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协议》日本人自己玩死自己

拿着1万日元(800人民币)的大钞票拦出租车,仅仅只是去一里远的夜店嗨。到地方后,万元大钞甩给司机:“不用找了!”

东京很多夜店的见面礼就是一块金表;日本大妈组团去国外高价购买奢侈品;高尔夫在那时的日本是一项早已平民化的娱乐。

这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社会的真实写照,那时的日本拥有着超乎想象的繁荣,但《广场协议》却成了他们天堂跌向地狱的开始。

进击的日本人,横扫市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因为日本身处冷战对峙前沿,靠着美国的扶持和战争掠夺来的大量资源,日本的工业迎来了飞速增长。

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军给日本的订单就高达每年几十亿美元,而1950年日本的总GDP也才109亿美元。因此,在1951年,日本制造业产量增长40%!

通过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超越西德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尤其是进入80年代,美国制造业在各个方面被日本企业全面压制,对日贸易逆差逐年扩大。

曾经忠心耿耿的小弟,突然间变成了可以威胁自己的庞然大物。这是美国所不能容忍的。

1985年春,美国参议院将日本列为“不公正贸易国”,随后几个月,美国媒体不停对日本进行口诛笔伐,参众两院不断提出上百个报复日本的方案。时过境迁,似曾相识。

日本政府派出了当时外相的安倍晋太郎(安倍晋三亲爹)去找美国人谈,探探美国的意思。

美国目的明确:通过操纵汇率,让日元升值,美元贬值。

《广场协议》是双方各取所需的结果

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明确表示:“强大的日本,必须有强大的日元支持!”所以日本方面也乐见于这一方案。日本政府从以下方面考虑:

1、当时石油价格暴涨,日元升值之后,手中的日元可以兑换到更多的美元,就能买更多的石油,毕竟日本资源匮乏,不然二战还能多抗几年。

2、日元升值了,日本人拿同样的日元能买到更多外国货,也算利民的好事一件。

3、日本的出口企业肯定要受损,但日本政府的如意算盘是,只要日元升值控制在10%-20%的范围内,日本的企业是可以承受的。

4、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日本在政治、军事上依然离不开美国。日本对美国的贸易差额实在太大了,如果美国因为巨额的财政赤字垮了,对日本也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他们一拍即合,签下世纪之约。

协议只是一把火,往身上交油的是日本人自己

操纵汇率是个很复杂的过程,但总体而言主要就是抛售美元。

日本制造业为了应对升值,只能拼命压缩生产成本。在广场协议签署一年后,日元已经升值20%,但是由于日本货成本压缩优势,日货在面对美国商品还是具有优势,美国货仍然毫无办法。

但是成本压缩总有个限度,就像韭菜你不能收得连个茬儿都不剩。而日元一直在涨,降低成本的手段都用完了,就只能把生产线转移到人力物力更便宜的地方,比如中国,而这就会导致本国失业率上升。

综上,初期来看双方都没占到便宜,但日本人的地狱之路,才刚刚开始。

日元升值失控,赚钱太容易不见得是好事

“世界上什么东西最赚钱啊?“

”炒外汇啊!你只需要卖出美元,买入日元就可以赚钱,傻子都会做!”

这是当时日本社会流传的一个段子,在金融炒家的推动下,广场协议签署两年后,日元已经升值了100%。

于是日本政府决定干涉,他们的办法是降息。在他们的美好幻想中,利率降低了,存钱的人就少了,社会资金就会流向实体产业,经济情况就能稳住。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既然存银行不赚钱,实体产业利润低还难操作,有钱,当然是去炒股啦。降息的结果就是日本股市神话般的暴涨,吸引更多资本加入这场虚拟的狂欢,泡沫已经越吹越大了。

贷款-买地-抵押,地产炒家的毁灭循环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股市、房市一片繁荣,日元升值又增加了日本人的购买力,所以才会出现日本人把钱不当钱的现象。

房价一路飙升,甚至出现了“只要卖掉东京,就能买下整个美国”的说法。于是日本政府再度出手,这一次是调高利率,企图把失控的市场拉回来。而这正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利率上调带来的是股票大抛售,继而出现连锁反应,房价也土崩瓦解。高端产品面临日元升值压力,出口大幅降低,低端产品面临中国竞争压力,销售大幅减少。

日本经济泡沫破裂,迎来失落二十年。

脱实向虚无异于自掘坟墓

日本的教训足以证明,金融业具有强大的资本吸引能力,放任不管就会吸干实体经济的血液。然而事实上又有多少人能认真听呢?

日本研究泡沫经济学的专家野口悠纪雄在泡沫巅峰期曾专门发文抨击警醒民众和政府,但都被大家当耳边风了,毕竟沉醉美梦之中,谁会喜欢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家伙?

另一方面,美国也渐渐成为金融大国,工业日渐萎缩,不然川普也不会到处跳脚去给本国搞贸易保护,但一切都很难回头了。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