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有星河補“天坑”「疫情下的思考」

小學有一篇課文,叫做《美麗的鹿角》。

叢林中住著一隻漂亮的鹿,一次到湖邊飲水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自己美麗的鹿角,甚是喜歡。可當鹿看到自己的腿時,不禁皺起了眉頭:“這四條腿太細了,怎麼配得上這兩隻美麗的角呢?”正在抱怨的時候,他忽然發現,一隻獅子正在悄悄向自己逼近。

願有星河補“天坑”「疫情下的思考」

後面的情節大家應該還記得:兩隻美麗的角差點讓鹿喪命,四條難看的腿卻讓他獅口逃生!

初學只當是童話,而今方悟其深意

熊培雲說:“生活不是童話,童話裡也有大灰狼。”

越長大,越發現童話不過是生活的影射——我們對社會中的“細腿”忽略太多了。

高考選材,乃國之大事,志願填報,亦是人才分流。然而“生化環材”卻被大多數人所牴觸,戲稱“四大天坑”。

君不見,”四大天坑“網上來,嚇退考生不復回;

君不見,我本將心向軍校,奈何“太坑”未敢報。

願有星河補“天坑”「疫情下的思考」

筆者本人學習土木工程以來,在網上所見言論,大多數也都在勸退,種種弊端也曾讓筆者心生彷徨。

直到這次疫情爆發,筆者不禁思考起以下幾個問題。

是誰,消除了我們對未知的恐懼?

《三體》中黑暗森林法則的驚悚,就在於我們看不到敵人。茫茫宇宙,我們不知道死亡打擊會來自哪個角落。

新的疾病出現之初,我們不知道它來自何方,不知道它所繫何物,更不知道它因何傳播。

我們恐慌,是因為我們對它不夠了解。

當空氣中瀰漫著隱形的殺手,是誰從樣本中分離出病原體,鎖定了病毒的來源?是誰測出病毒的基因序列,將病毒的真實面目公之於眾?

我們要知道,是生物工程的應用在其中砥柱中流!

1月24日,國家病原微生物資源庫發佈了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成功分離的我國第一株新型冠狀病毒電鏡照片。

沒有他們,我們連敵人是誰都無從得知!

是誰,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每當天災人禍降臨中華大地,是誰的出現讓我們倍感心安?

是他們

願有星河補“天坑”「疫情下的思考」


是他們

願有星河補“天坑”「疫情下的思考」


是“召必戰,戰必勝”,義無反顧奔赴武漢的他們!

願有星河補“天坑”「疫情下的思考」

98大洪水,用身體築起長城;08大地震,用血肉拼出大道;20戰肺炎,用生命保衛人民。

那一身身剛毅的迷彩服,於無形之中鑄就定海神針,穩住全國人民的內心。

是誰,在緊急關頭展現中國速度?

當疫情爆發,確診人數不斷增加,醫院床位日益緊缺。

總建築面積3.39萬平方米的火神山醫院,我們只用了十天。

這是中國速度,是中國力量,是工人與時間的賽跑。

然而,就像床弩不可能打贏步槍,滿腔熱血也無法彌補技術差距。

願有星河補“天坑”「疫情下的思考」

我們應當知道,這次中國奇蹟的背後,是土木工程領域鋼結構的一次大顯身手!

我們,是不是忽略了社會中的“細腿”?

誠然,是廣大奮戰在一線的醫護工作者,以及黨和國家的正確決策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但同時,我們不應忽略這場戰役中的那些細節。

疫情來襲,生物工程讓我們看清病毒面目,軍隊派兵讓我們心如磐石,土木工程展現中國速度。

第一次,美麗的鹿獅口逃生,那麼第二次,第三次呢?

這次我們戰勝了疫情,以後呢?

如今我國已破14億人口大關,對自然資源的消耗日益加重,環境汙染亟待解決。

就像小品裡說的那樣“車撞牆了你知道拐了,鼻涕過河了你知道擤了”

難道真到環境質量江河日下,我們才會重視起它們嗎?

莫等亡羊悔當初,才去補牢時已晚!

希望我們在為後人指路時,不再抱有偏見

填報志願,千萬考生選擇專業,“過來人”誠惶誠恐幫他們“避坑”,唯恐一失足成千古恨。

有人說,這些專業已經達到飽和,不會再有大的突破,不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

可是,真是這樣嗎?

19世紀末,許多科學家宣稱:“物理學的大廈已基本建成,留給後人的只是補充和完善。”然而才到20世紀初,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讓他們啪啪打臉。

願有星河補“天坑”「疫情下的思考」

之所以被稱為“天坑”,主要還是與其就業形勢有關。就業難,工作環境差,工資與付出不成正比。。。

我們漸漸對自己的工作產生厭煩,甚至不滿自己當初的選擇。於是,我們來網上發洩情緒。殊不知,我們的言論在無形之中影響了多少人的選擇。

你也許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也許對自己的工作有諸多不滿,但請你知道,你的一次發言也許會影響別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選擇。

更何況,正是那些不被看好的專業,在這次戰疫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所以,當我們以過來人的身份為後來人指路時,是不是可以多一些客觀,少一些偏見?

待山河無恙,凱歌高唱,願你我共同努力

眼下捷報頻傳,各地新增確診病例連續下降,打贏這場人民戰爭指日可待。

待到山河無恙,凱歌高唱,願無論是政府,還是每個普通公民,都能發出自己的光,匯成漫天星河,填補“天坑”,讓那些對社會發展有潛在影響的專業,得到應有的待遇。

願有星河補“天坑”「疫情下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