾,這才是書籍存在的價值。為了讓人看不懂而寫書,那就是寫給自己玩的,沒有任何意義。


如果喜歡看網絡小說而不喜歡看名著,也是無可厚非的。不要瞧不起網絡小說,它還有另一個正規的學名,叫做“通俗小說”,是通俗文學的一個部分。當今的四大名著都是屬於這一類。民國時期有名的作家,張恨水、張愛玲;當代最有名的通俗小說作家金庸,有人講他們的書沒有精神內涵嗎?那網絡小說裡面也很可能也存在著足以流傳後世的經典名著。


待曉兒


首先,被尊為世界名著的的作品,基本上都是經歷過歲月的洗禮,甚至能夠打動每一個認真閱讀者的靈魂。但同時也因為很多名著由於不同國家的語言敘述方式,加上翻譯者的個人文學水平,導致有不少文學名著,普通讀者讀起來非常的累。

譬如,我在閱讀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的時候,就非常辛苦,一是對故事發生的背景很不瞭解,二是俄羅斯人的姓名很難閱讀和記住,加上作者的好多部作品,其內在具有某種關聯性,所以,如果不能閱讀作者其他的作品如《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等作品,確實很難理解。

其次,很多文學名著都是大部頭長篇,有可能一開始未必被吸引,但慢慢讀下去,你就會欲罷不能。譬如,我在閱讀肖洛霍夫的作品《靜靜的頓河》時,一開始對哥薩克人的文化生活完全不瞭解,所以作者在開卷講述頓河岸邊哥薩克人的生活時很費解。

但因為我是讀漢語言文學"外國文學"專業的,這些名揚四海的作品必須要通讀過的,所以會硬著頭皮閱讀下去,但慢慢就會被哥薩克人的彪悍力量給征服了,尤其是哥薩克青年格里高利與鄰居司契潘的老婆阿克西妮婭愛情故事,更是深深打動了我,使我迫切想知道他們的最終結局。

再者,一部文學作品能成為世界名著的另一個原因,是作者在寫作的時候,總是會把小人物的故事,放在一個大時代的背景中,就好像一副99%的風景油畫,人物僅僅在畫中只佔很小的1%,浩大的空間和人物的渺小立刻顯現,能給人強烈的震撼感。而這樣的作品,不瞭解歷史或者作品所在國家的歷史,你是很難讀懂的。

最後一個問題是,世界名著的另一個要素,就是作者的語言才能,往往與眾不同,無論是語言敘述方式,還是故事的結構,都能讓你感受到此作品的匠心獨運之處。總之,能讓讀者被故事吸引而閱讀的作者,大部分是故事作者,能把平淡的故事,甚至沒有任何故事的文字,寫到令人吸引,那才是真正的大家。

加上現在我們大家都喜歡閱讀那些穿越、魔幻和歷史等題材的網絡通俗小說,而這些小說幾乎沒有任何文學藝術力量,雖然很好讀,但對人的影響不大,僅僅是故事吸引你!在語言文字方面幾乎都是初中生水平。而閱讀這種小說習慣的人,又怎麼能讀得了世界名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