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圍困的日子裡,學會與生活和解

轉眼又到了春暖花開的季節,過去這一個多月,無數的人們為了與疫情鬥爭付出了巨大的心血。這場突如其來的變故,似乎一下子拉近了我們與生死的距離。人生路漫漫,在

《趕路人》這本書中,作者李小曉就用細膩的筆觸為我們講述了她身邊那些真實的人生故事,關於愛情、親情、婚姻、疾病、悲喜......而這些故事裡,都有我們每一個人的影子。生命歷盡千帆,縱有再多的苦痛,我們也要繼續趕路前行。


3月17日(本週二)晚20點-21點,《趕路人》的作者李小曉老師將來到京東的直播間,和大家聊聊如何“在圍困的日子裡,與生活和解”。參與方式詳見文末。


切出人生肉絲的拼盤

劉墉


我花了四個夜晚,一口氣看完小曉的《趕路人》,這是我近年少做的事。


首先因為書寫得精彩,一波接著一波,看似故事結束了,又柳暗花明,別開生面,吸引我往下看。而且她從生老病死的城市寫起,再把場景拉到全球;從省吃儉用的上一代,寫到奢華的社會精英,尤其寫後者的情感世界,是我很好奇的。


我也對小曉好奇,想深入瞭解這位在國內擔任著名財經雜誌記者,後來到紐約的新華社北美總分社工作,再從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所畢業,轉往香港金融界發展,還曾經帶著丈夫和孩子來長島看我的才女。可是就像小曉本人顯露的慧黠,她的作品也古靈精怪,讓人看不到隱藏在後面的她。為此,我特別寫信問她靈感的來源,她的回答是:


“有句話說‘所有創作都是自傳’,例如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就是取材於他的真實生活,書中綠子的性格和他的夫人陽子是一樣的。


“我的文章也是如此。文章的人物姓名、背景都是虛擬的,但每個人物都在真實生活中有原型。有的人物是幾乎未經雕琢地還原了一個真實故事,但有的人物則是對應了兩三個原型。


“往往最初我都是被生活中某件事打動,然後追根溯源去還原一個完整的故事。例如《我的父親老何》,就是緣自一位年長的朋友講起他父親去世前,他總喜歡和父親擠在一張病床上睡覺,長期失眠的他在父親的鼾聲和點滴聲中總能安然入眠。聽他講這個情節時我非常動容,於是結合他父親的故事,摻雜了我對自己父親的理解,有了那篇文章。


直播預告 | 在圍困的日子裡,學會與生活和解

“是的,寫回外婆家過年那一篇幾乎沒有虛構成分,都是真實所見所感。”

按說一個小說家在作品中隱藏自己是對的,我之所以這樣問,一是由於好奇,一是因為在她的作品中,“熱筆”與“冷筆”交互出現。熱的地方,譬如寫姥姥的假牙、姨娘的褥瘡,有血有肉,是深情的流露;冷的地方,譬如寫婚外情,明明纏綿激情,卻顯露了出奇的冷靜。像是:


中年男人和女人都是一座座孤島,自給自足已是不易,還能時不時互相溫暖就是榮幸了。無關愛情,無關財富,義氣大於柔情。


但我情願在我和黃芙的關係中增加一些物質的成分,彷彿這樣就可以讓關係變得更加簡單,符合社會廣義的情人模式。


……


她不僅不需要我對她負責,不僅不會尋死覓活地挽留我們的關係,甚至不覺得我們的關係需要一個解釋。

她就這麼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她要結婚了,不知道是和誰,更不知道是從何時開始的。


再也許,當我欣賞地望著她獨立的背影穿梭在全世界, 我就應當有預感,這樣的女人,是應該送給我這樣的結局的。


……


我想小曉的“冷筆”,應該得力於她的見識,年紀輕輕就能“卻道天涼好個秋”;也得力於她從事新聞工作多年,能夠冷靜客觀地記錄。那種不疾不徐、娓娓道來的筆觸,像把刀,慢工細活地切出“人生肉絲”的拼盤。


直播預告 | 在圍困的日子裡,學會與生活和解

正因此,我被吸引,欲罷不能地看完整本書。而且在結尾處見到小曉描述她的家鄉——西安,以及那段耐人尋味的話:


有浪漫遐想的故鄉總能幫人招桃花。比如我認識一個姑娘,來自沈從文的故鄉,偏又在國外念過書,湘西小鎮的泥土氣息和華盛頓的櫻花香混雜成一種只聞其名便可為之傾倒的神秘感,讓這姑娘這些年不知吸引了多少男青年。


西安也是招桃花的重鎮。回想我寥寥可數的桃花史,多少可以歸功於故鄉的威名。


這或許是中國新一代精英的特色:古國的文化、泥土的氣息,經過現代思潮的浸潤、國際環境的衝擊,在理想、夢想、創新、懷舊與現實之間撞擊出迷人的氣質


直播預告 | 在圍困的日子裡,學會與生活和解

這讓我想到伊朗名導演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的影片《生生長流》,在天崩地裂的大地震之後,死裡逃生的難民在空地上架起天線,看世界足球大賽。


人生短暫,就像小曉的書名《趕路人》,只是那樣發生、那樣發展、那樣計較也不計較,然後那樣結束 。


每個人都會走過那麼一遭,很輕也很重,很壯麗也很淡遠,很特殊也很平凡……


直播預告 | 在圍困的日子裡,學會與生活和解


以上內容摘選自《趕路人》序言

插圖源自網絡


直播預告 | 在圍困的日子裡,學會與生活和解


《趕路人》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有著閱讀質感的小說文集,也是一本容易引人共鳴的讀心著作。親情、愛情、鄉情、婚姻、疾病……是人行走於世間繞不開的永恆主題

,這些主題,演繹出了一個又一個截然不同又頗有共鳴的故事。

故事總是開始於結束之後,我們都忙著趕路,有的時候卻不明方向,有過彷徨,有過迷茫,在人生的單行道上,嚐盡人間百味。

作者在前行的過程中,將自己聽到的故事、心情、思考傾注筆端,分享他人故事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自己,產生共鳴,最終與生活和解


直播預告 | 在圍困的日子裡,學會與生活和解

李小曉,曾任新華社駐美國記者,財新傳媒高級記者。如今就職於另一家一線投行,為了延續摯愛的文字工作,她創立了公眾號“二氧花旦”,內容深受讀者好評。


直播預告


直播主題:圍困的日子裡,與生活和解

時間:3月17日(週二)晚20點-21點

觀看方式:打開京東APP,掃描海報上方二維碼,即可進入直播間


直播預告 | 在圍困的日子裡,學會與生活和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