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裡可耕田


桃花源裡可耕田


桃花源裡可耕田


桃花源裡可耕田


1959年7月,毛主席寫下《七律:登廬山》。“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裡可耕田?”

桃花源裡可耕田

趙新月書法《七律登廬山》

這首詩,最後兩句“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裡可耕田?”究竟怎樣學習和理解?歷來解釋不一。大致有四種解釋,依次如下。

第一種解釋:如今我們的祖國,正在建設新社會,實現人們夢寐以求的社會理想,陶淵明是不是還在他幻想的桃花源裡耕田呢?

第二種解釋:祖國已經變成了社會主義幸福的桃花源,陶淵明可以來新社會耕田了。

第三種解釋:陶淵明曾經想到桃花源耕田,但只能是空想;今天的新中國跟桃花源不同,今天的知識分子也跟陶淵明不同,不會再去這樣幻想。這個解釋,是周振甫提出的。

第四種解釋:陶淵明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今天的人們還能躲到幾千年前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躬耕自樂的桃花源嗎?這個解釋,是藏克家提出來的。

以上四種理解,哪種更切合毛主席的本意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