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滄州的回族人為何這麼多?

作為一箇中部沿海省份,守著首都與天津而缺乏存在感的河北省,在人們的腦海中基本上只有一個畫面——滄州驢肉火燒。

滄州,這個代表了河北美食地位的城市,其實還有著一個特殊的地位,他是河北省乃至華北地區回族人口最多的城市,全市24萬的回族人口占據了整個河北省的30%以上。為什麼滄州會有如此多的回族人口?

河北滄州的回族人為何這麼多?

圖/滄州驢肉火燒

河北滄州的回族人為何這麼多?

圖/滄州泊頭地方化清真寺

01 大元商業效應

滄州獲得回族人民的青睞,可以上溯到“大開放”的元朝。

元朝時期,處於華北腹地的滄州,既是全國最大的鹽業基地(長蘆鹽場),又是毗鄰大都京畿之地,可以說既享有優渥的政治區位也掌握豐沛的商業資源,自然受到了善於經商的色目人(以中亞、西亞穆斯林為主的外國商人)的青睞。

更為重要的是,滄州的水陸交通條件更是開掛的存在,陸路建有會川驛(今青縣)、興濟驛站(今興濟鎮)、清池驛(今滄州市區)等京都要道官翼十餘處;水路有京杭大運河橫貫本市南北20公里,直通京城。正是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讓當時作為大元帝國臣民的中西亞穆斯林商人蜂擁而至,紛紛在滄州殖產興業,駐足定居。

河北滄州的回族人為何這麼多?

圖/大運河沿線地圖

02 明初定居

滄州在元朝獲得了穆斯林商人的青睞,形成了部分回族先祖聚居地區。然而,隨著元末明初的大亂戰開始,作為交通要道的滄州自然受到了戰火的嚴重摧殘。

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麾下大將常遇春(回)北上伐元,一路沿大運河北上直逼大都,其曾設帳於太平村(今滄州孟村回族自治縣王帽圈村),其部下將士多為回族,戰後陣亡回族將士彝葬於今孟村尹莊村南,歷稱“回回墓”。戰亂帶來的死亡導致當時滄州地區的整體人口數量銳減,回族人口同樣損失嚴重。

在這樣的背景下,得天下之後的太祖朱元璋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移民活動。與著名的“大槐樹移民”同步,據《明史·太祖紀》載: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六月,徙山後(今宣化東南延至遼陽一帶地方稱山後)。民三萬五千戶於內地,又徙沙漠遺民三萬二千戶屯田北平。”

其中,“山後”和“沙漠”一帶為當時元大都周邊色目人聚居之地,

當時均屬回回人較多的地區,而內遷徙的目的地又多集中於北京周邊地區,滄州這樣具有回族聚居傳統的地區自然得到了重點關注。

河北滄州的回族人為何這麼多?

圖/回族航海家鄭和(明初朝廷內有不少回族軍政人員)

到了明成祖朱棣時期,滄州雖然經歷了靖難之役的洗禮,卻再次成為了帝都的近畿(成祖遷都北京)。燕王即位後出旨遷民,以實空地,大量政治軍事人員集中隨政府北遷北平附近。

據今天滄州泊頭、河間、董駱、孟村、滄縣、獻縣等縣市若干回族家譜記載,其始祖大都於明永樂二年(1404年)自晉、魯、浙、滬、皖、鄂等地奉旨遷徙而來,其中遷自南京應天府上元縣二郎(龍)崗(港)者居多(當地多有回族系將領駐守)。

河北滄州的回族人為何這麼多?

圖/今日的滄州回族學校


03 集聚效應

可以說,燕王此次的移民屬於政治性遷徙中的民族區域選擇,也是促成今天回族人口集聚滄州的奠基性事件。來自南方各省的回族人初次來到北平一帶,自然會選擇具有同族地域屬性的滄州進行聚居。有了元明時期歷史基礎,在回族自身“回回一家”的心理主導下,隨後的數百年間通過各種原因來到滄州的回族人口日益增多。

今天,這些回族民眾大部分在滄州各地選擇圍清真寺而居,毗鄰商貿區營住,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佈格局。在民族平等與尊重信仰自由的基礎上,滄州市也建立了孟村回族自治縣,成為了河北省的六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之一。

河北滄州的回族人為何這麼多?

參考文獻:

1.中國全史百卷本

2.吳丕清:《滄州回族淵源及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