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修造長城掃平百越,而且還平定了六國焚書坑儒。他是偉大的帝王還是殘酷的暴君呢?

金剛玻璃心


偉大與殘酷並不矛盾,仁慈的帝王不一定偉大,殘酷的帝王不一定就不偉大

歷史上但凡偉大的皇帝手上都沾滿無數人獻血,比如秦始皇、漢武帝、隋煬帝、唐太宗、明太祖,而作為最底層的我們是無法體會到站在最高權利巔峰的帝王他們掌握普天之下生殺予奪,只是他們解決問題方式比較暴力直接,面對威脅會毫不猶豫將其斬殺,而那些仁慈的帝王更多是用溫和的手段解決問題,比如劉秀、趙匡胤

秦始皇偉大之處在於諸多開創性

①統一六國。秦自商鞅變法以國力日盛,待秦昭襄王時候,秦國已經無敵於天下,統一六國指日可待,到了秦始皇時代,秦始皇13歲登基22歲親政,並聯合呂不韋誅殺權臣嫪毐,之後秦始皇又誅殺呂不韋,秦始皇徹底掌控權利,之後全力發動滅六國之戰,秦始皇用了先後不到十年時間消滅6國,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社會


②車同軌書同文統一文字度量衡。秦始皇建立第一個中央集權封建制度後便開始實行相應的配套措施,秦始皇修直道連接原六國領地,並廢除原六國各自文字,保留秦國文字,以秦國文字作為唯一書寫文字,並統一貨幣及度量衡,這些措施大大加強了政治經濟交通方面的統一

③北擊匈奴。秦在消滅六國後放眼宇內,唯有北方匈奴是秦國最大威脅,於是秦始皇命蒙恬率30萬秦軍將匈奴追擊數百公里,胡人不敢南下牧馬,在擊潰匈奴後,秦始皇命蒙恬將原趙、燕長城連接一切,稱萬里長城

④南征百越。百越所處的位置大概位於現今的福建、兩廣、越南北部一帶,這是當時中華大地最後一塊未被征服之地,因此秦在統一六國沒多久就急不可待地發兵征服百越,前後共出軍3次達80萬兵力之多,而這些兵力佔據當時秦帝國80%的兵力,可見秦始皇對擴張領土的重視程度

秦始皇未殺開國功臣及六國貴族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並沒有殺死一位開國功臣,這如果都不能說明秦始皇不是暴君的話那麼秦始皇未處死六國貴族這點就可以說明秦始皇完全不是暴君

六國國君除韓國國君是直接被處死外,其他國君都是被流放,而楚國國君被貶為庶人,但並未被流放,不僅如此秦始皇還把原六國王儲遷移到咸陽,有的甚至還做了官,而六國貴族大多是被貶為庶人,但並未處死他們,這跟後世皇帝相比,已經算是很仁慈了。

秦滅趙,(趙奢子趙牧)牧子興徙咸陽,秦封武安侯,遂為扶風人。(王儉:《姓譜》)

對比劉邦;劉邦建國後大肆誅殺異性諸侯王,曾經跟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也被一一誅殺

對比朱元璋;劉邦誅殺功臣大多是誅殺武將以及異性諸侯王,朱元璋不僅殺武將甚至文臣也誅殺不少,如果有人說秦始皇殘暴,那劉邦和朱元璋不知比秦始皇殘暴多少倍了

焚書坑儒雖然殘暴但並無過錯

很多人是被影視劇中焚書坑儒殘忍的畫面被誤導了,他們以為是秦始皇殺了天下所有儒生,並焚燬了所有書籍,這樣算來,天下儒生少則也有數萬人多則十幾萬或幾十萬吧,如果是誅殺這麼多人肯定會遭到群臣反對,畢竟大秦還需要有學問的人來治理天下,如果真的殺了那麼多人那麼書同文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實際上焚書坑儒焚的只是誹謗議論秦制的書籍,所謂坑儒,坑的只是那些上書勸諫恢復分封制的儒生,而並非天下的儒生,那些儒生反對秦始皇實行郡縣制,反對封建制,要求恢復分封制,試問,郡縣制在秦國都實行了兩百年了難道放棄先進法制去實行周朝落後的分封制?而且秦國數代人的努力就是為了一統天下,如果恢復分封制那麼就等於秦國幾百年努力全部白費了,以秦始皇殺伐果斷會跟那些儒生講道理嗎?當然不會,因此焚書坑儒也並沒有原則上的過錯,只是手段殘暴了些

