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二十三年,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被迫害剿殺,原因就是這個

俗話說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歷代皇帝都是人精中的人精,不會不明白這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外敵當前時,他們把軍隊看得比命都重,對將領的提防比防隔壁老王還厲害。

手握重兵的將軍,沒有幾個好下場的。

萬曆二十三年,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被迫害剿殺,原因就是這個


正因為當老闆的皇帝對軍人很猜忌,給老闆打工的馬仔,沒有一個敢把軍隊貼上自己的標籤,口口聲聲說忠於皇上還不行呢,膽敢貼上自己的標籤,那不是耗子給貓撓癢癢,活膩味了嗎?

岳飛為什麼結局很悲劇?你千不該萬不該,不該讓百姓稱自己的軍隊為"岳家軍",是個精神正常的皇上聽到這三個字 ,都會後脊背發冷。

所以跟岳飛一起抗敵的韓世忠都沒事,他的軍隊沒人稱呼韓家軍,可惜了岳飛被12道金牌召回,弄了個莫須有的罪名處死了。

別罵皇帝,你若是皇帝,你比趙構做得可能還絕。

無獨有偶,除了南宋,明代也有一支以"家"字命名的軍隊,它的名字叫“戚家軍”。

萬曆二十三年,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被迫害剿殺,原因就是這個


戚家軍的老大叫戚繼光,他是個天生的將才,把行兵佈陣鑽研得爐火純青,什麼樣的戰鬥,只要讓他來指揮,準能旗開得勝、所向無敵。

最難能可貴的是,戚繼光不但重視軍隊戰鬥力的培養,還非常重視軍隊建設,戚家軍從士兵招募,到士兵體能訓練,槍械訓練、武器研發都有一套非常科學的制度,保證了軍隊始終充滿活力,在所有的戰鬥中均能立於不敗之地。

萬曆二十三年,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被迫害剿殺,原因就是這個


尤其是嘉靖四十年抗擊倭寇的台州之役,戚家軍大小戰鬥打了十三次,都獲得全勝。

其中戰果最輝煌的是台州花街之戰,此戰戚家軍斬首308顆,還生擒了2名倭寇首領。

萬曆二十年(1592年),戚繼光死後的戚家軍再接再厲,為朝廷立下新功。

這年春天,豐臣秀吉率日軍入侵朝鮮,朝鮮向老大明朝求援。

明廷遂決定調集北方邊防軍抗日援朝,戰鬥力強悍的戚家軍自然也被非常看好,充當了抗倭先鋒。

擔任遼東經略的宋應昌是浙江人,為了鼓勵戚家軍到異國他鄉跟日本兵死磕,決定在正常軍餉之外,給每名南兵"月支糧銀一兩五錢,行糧鹽菜銀一兩五錢,衣鞋銀三錢,犒賞銀三錢,共三兩六錢",這樣算下來,每個戚家軍士兵的軍餉每年達到了43兩,幾乎是普通軍隊士兵的兩倍。

萬曆二十三年,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被迫害剿殺,原因就是這個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在如此優厚的待遇激勵下,戚家軍在朝鮮作戰個個都非常玩命,表現異常神勇。

在第二次平壤之戰中,戚家軍一路高歌勇往直前,第一個衝上了平壤城頭,奪取頭功。

朝鮮人看得很清楚,他們在史書中描述"南兵不顧生死,一向直前"。

萬曆二十三年,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被迫害剿殺,原因就是這個


可是功高了,就要震主,戚家軍的神勇不但讓日軍膽寒,也讓朝廷發怵,覺得這支軍隊太彪悍,難以駕馭,如果一旦被敵人所用,走上“邪路”,則後患無窮。

因此,朝廷上下都在渲染戚家軍威脅論,都想打壓戚家軍。

戚家軍立下戰功,非但沒有得到獎賞,反而受到不公正待遇。

平壤之戰前,提督薊遼諸軍的李如松曾許諾"先登平壤者賞銀萬兩",然而,戰役結束後,李如松隻字不提當初的許諾。

萬曆二十三年,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被迫害剿殺,原因就是這個


宋應昌就說:"平壤首級大功未賞,各軍志意似不如前"。

《朝鮮宣祖實錄》也記載:"當初南兵先登有功,而李提督不為錄功,是以南兵多怨對者……"

這一事件導致的結果,就是"南北將領分為二心,彼此媒孽,是以功罪淆耳"。

人心都是肉長的,立功受獎天經地義,賞罰分明,自古如此。

可是明朝這幫官僚軍棍卻出爾反爾,背信棄義,戚家軍不是什麼活雷鋒,答應好的補貼不發,獎勵不給,說沒有怨言是不可能的。

所以明朝皇帝覺得這支軍隊是懸在自己頭上的利劍,不一定什麼時候就會落下來。

加上朝中很多大臣渲染戚家軍威脅論,皇帝終於下決心除掉隱患。

萬曆二十三年,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被迫害剿殺,原因就是這個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十月間,奉命回國的戚家軍回到了自己的駐地石門寨。此時,天已入冬,由於朝廷欠餉了很久,一家老小全靠自己的軍餉,一定揭不開鍋了。

戚家軍忍無可忍聯合向薊州鎮總兵討薪,要求按當初承諾的雙餉標準發放拖欠的軍餉,並且兌現平壤之戰中率先登城的賞銀。

按說在明朝末期拖欠軍餉是常有的事,士兵集體討薪的事也時有發生,袁崇煥就曾經處理過類似的事,即使是把他們的行為叫做譁變,也是按照人民內部矛盾處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只要抓幾個帶頭鬧事的就算完事,畢竟士兵的目的是討薪,不是真正要造反。

可是薊州總兵王保,早就對戚家軍看著不順眼,幹掉他們是蓄謀已久,不過是需要一個藉口。

於是,王將軍就給他們扣了一個造反之名,對他們揮起屠刀。

萬曆二十三年,明朝最強軍隊戚家軍被迫害剿殺,原因就是這個


最後王將軍假裝給大家要發軍餉,清點部隊人數,把戚家軍集合到校場,團團包圍。

接著,就開始點名,點到一個,官兵手起刀落人頭落地。

《明神宗實錄》:"及甫入校場,而王保揮兵亂斬,死者無數。"

關於這次屠殺的人數,各方說法不一。

《明史》的記載是"數百人"。

《兩朝平攘錄》則說"(一)千三百名保盡誘殺之"。

《朝鮮宣祖實錄》的記載則是"殺三千三百餘口"。

不管殺了多少人,總之這次屠殺過後,戚家軍作為軍隊建制,已不復存在。

明朝後期的皇帝,一個比一個混賬,不幹正事,也不幹人事,所以他們的滅亡也是情理之中的結局,朱由檢上吊也是咎由自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