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科普系列文章(一)訴說衷腸—帶你逛逛消化道

各位遊客請注意,今日消化系統參觀的第一站我們來到的是口腔,口腔是我們接觸食物的第一個器官

。在這裡無論是清淡小菜還是美味佳餚,都會被如石頭一般堅固的牙齒所蹂躪,經過反覆咀嚼,再配合含有消化酶的唾液,食物往往被碾成了失去“往日風采”的一坨坨團塊,沒有了“稜角”,只得乖乖隨波逐流。


消化道科普系列文章(一)訴說衷腸—帶你逛逛消化道


今日第二站我們來到了食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食道,它上接於咽,下連於胃,根據在體表的投射,又被分為頸部、胸部和腹部三段。食管的粘膜表面溼潤而光滑,那些被蹂躪過的食團在這裡終究成了“匆匆過客”。


消化道科普系列文章(一)訴說衷腸—帶你逛逛消化道


接下來我們來到了一個彎彎月牙狀的房間叫做胃,這個房間有兩扇門,前門叫“賁門”,後門叫“幽門”。在兩扇門處都有門衛大爺“括約肌”控制食物的進出秩序,防止食物反流。胃的運動包括容納、研磨和輸送功能,那些經食管傳送過來的食團在這裡會經過胃液的再次“洗禮”,被進一步打磨分解。更神奇的是,這所房子就像孫悟空的金箍棒—能大能小,隨著進入胃內食物的增多,它就會發生容受性舒張。


消化道科普系列文章(一)訴說衷腸—帶你逛逛消化道


繼續往前走,我們來到了十二指腸。十二指腸是小腸的第一部分,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因為它相當於十二個橫指的長度,全長約25cm。在這段區域內,常常有兩名“強盜”出沒,一個叫做肝,一個叫做胰腺。肝所使用的武器叫做膽汁,一部分存在膽囊中,胰腺使用的武器叫做胰液。來到這的食物糜團會被淋上這兩種液體,糜團中的營養物質也就被分離出來,歸腸道所有了。


消化道科普系列文章(一)訴說衷腸—帶你逛逛消化道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小腸中的空腸和迴腸了,小腸的組織結構特點為小腸的吸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小腸的生理功能表現在小腸的運動、分泌、消化及吸收等方面。禍不單行,在這裡食物糜團再次被瘋狂蹂躪,它們被反覆的推搡,搜身,身上所有有價值的營養都會被再次搜查並沒收。


消化道科普系列文章(一)訴說衷腸—帶你逛逛消化道


通過一道叫“迴盲瓣”的閘門,我們就進入大腸了,首先我們能看到的叫“盲腸”,它是大腸的起始段,呈袋狀,其遠端閉塞不通,故稱盲腸,也是大腸中最短的一段,長約6~8cm,位於腹腔右下部。迴盲瓣有防止大腸內容物逆流入小腸的作用。在盲腸遠端伸出一小管,稱為闌尾。因其管腔細小,容易阻塞而發炎,就成了我們常見的闌尾炎,俗稱盲腸炎。


消化道科普系列文章(一)訴說衷腸—帶你逛逛消化道


盲腸繼續往前就是結腸了,分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4部分。結腸的排列就像英文字母“M”,將小腸包繞在內。升結腸下端接盲腸,上緣在肝下與橫結腸相連,橫結腸是結腸最長最活動部分,肝曲與升結腸,脾曲與降結腸相連,接著就是乙狀結腸了,它在盆腔內,位於降結腸和直腸之間,腸管呈“乙”字形彎曲而得名。


消化道科普系列文章(一)訴說衷腸—帶你逛逛消化道


往下就是直腸了,它是腸管的最末的一段,上與乙狀結腸相連,下與肛門相連。雖然叫直腸,但它並不太直,在矢狀面上形成兩個明顯的彎曲,即直腸骶曲和直腸會陰曲。在大腸的地盤裡,可憐的食物糜團在生命的盡頭仍逃不掉被繼續壓榨,它們的最後一點價值—水分,在這裡被大腸們瓜分乾淨。

消化道科普系列文章(一)訴說衷腸—帶你逛逛消化道


就這樣,原本光鮮亮麗的食物在經歷一次次被剝奪後,終於變成了乾巴巴的一坨翔,最終來到肛門處。在這裡飽受欺辱的它縱身一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消化道科普系列文章(一)訴說衷腸—帶你逛逛消化道


以後還有更多的科普文章,歡迎大家關注,關注自己,關愛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