(“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西漢劉向《〈戰國策〉序》:“任刑罰以為治,信小術以為道。遂燔燒詩書,坑殺儒士”

修築長城勞命傷財但解決來自北方威脅

長城自春秋戰國時期在秦、燕、趙北方邊境就開始小規模修築了,因為遊牧民族擁有騎兵速度上的優勢來去如風,讓緊靠漠北草原的諸侯國非常頭疼,因此修築長城對他們來說既經濟又非常有效地阻擋遊牧民族

因為了有了長城匈奴騎兵如果還想劫掠,那麼必然要穿過長城,因此長城讓不固定的戰場變成固定的戰場,而且對騎兵還具有剋制性,但是秦、趙、燕三國長城都各自為政,互不相連,因此匈奴騎兵還是有機可趁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決心把三國長城連接一起,從河套的嘉峪關到遼西的山海關,形成一道人造軍事防禦工程,彌補了我國地理上北方防禦缺陷

[長城的修築使中華文明正式形成一道天然封閉地形圈,能有效抵禦來自西北、北方、東北的異族入侵],為中華民族文明延續帶來不可估量的價值

征服百越死傷無數但解決來自東南亞的威脅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秦始皇發兵20萬征服百越,但由於無法實行熱帶叢林環境,大多士兵染上惡疾,20萬兵力損失大半,剩餘兵力退守到嶺南北部伺機待動

在吸取了第一次戰敗經驗,秦始皇命人修築靈渠打通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來自巴蜀的糧食可以通過水路源源不斷運往珠江流域,秦始皇又派30萬大軍加20萬後勤農夫,其中這30萬大軍有相當一部分是原楚國士兵,他們驍勇善戰且更能適應南方炎熱氣候,因此一戰平定百越,同時設立南海郡、象郡、桂林郡,使其完全行使和秦內地一樣的郡縣制



縱觀中國地形:西部有青藏高原天然屏障、東部有汪洋大海,唯有南北方向可侵入中原內地。秦始皇在北方修築長城抵禦了來自北方草原的威脅,在南方征服百越徹底阻斷了來自東南亞的威脅,秦始皇的這兩大舉措為中華民族提供了永久性的安全保障

總結,秦始皇將原本一盤散沙的中國變成一個不僅地理上統一而且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統一的國家必須要以常人所不能理解的鐵腕手段才能使之可以最終完成,而這種鐵腕手段則被後世儒生報復性地理解為殘暴


朝夕聞道


他是大一統中國的鼻祖,是中華民族雄踞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開拓者,是中華優秀燦爛歷史文化的締造者。

他是偉大的,中國史上不可多得的帝王。

戰國時期,諸候間多年不斷征戰,造成社會動亂,百姓塗炭,民不聊生,整個社會一片混暗。人民心中早就呼喚著一位偉大帝王的出現,來結束這個動亂的世代。秦國經過商鞅變法,迅速從“七雄”中脫穎而出,而國富民強。為結束戰亂平定六國及百越,建立大一統的帝國,他親手締造了百萬虎狼之師,用十年左右的時間結束了支離破碎的亂局,建立了大一統的多民族帝國。

大一統秦國建立後,為了便於國民的交流與交往,共享統一之便利,他先後統一了度量衡,統一了貨幣,統一了文字。特別是為便於文化交流而統一文字,他不惜“焚書坑儒”,用強硬的手段推行了小篆文字的通用。為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不斷侵襲,保障國泰民安,他又不惜傾國家之力,修築阻斷遊牧民族侵擾的通道,在崇山峻嶺之上修築氣勢宏偉的長城。既保證了當時國家的長治久安,又為中華民族留下了萬世瑰寶,造就了中國悠久燦爛文化的鐵證,成為當今世界的罕世奇蹟。雖說他篤信神靈,奢侈腐化,為自己修建阿房宮、秦陵地宮、守護其靈魂的兵馬埇等。在當時也真的可說對人民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但站在今天或歷史的高度去看待,他卻為中華民族立下了舉世之功。你想,一個區區的兵馬埇坑,就記載了二幹多年前的中國文化,每年吸引上百萬中外遊客前去觀看。那未,等到秦陵地宮哪日被揭開面紗,那恐怕真的要撼動整個世界了。若不是阿房宮被焚,你想它那恢宏的氣勢,豪華建築,精美的雕塑裝飾及琳琅滿目的舉世之寶,真的能讓世界為之醉倒。

