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歸文化的教育

傳統文化是如今比較熱的話題。復興傳統文化,又該如何迴歸呢?

迴歸文化的教育

學生時代所學習的:“百善孝為先”“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擇其不善而改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些膾炙人口的經典,對於這些名句多的是逐字的翻譯和字面的解釋,而對於它們背後的故事,作者的情懷,我們所應感同身受的德行氣節,我們鮮有了解。更多的是傾向於的西化教育,傾向於學術與慾望。淡化了教育的本質是如何做一個人,培養一個人的擔當、胸懷與格局,先學做人,再去做事。所以很多培養出來的“人才”皆是有才無德。

迴歸文化的教育

更有甚者把金錢與權利當作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誌。這就導致很多家長老師把成績的優劣當作衡量學生是否優秀標準。孩子學習成績好,家長就對兒女百般溺愛,捨不得孩子受苦,並傾其一切滿足孩子的欲求,父母傾其所有,卻培養不出一個懂感恩的孩子。認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卻不知道父母的艱辛與無助。

迴歸文化的教育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連綿幾千年屹立不倒,那是因為我們有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支撐著我們的民族繁衍生息至今。所謂的迴歸,就是要回歸文化的本質——以文化愚,以文啟智。用文化最根本的德行,責任,仁義,去教育一個孩子,明禮儀,知感恩。學習文化要追本求源,從古代先賢至聖的智慧裡,去尋找我們活著的意義,清楚明瞭自己的內心。並要種種的名利虛榮的假象裡解放出來,摒棄虛榮的觀念。讓這顆心有寄託、能安住,找到生命的歸屬,我們就能迴歸文化最本質的教育,成全自己生命最真實的完美。

迴歸文化的教育

(個人觀點,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