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太遠,但遂昌很近——再現古代文人筆下不朽的理想世界

說起《牡丹亭》這個死而復生的傳奇愛情故事,有人嚮往《遊園》的“

奼紫嫣紅開遍”,有人感觸《驚夢》的“良辰美景奈何天”,卻不知道這五十五出的戲本里上演最頻繁的一折其實無關情愛,而是《勸農》。

“桃花源”太遠,但遂昌很近——再現古代文人筆下不朽的理想世界

《勸農》從情節上來說,是杜太守離家“勸農”,以便引出後來杜麗娘的“遊園驚夢”,同時也正面塑造了杜太守勤政愛民的形象。真的如此麼?

我們小時候都會被要求全文背誦《桃花源記》,表面看來這也不過是寫了一個武陵漁人誤入桃花源而後來遍尋不著的小故事而已。其實是陶淵明在東晉亂世裡對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的理想世界的追求,《桃花源記》令人覺得似是寫實、似是虛構的,也正是如此。

“桃花源”太遠,但遂昌很近——再現古代文人筆下不朽的理想世界

“桃花源”太遠,但遂昌很近——再現古代文人筆下不朽的理想世界

而《勸農》這一出看似與主線愛情故事無關卻被頻繁上演的,寫的也正是湯顯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無論是描寫景色的“紅杏深花,菖蒲淺芽。春疇漸暖年華。竹籬茅舍酒旗兒叉。雨過炊煙一縷斜”,還是描寫人民的“乘穀雨,採新茶,一旗半槍金縷芽。學士雪炊他,書生困想他,竹煙新瓦

”都充滿了政通人和、安樂和順的氣氛。

“桃花源”太遠,但遂昌很近——再現古代文人筆下不朽的理想世界

“桃花源”太遠,但遂昌很近——再現古代文人筆下不朽的理想世界

“班春勸農”是古代父母官在開春時期的一個必要工作,在農業社會里“一年之計在於春”,父母官甚至是皇帝通過特定的儀式為這一年許下美好的期許,期待風調雨順、秋來豐收。

隨著時代推移,這項活動在很多地方都消失了,卻在湯顯祖曾經執政做過父母官的遂昌保留下來了,並在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成了《牡丹亭》唱本里古代文人理想世界的活樣本。

“桃花源”太遠,但遂昌很近——再現古代文人筆下不朽的理想世界

“桃花源”太遠,但遂昌很近——再現古代文人筆下不朽的理想世界

此時的遂昌正是“平原麥灑,翠波搖剪剪,綠疇入畫。如酥嫩雨,繞塍春色䖃苴”,“月明無犬吠黃花,雨過有人耕綠野”……這不輸於“桃花源”的世界,如今山上的植被已綠了,峽谷的水已沛了,遂昌神龍谷邀你共賞“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陰道上行。春雲處處生”山谷春景。

“桃花源”太遠,但遂昌很近——再現古代文人筆下不朽的理想世界

“桃花源”太遠,但遂昌很近——再現古代文人筆下不朽的理想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