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夢異鄉人

從中國到韓國 到日本 再到歐洲

我們用鏡頭對準多位瓷器匠人

從他們的視角看瓷器沉澱的千年之美

從他們的故事體味天下瓷人之心

《天下瓷人》系列第四集

《逐夢異鄉人》


天下瓷人 | 逐夢異鄉人

王魯湘: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 自古以來,景德鎮素以大氣包容名揚天下,造就了一個個瓷業神話,今天這裡仍然是千年窯火不息,世界各地瓷器手藝人為共同的愛好來到這裡,他們成為了一個龐大的群體——景漂。一代又一代的“景漂”,構成了這座城市最鮮活的發展基因,同時更使景德鎮不負“世界瓷都”之名。三年前,我就曾拜訪過幾個來自於世界各地的景漂,除了看到他們的手藝為景德鎮帶來了新的氣息,更看到他們將生活態度融入到了自己的瓷器工藝中,他們雖然被稱為景漂,卻在景德鎮有了心安之處。


天下瓷人 | 逐夢異鄉人

十年前陶藝家李見深先生在景德鎮鎮邊買下了一片地,按照自己心中夢想的家園建造了一片房屋,聚集了一批藝術家來此,起名作“三寶村”。他們在這裡生活、寫作、畫畫、燒陶,這裡晚上有蛐蛐叫,早晨有雞打鳴,小溪從院子中間流過,飯桌外面便是稻田。人們說在三寶這個地方,挖地三尺便有瓷器。漸漸地三寶村聲名遠揚,越來越多的中外製瓷人慕名來到這裡,成為了“景漂”一族。


天下瓷人 | 逐夢異鄉人

“漂”,在人們的心裡彷彿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狀態,迷茫,彷徨,無根。那麼“景漂”們是否也是如此,他們的狀態是什麼樣子呢?我們帶著這樣的疑問,踏上了三寶這片土地,想要近距離地去感受最真實的“景漂”人。


天下瓷人 | 逐夢異鄉人

沿著一條依山建起的公路行進了一段,我們來到了一戶典型的“景漂”人工坊。映入眼簾的是一片開闊的庭院,工坊的兩位主人正在勞作,打理著庭院中的花花草草。


天下瓷人 | 逐夢異鄉人

今年44歲的王代平,曾是一家世界500強企業西歐區的負責人。由於常年生活在國外,王代平更習慣被別人稱呼他的英文譯名— “八月”。5年前他辭去了人人羨煞的金領工作,來到景德鎮三寶村,和搭檔一起開辦了自己第一間陶瓷工作室。


蓋是八月的搭檔,他是一名凝聚態物理學博士,而在此前他做的是金融工作,與瓷器毫無關係。八月和蓋戲稱自己原來都是和錢打交道的人,這個年紀來到景德鎮,簡直是兩個“瓷器老男孩”。


天下瓷人 | 逐夢異鄉人

最初,八月和蓋做出到景德鎮來開始全新人生的決定時,大多數人是無法理解的。人們不能相信他們竟然願意放棄高薪的職業和成功的人生,去追求一件未知的事情。甚至是要去到一個語言以及生活習性完全陌生的東方小鎮。但是在八月和蓋的眼中,成為一個“景漂”,才恰恰是他們想要的生活。


天下瓷人 | 逐夢異鄉人

八月:我以前那個時候,就是一直在向倫敦,巴黎了,巴塞羅那了,威尼斯,漢堡這些地方,一直不停地飛。

王魯湘:你都是在飛歐洲。

八月:對,所以聽起來好像是空中飛人感覺很。

王魯湘:很成功啊,空中飛人,而且去的都是發達國家,著名的城市。

八月:是的,但我覺得有點虛,這個虛的感覺很奇怪的是,我自己的感覺是,如果我所有的東西都是在郵件上面去處理,那為什麼還要在機場裡面等兩三個小時,然後再飛過去了之後,要安排所有的會議吧,把大家的這個時間都消耗在上面。所以心理一直覺得不踏實,那我也覺得說,如果說能夠靠自己的手做事,我覺得會比我在辦公室裡面做,會更有一點意義。所以在什麼都不會的狀況之下,還是決定試看看。

蓋:解脫。我喜歡去做一些新鮮的事情,去找尋一些未知的事情來做。

王魯湘:覺得是解脫了。

八月:但是為什麼是解脫了呢?因為我們在這做東西,都是自己來。自己來做的時候,就覺得有一個重新把這個,自己能夠創造這個能力給找回來了,所以這個有一個對生命的控制權。這個和放下了高薪其實是兩碼事,這個是自己對自己的一個評價了。


天下瓷人 | 逐夢異鄉人

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這樣寫道:制瓷,共計一坯之力,過手七十二,方可成器。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也。想要製成一件精美的瓷器,僅靠著對瓷器的喜愛和嚮往是遠遠不夠的。而五年前,初到景德鎮的八月和蓋就像是兩張白紙,對於制瓷技藝一無所知。