總之,雖說他沒少痛遭歷史文人的針砭,但無論是從他對大一統多民族國家的建立,還是從燦爛歷史文化的記載與傳承。無論是從他對後世人們留下的無限啟迪與遐思,還是從他給後人留下的富足精神和財富。他都不失是中國乃至世界史罕有的帝王,是中國的驕傲,是偉大的帝王。


馬現合


秦始皇有很多豐功偉績,被尊稱為“千古一帝”,同時“暴君,暴秦,”的帽子也被扣在頭上,他也是歷史上最受爭議的帝王。

橫掃六國,統一海內, 秦始皇結束了戰國長期混亂分裂的局面,建立第一個封建王朝,為後世灌輸了一個國家大一統的思想,建立大秦帝國後實施的一系列政策對後世影響深遠,確定了中央集權,建立的帝制,被後世沿用2000餘年,直至清朝,廢除了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現在郡縣成省市縣,統一文字,才能使中國文化博古通今,意義重大成為一個民族的基礎,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車同軌,道同距,為人們的經濟文化交流活動,提供了極大便利,修築萬里長城,綿延萬里,至今也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抵禦北方胡族入侵,南征南越,將福建、兩廣納入中國版圖,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把該地區的納入中國疆域,奠定了中國版圖

如此多的豐功偉績,為何還有“暴君,暴秦”帽子,焚書坑儒被列為秦始皇一生最大的罪狀,秦始皇為什麼這樣做那 是為了禁錮人們的思想,進而全國統一思想,這對於一個完成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作用很大,能保持國家高度思想統一,保持國家持久的統治這無可厚非,我們不能以我們現在人的思維,去評價那時候的歷史事件,但卻不得承認對後世儒家文化有所影響。

但是不得不說秦始皇晚年的暴政,,兵役賦役,苛捐雜稅特別嚴重,自己追求長生之道,鑄造空前絕後的皇陵,命徐福尋仙山,煉靈丹,以求長生,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秦始皇想長生不老,建造的皇陵也要與在人間的一樣,弄得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如此帝王雖說有過,但他的功績不可磨滅,“千古一帝”當之無愧。


渾然—天成


偉大毋庸置疑,至於統治殘暴更多是時代的原因,也成了他一生的汙點。

千古一帝

秦始皇統一六國,書同文、車同軌,讓中國真正意義上進行了統一。設立了郡縣制和三省六部制,為後世兩千年沿用。另外修建長城,抵禦了遊牧民族的頻繁騷擾,又興修水利、修馳道,無不是利在千秋。自秦始皇開始,中國版圖核心地帶便已經固定,至今沒有改變。

殘暴統治

但是他的殘暴也是有目共睹,因為書生對統治階級的不滿意,而發起了焚書坑儒,造成了無辜百姓的死亡和典籍的消失,損失不可計量。秦朝以法學為尊,徭役繁重,輕罪重刑,這也是導致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時代造就了秦始皇,時代也選擇了法家,後世王朝也多沿用了秦朝的統治措施,只是進行了演變和完善,總的來說,千古一帝沒有疑問。


史知今


感謝提問。

秦始皇統一六國,修建長城抵禦北方匈奴的入侵,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第一次將郡縣制應用到國家治理當中,使得統一的概念逐漸被認可。從這些層面來講,秦始皇毫無疑問是偉大的皇帝,前無古人亦後無來者。

“奮六世之餘烈”

公元前247年,嬴政在咸陽繼承王位,在對內平定長信候嫪毐的叛亂,除掉權臣呂不韋后,開始親政。重用李斯、尉繚,開始了統一天下的腳步。

自公元前230年開始到公元前221年,嬴政用了10年時間,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嬴政認為自己的功績超過了以往任何一位君王,開始稱皇帝。

安定帝國

剛剛建立的秦國並不安定,北有匈奴,南有百越,國家的邊境一直遭受到襲擾。

為了解決外患,嬴政再度發動了戰爭。大將蒙恬率軍北上,出征匈奴,一戰將匈奴人打怕了。為了避免匈奴人不斷的襲擾,始皇命蒙恬將燕、趙、秦等國家的長城連接起來,用以抵抗匈奴。

