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簡史(5)-隋、唐

【隋:公元581年 - 619年】

隋文帝楊堅節儉務實,注意吏治,減輕刑罰和稅賦,倉儲豐實,人民得以休息,社會空前繁榮,史上稱為“開皇之治”。同時隋文帝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建立了完備的官僚制度,為後來唐朝近三百年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隋文帝后來將太子楊勇廢掉,改立次子楊廣為太子。楊廣即位,是為隋煬帝,隋煬帝雖然也頗具才能,但卻過於好大喜功,他急切興建大運河和修建國都洛陽,又四處巡遊,耗費了大量人力財力,同時又三徵高句麗,人民苦不堪言,在611年的一次大洪水後,終於有人起兵反抗,後來各路也紛紛起兵,形成燎原之勢。

617年,唐國公李淵佔領長安,擁立隋煬帝第三個孫子代王楊侑為帝,即隋恭帝。李淵自任丞相,進封唐王。次年,隋恭帝被迫禪讓,李淵正式稱帝,國號唐。

同年,宇文化及等人殺隋煬帝,擁立隋煬帝侄子楊浩為帝。不久宇文化及又殺楊浩自行稱帝,國號許,而洛陽隋臣又擁立隋煬帝次孫為帝,即隋末帝。619年,軍閥王世充殺隋末帝,隋朝滅亡。

【唐:公元618年 - 907年】

唐高祖李淵在位時,全國尚未統一,仍有多個地方勢力盤踞,直至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繼承帝位的次年,即貞觀二年(628年),最後一個盤踞的勢力梁國降唐,全國才完全統一。唐太宗在位期間的“貞觀之治”則開啟了盛唐的偉業。

而後來即位的唐高宗由於身體等方面的原因,將政事全部委託皇后武則天參決。690年,唐睿宗讓位於武則天,武則天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女皇帝,政治才能也頗具水準,國力仍然鼎盛。

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人在神龍元年兵變,武則天被迫退位,唐的國號恢復。

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開始對國家政治進行肅清,締造了全盛的“開元盛世”。但後來唐玄宗熱衷聲色,國家政治逐漸敗壞。

終於在天寶十四年(755年),掌握三大邊鎮軍政大權的胡人安祿山造反。次年,唐玄宗匆忙出逃,而太子在得到玄宗的允許後即帝位,是為唐肅宗。後來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刺殺,安慶緒又被安祿山的部下史思明殺死,史思明後來也被其子史朝義刺殺,叛軍也內亂不止。

直至763年唐代宗時,持續八年的叛亂才總算告終,史稱“安史之亂”,這也是唐朝由盛轉衰的主要原因。

唐朝後期,由於地方藩鎮割據以及宦官專權,國勢不振。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黃巢發動起義,大肆屠略。關中及關東地區因連年寇亂,殘破不堪,“極目千里,無復煙火”。

而後藩鎮交兵,唐政府解體。終於在907年,曾經為黃巢部將後又降唐的節度使朱溫篡唐,改國號為“梁”,定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是為梁太祖,唐帝國覆滅。

然而梁的政府,是以軍隊為主體的藩鎮型政府,根本無法做到統一,整個中國又進入了一個各方勢力割據的“五代十國

”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