天下瓷人 | 逐夢異鄉人

八月:在陶瓷的這個世界裡面,我們其實還是非常渺小的,所以在每一次,我們處理所有新的東西上面的話,我們都是透過了我們以前的這種,對於數字,對於這種科學實驗的這種方法,來做分析。我舉個例子好了。像我們如果今天要做一個器形的話,我首先要先了解這個器形的大小,那我希望它達到的這個效果,我希望它是要走淳樸質樸的這個路線,還是我希望它走精緻這個路線。因為在這個選擇上面,它已經會有物料上面差異了。

王魯湘:對,物料上面是有差異的,包括說上手的重量感是不一樣的。

八月:沒錯。所以換言之,所有的物料,當你不知道的時候,就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試。

王魯湘:就試錯,不斷的試錯。

八月:對。

王魯湘:然後直到對為止。


天下瓷人 | 逐夢異鄉人

有名窯壓陣,並靠瓷器手工業將城市生命維持千餘年之久的景德鎮給人一個刻板印象,這裡更多是吃祖宗飯的工匠,或者是做普通人望塵莫及的具有收藏價值藝術品的大師。但是,走進這一家家小工坊,看到來自於國內外各地的瓷器藝術家的作品,我們發現,今天的景德鎮更年輕、更文藝,景漂們帶著全新的理念,給古老的景德鎮帶來了清新之風。


天下瓷人 | 逐夢異鄉人

這是一個提醒系列,用它來表達時間。它是一個活動的結構,它不是一個穩定的結構。給時間一點時間,讓它慢慢地去跟隨你,而不是說你追著它。


天下瓷人 | 逐夢異鄉人

這兩個觀察自己作品的大男孩,是景漂中的新秀。他們是親兄弟,比之於高學歷、陶瓷世家、相關專業科班生、外國陶瓷藝術家,他們算是景漂中起點相對比較低的一個組合。


天下瓷人 | 逐夢異鄉人

哥哥羅驍今年34歲,16歲的他,高中一畢業就來到景德鎮闖蕩。幸運的是一位陶院的教授看中了他的天賦,不僅收留他在家中,還對他進行了非常系統的培訓。


天下瓷人 | 逐夢異鄉人

羅驍:我是純野路子,我沒有上過大學。但是學習是一個態度,它可以無所不在,在我來到景德鎮之前,對陶瓷的認識僅限於家裡的碗。


天下瓷人 | 逐夢異鄉人

這是羅驍設計的,一個非常特別的實用香器,它兼具收納和燃香兩種功能,羅驍的設計很有顛覆性,他打破了傳統香器的平穩,代之以晃動。


羅驍:它是想找一個直線的感覺,用它來表達時間,然後上邊實際上是一個類似於日晷的一個結構。它是一個活動的結構,不是一個穩定的結構,所以它會給你一種不安全感。當然這種不安全感呢,是它在那裡,你去感受它的時候,它會給你一個回饋,時間抓不住。


天下瓷人 | 逐夢異鄉人

對羅驍而言,瓷器首先是平時吃飯用的碗,喝水用的杯。但是瓷器又絕不能僅僅如此,古人云“道以成器器以載道”,年紀輕輕的他在設計上追求的不僅僅是好看,還有表達。哥哥的設計天賦,也得到了弟弟的高度認可,六年前,羅驊也辭去自己原來的工作,來到景德鎮,助哥哥一臂之力。


天下瓷人 | 逐夢異鄉人

景德鎮的魅力,是有磁性的。吸引著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來此朝聖,在景德鎮每年兩萬左右的,景漂大軍中。據統計,其中有1200多,外籍陶瓷藝術家,在他們看來自己來景德鎮不是漂,反而是精神上的認祖歸宗。


天下瓷人 | 逐夢異鄉人

在景德鎮我們還結識了一對夫婦,妻子來自日本,丈夫來自廣東。夫婦二人因為靈脩在印度相識,因精神的高度契合結為伴侶。如今選擇在景德鎮,用眼心手藝做瓷,追求以道入瓷的境界。


天下瓷人 | 逐夢異鄉人

高柳綾緒:中國天目和日本有很深的淵源,我在日本的時候,一直用天目釉在做陶藝。當時就夢想能有一天,親自來到中國研習陶藝製作。


天下瓷人 | 逐夢異鄉人

景漂一族,臥虎藏龍,山東畫家吳奔被景德鎮的瓷器氛圍勾了魂,他也加入了景漂大軍。因為共同的志趣,他成為羅氏兩兄弟的合作伙伴。


天下瓷人 | 逐夢異鄉人

吳奔:因為這個地方,確確實實除了陶瓷本身的這個魅力,人跟人之間打交道的這種關係也很輕鬆。包括您今天來,然後我們就隨便坐在這裡就聊天,實際上在景德鎮,我們到任何一個地方,可能認識不認識,坐下來喝茶,然後願意談人生,願意談藝術,或者願意談情懷,談遠方和詩。


天下瓷人 | 逐夢異鄉人

因為這次拍攝,我們通過一個景漂,認識更多的景漂。他們因為同樣的理想,聚集到景德鎮。千年瓷魂給他們以藝術滋養,他們的藝術為瓷城注入以新的血液,那一件件出自他們手的瓷器消融了生活與藝術的隔閡,也讓我們從另外一個層面體悟到瓷之美。


天下瓷人 | 逐夢異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