而另一方面,又有一支大軍南下百越等地,去征討百越等少數民族,這也是秦軍損失最大的地方。秦末農民起義時,蒙恬的大軍與駐紮在百越的軍隊都沒有回到中原,否則項羽絕對不會贏得那麼輕鬆。

維護國家的完整

國家統一後,嬴政又迎來了新的問題,那就是國家雖然統一了,但是包括秦國在內,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字、度量衡、貨幣,甚至是車轍都是不一樣的。

這樣也就造成了七個國家的人在交流以及互相交易的時候非常不方便,極大的阻礙了國家的發展,甚至是會衍發矛盾,不利於國家的統一和穩定。

因此,始皇下定統一全國的文字、貨幣,使用統一制式的稱量工具等,以此來促進各地的融合。

始皇還將全國各地的有學問的人請到咸陽,讓他們做博士,但是六國的人並沒有真心承認這個國家。

秦始皇即位的第三年前往山東封禪泰山,隨行的儒生們因為封禪的過程而爭吵不休,這讓秦始皇明白六國沒有真正的認同自己。真正激怒秦始皇的事淳于越的上書,請求廢除郡縣制恢復分封制,這讓秦始皇明白要想讓天下歸心就必須控制思想,那麼無關緊要的書籍就不能留,這也是焚書坑儒的原因。

小結

綜上,秦始皇在統一天下後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與完整,包括所謂的焚書坑儒。更何況,焚書坑儒保留了所有的醫書、農業書籍等有關於日常生活的典籍,對歷史進程並沒有影響。而且秦始皇統一天下,使大一統初入人心,深深影響到了後世,厥功至偉,稱其為千古第一帝毫不為過。


盛夏一抹清涼


秦始皇贏政,中國古代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歷史上的秦始皇嬴政,自繼承王位後,諸子百家、戰國七雄,任何一個都希望能統一全國,但真正做到了是秦國,是嬴政的一統天下。他的偉大功績主要是:掃滅六國,統一海內;開創帝制,加強中央統治;修造萬里長城,抵禦外敵入侵;廢除分封制,改行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行同輪,統一文字和貨幣等等。此等功績,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沒有哪一個封建王朝能夠做到,沒有哪一個皇帝能夠與其比肩!

是秦始皇稱帝后,主張“事皆決於法”,從而高揚起“法治主義”的大旗,以理天下。當然,對秦始皇來說,他所以無限鍾情於“法治主義”,那是他在很大程度上把“法治主義”看成是他的強力意志、優勢意志、佔有慾、權勢欲的最充分的表現。但是他重視法家思想,主張以法治國。而不象後來所謂的儒家以仁治國。正是漢武帝的竭力維護,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儒家思想,什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謬論,使之封建主義腐朽儒學之糟粕毒害貽誤中國歷史長達幾千年,極大的阻礙了中國歷史本應以法治國的民主化進程。

秦始皇致力於建立幅員遼闊的華夏帝國,他莊嚴宣佈:“朕以始皇之名在此立誓,朕在,當守土開疆,掃平四夷,定我大秦萬世之基;朕亡,亦將身化龍魂,佑我華夏永世不衰。”因此,我們有充分理由說,如果沒有秦始皇,就可能沒有中國,也就沒有了今天的華夏。

關於秦始皇的歷史評價,始終褒貶不一。作為第一個完成華夏大一統的皇帝,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歷史證明這完全是子無虛有,純屬後人的杜撰。持這一觀點的是民國時期興起的“疑古派”,近幾十年的出土文物,有力地支持了司馬遷《史記》的真實性,從而證明了“疑古派”觀點的不成立。魯迅先生在《華德焚書異同論》曾替秦始皇喊冤,他認為“秦始皇實在冤枉得很,他的吃虧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幫閒們都替新主子去講他的壞話了。不錯,秦始皇燒過書,燒書是為了統一思想。但他沒有燒掉農書和醫書;他收羅了許多別國的‘客卿’,並不專重‘秦的思想’,倒是博採各種思想的。”修造萬里長城,並沒有勞民傷財,而是把原六國所修長城連接起來;更沒有所謂“孟姜女哭長城”之事。而正是中國歷史上的萬里長城和秦始皇陵兵馬俑才獲得了當今被稱之為世界奇蹟的盛譽。

以上鐵的事實以及歷史真象,無不證明了秦始皇是一位當之無愧的偉大帝王,而根本不是所謂的殘酷的封建暴君;是千秋偉業、功勳卓著的一代明君;更是光耀中華、流芳萬世的“千古一帝”!








老劉


偉大的帝王和殘暴是兩個概念。仁慈的皇帝不一定就是偉大的皇帝。

秦始皇統一六國,並不代表了統一了就安定了。東周從春秋戰國到秦時的統一分裂了四五百年。

名義上雖還是東周,但早已是各自為政了。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體制和文化,並且已經根深蒂固。

秦始皇統一以後迅速的把各自的文化和體制進行了大整合,錢幣的統一性便於經濟的發展,利於老百姓的生活。

字體的統一性便於書寫和文化的發展。

尤其是郡縣制的設立,增加了中央的集權,對後世影響深遠。

修建長城防禦外敵,對安定邊關起了很大作用。

秦始皇帝功績不是一句兩句話能夠表達的。他絕對是千古一帝,一個偉大的帝王。

像明朝的嘉靖和萬曆二十年不上朝,他們比起秦始皇來那還叫皇帝嗎?

秦始皇用短暫的一生做了別人幾輩子做不成的事。對後世貢獻和影響都是起了里程碑意義。

有人說他殘暴,我認為是對他的一種詆譭,歷史上比他殘暴的皇帝多多了。朱元璋一個胡維庸案和藍玉案牽連10幾萬人,歷經10餘年。

被後世譽為康乾盛世的文字獄又死了多少人,北齊從高洋開始一連幾個皇帝有哪個不殘暴?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屠城都是幾萬幾萬的殺,還有很多皇帝更是數不勝數。

作為一個統治者,尤其是一個結束分裂統一的統治者有一定的殺戮也是在所難免。

有句老話,一將功成萬骨枯。別說是皇帝了,無論什麼也改變不了秦始皇千古一帝的稱號。


孔孟之鄉禮儀之邦


任何一種殺戮都是罪惡的,哪怕是以國家的名義;

任何一種奴役人民的行為都是罪惡的,哪怕是以所謂的建立豐功偉績的名義,何況還是以犧牲生命為代價;

任何一種以窒息人民的行為,作為手段而達到目的的都是最惡的,哪怕是以文明為藉口的。

任何一種以狹隘民族主義,來泯滅人性的善良。或以罪惡的手段消滅罪惡,都是邪惡的。

我們不要把那些古老的所謂的豐功偉績,以個人的名義來歌功頌德,歌頌的歸功的應該是那些為此有所付出的廣大人民,還有那背後值得沉痛的血腥。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那些古老文明的美麗,和那些美麗背後的心酸故事,都包含廣大人民群眾心血和生命,而非某個人的功勞。

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他們才是創造歷史的英雄。





山水一樣之間


千古一帝

秦始皇的秦是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一統六國,統一中國,消滅的舊時代,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這是不可磨滅的事實,秦始皇的功勞主要體現在

(1)疆土上:修馳道,修長城,開疆拓土,北擊匈奴,抵禦外敵。南征百越,為後來的漢朝消滅隱患,也擴大了領土,為中國成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疆域基礎。

(2)經濟上:統一了貨幣、度量衡,這樣的好處就是使百姓們和商人都提供了方便,不用擔心換來換去,解決了有錢買,卻買不到東西的局面,使市場更加靈活。

(3)文化上:統一文字,全國統一使用“小篆”,之後又創立“隸書”,使漢字筆劃的簡化,不用擔心別的國家看不懂字體而帶來的麻煩,為之後奠定了基礎。

(4)政策上: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廢除周朝的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將地方治理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掌控,對國家的統一和穩定起到促進作用。為此後兩千餘年的封建統治奠定了基礎,使之後的王朝也是用這種模式也一直流傳下去。

這便是千古一帝的原因,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為我們的後世有許多貢獻,世界上沒有多少人像秦始皇一樣,做出這樣的創舉。

暴君

為什麼有人認為秦始皇是暴君呢?可能是因為秦始皇的過錯,大興土木,建皇陵,勞民傷財,秦始皇一直是按照法學的方式來管理國家,並不是儒學,實行仁政,可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1)刑法:在秦朝,刑法嚴厲苛刻,沒有人情味,令人聞風喪膽,

一直實行暴政,這讓很多百姓承受不了,連陳勝吳廣,劉邦起義都是因為完不成任務是死罪,才不得已反叛的,但嚴厲的刑法也使秦朝管理的井井有序。

(2)政策:統一六國後,一直使用勞役,讓百姓不能夠安居樂業,大興土木,修長城,建皇陵,加上刑法,讓百姓確實水深火熱,經歷了統一的戰爭還不能休養生息,繼續勞役他們,毋庸置疑,這是非常不明智的選擇。

(3)焚書:焚書坑儒不是一回事,而且焚書也李斯提出來的,焚書都是民間的書,民間只允許有法學,想使用愚民政策

,禁止偷偷私學,統一思想。但是秦始皇焚的書還有備份在圖書館裡面,並不是全部焚燒完,只把民間的收集起來焚書,真正的是項羽燒完的,攻打咸陽,一把大火把咸陽燒了。

(4)坑儒:坑儒是坑殺方士,並不是儒學弟子,當時,秦始老糊塗了,天天想長生不老,找來許多方士,來煉仙丹,那時候方士大多數是儒生。後來秦始皇被徐福,盧生等人騙了,大怒,要殺人那些人,於是就有了“坑儒”。

所以整體來看,秦始皇的功大於過,我們也應該看的全面,不能否定他的功績,不能不認清他的過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個人認為秦始皇還是千古一帝。


獨白L


世界上,最難評價的是人,不論古代和現在。咱們是說名人。

這個說法,包括兩方面——一是,同一個人,在不同人看來,可能會有截然迥異的評價,所謂“一千個人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因為評價者所站的角度不同;二是,大多數的人,都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混合體”,這就使人們對其評價的難度大大地增加。

秦始皇亦如是。

劉邦還是亭長的時候,遠遠觀望秦始皇,“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豔羨之情溢於言表。項羽見到秦始皇遊會稽,說:“彼可取而代也。”絲毫不把始皇帝看在眼裡。

對秦始皇的評價,歷來也是各執一端。當然,在漢以後儒家的眼裡,秦皇肯定是仁義不施、暴虐專橫了。

那麼,能不能對秦始皇做一個比較公允的評價呢?應該可以——即,只能將其放在當時具體的歷史環境去考察;並從稍微長一些的歷史進程對其功過作評價。

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用十年橫掃寰宇,剪滅六國,又當了十年始皇帝。

西漢賈誼寫了一篇非常著名的《過秦論》。

其曰: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以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毀名城,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駑,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二百多字,概括了始皇的一生,有好也有壞。

賈誼後面還有話,一言以蔽之,就是秦始皇有成功也有失敗。最大的失敗,就是“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然則死後沒多久,輝煌鼎盛的秦朝大廈,就轟然倒塌了。

始皇何以成功,賈誼說得很清楚,首先是“奮六世之餘烈”。從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開始,連續六代秦王,並未改弦更張,嬴政,繼承了六世先王的遺志,這是他成功的重要條件。

商鞅變法,主要是重農、尚法、強兵。重農,開墾了大片耕地,使秦國的農業,明顯發達於其他諸侯國;尚法,削弱了舊貴族,培植了新興的封建勢力;強兵,不在於武器和戰法,而是憑軍功分地封爵,是秦國軍隊的戰鬥力大大增強。

實際上,對秦國還有過重大貢獻的,是昭王在位時的國相範睢。他促成秦王親政,趕走魏冉,不許太后擅權,實行遠交近攻,建立職業軍人的禁軍,主張“得寸則王之寸,得尺則王之尺”,即牢牢控制佔領的疆土。

儘管前260年,長平之戰也令秦國遭受了重大損失,使其建立統一帝國的目標延緩了幾十年,但打敗趙國之後,秦國再也沒有強敵。

秦王政,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即位的,他所面臨的,已經沒有可與秦國匹敵的對手。

儘管如上所說,秦王嬴政的個人意志和性格,在其成就統一大業過程中,還是起到了重要作用的。

如果他不是臨危不懼,長信侯嫪毐叛亂的時候,可能已經就落敗了。那年他22歲。

假設他性格過於懦弱,後來也不會毅然除掉仲父國相呂不韋。

征戰十年,雖然六國對手已無昔日雄風,但狡猾和難纏程度並不減當年。

就是說,嬴政,是在前六世秦王積累的基礎之上,加上個人的濃重色彩,才打下了一個前無古人的大一統帝國。

從商周開始,已經不斷受到西北遊牧民族的襲擾。西周時的晉國,已在北部邊界修建城牆,以御外侮。末年的平王,乾脆被西戎趕到了洛陽。

賈誼說,秦皇統一後,“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這對於中原的政權和百姓來說,總體上是好事。但又似乎怨聲載道,孟姜女哭長城未必是史實,可以算是一種評價。

再就是平百越,設郡縣,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還有焚書坑儒,等等。差不多都是譭譽參半。

究竟該怎樣公允評價秦始皇呢。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了一個“資本人格化”的概念。在西方現代經濟學中,儘管有不少經濟學家扭扭捏捏,但實際上很看重以這個概念來評價和研究資本、資本所有人和管理人的作用。

其實,不妨把類似的概念,也借用到對戰國時期人物的研究和評價上來。

就是說,秦齊楚燕韓趙魏的所有者或“法定代表人”們,不過都是一定“資本”的人格化。

區別在哪裡,在於秦王嬴政,是秦國這塊看似偏遠但實際上農業相對發達這樣的“資本”的人格化;而六國的君王,雖然基本上也都是新興的封建制度“資本”人格了,不過,或者不夠純粹,或者程度較低。

“資本”的本質是“逐利”。發展到了戰國時期,中國的農業社會,已經發展到必須在向前進一步,徹底擺脫奴隸制生產關係的程度。

因此,統一成為大趨勢。

只有統一,才有可能抗禦西北部遊牧民族的侵略;也只有統一,才能應對黃河長江等水域頻發的旱澇災害。

不管秦王嬴政肚子裡打什麼算盤,但當其登上王位,且不是無所作為的話,他只能一往無前地這樣幹。這種似乎被內在規律所操縱,就是“時”和“勢”的力量,也就是借用“資本人格化”要說明的道理。

秦始皇,是被時代的大勢裹挾著前行的。

統一六國後,還要平定百越,這就是“資本逐利”的效果。如果假以時日,他不是半百病亡,難說他還會往哪裡打。總之,只要有可能,大概他就不會停歇。

當然,他本人,也並非毫無主動。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都是他主動做的。

可是,這些事,別給他戴高帽,是他聽了儒生們的忽悠,“改制”的結果。

戰國時的鄒衍,搞了一套“五行終始說”,大意是說,從黃帝開始,禹湯文王依次為“土木金火”四德。一些齊儒諫議始皇,秦當改製為“水德”。於是,始皇下詔:“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更名河日德水,以為水德之始。”黃河都不叫黃河了,叫德水。同時,“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書同文,車同軌等等,是因為秦始皇迷信。客觀上,反倒成了好事。

焚書,是嬴政的一大敗筆。這是被李斯忽悠的。不過,商鞅變法的時候,也禁過《詩》《書》。

秦國雖然農業發達,但文化上卻相對落後。從孝公開始,歷代秦王即便不是文盲,也一定沒讀過多少書,他們不懂得如何統一人們的思想,很容易就被有些文化的像李斯這樣的人牽著鼻子走了。

坑儒的事情,需要另說。一幫方士,騙秦皇可以尋到長生不老的秘方,後來他感覺受騙,就一忽隆活埋了幾百人。這倒不是他有意禁絕儒學。

至於秦始皇嚴刑酷法、暴虐恣肆,有他的相當部分責任,也有後來儒學的誇大其詞。

哪個君王對妨害到自己權勢的人和事寬大柔和過麼,其實沒有。被儒家吹得天花亂墜的三代,比如西周,武王伐紂和周公平定“三監之亂”,那都是大開殺戒,“血流漂櫓”的,看看《尚書》,就能明白。

還有說秦始皇大修宮殿,“以人從欲”,又有哪個皇帝不如此呢,除非形勢局面不允許。

說到秦始皇四處巡遊,不能說沒有遊山玩水成分,但更主要的,是他對各地的治理狀況不放心,皇帝這個“法定代表人”屬於“無限責任”,往往又信不過手下,不親自巡遊不行。


歸納一下——

秦始皇最大的功績,是在西周之後,再次實現了中國的大一統。而且,從質和量上,都大大不同了——疆域面積增加很多,而且,徹底清掃了奴隸制的殘餘。這為隨之而來的漢代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漢依秦制,實行的基本是秦朝的一整套制度。

秦皇所做的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包括修秦道等等,儘管他有自己的目的,但客觀上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其他的事情,前面已經講過了,焚書是大壞事;暴虐酷法未必只他這樣幹了。

怎麼概括呢,不一定說秦始皇多麼偉大,但講是千古一帝絕對配得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這幾個屬於一個級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