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的焦慮絕大多數都是因為窮

最近的熱播劇《安家》,頭兩集出現的宮醫生夫婦,讓人唏噓。夫妻二人都是博士學歷,但一家五口仍然擠在一間60平米的小房子裡。


她每天頂著大肚子,披星戴月回家,輕手輕腳跟做賊似的,生怕吵著沙發上躺著的公公、地板上躺著的老公。半夜給學生批改論文,一個人坐在馬桶上,四周是全家人掛著的溼衣服,抬頭是還在滴水的內衣。

中年人的焦慮絕大多數都是因為窮

你沒看錯,兩個博士,都快40歲了,還買不起上海的房。


所謂的中產階級,有多少是像他們一樣,夢想過上更好的生活,卻每天被現實啪啪打臉。


這個月的房貸要還了,孩子的培訓費要續費了,今年的物業費要繳了……錢像流水一樣嘩嘩往外倒,數不清的費用沒完沒了的,而流進來的錢卻屈指可數。


其實,如果錢足夠的話,還焦慮個啥,說到底,就是因為窮罷了


1、焦慮的本質:錢不夠啊


這裡的窮,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因為我們的財富,從來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但我們往往從不滿足現有的生活。


別人有賺錢養家的老公,你沒有;別人能買的起限量版的包包,你不能;別人能夠有說走就走的旅行,你不行。


前段時間疫情宅家,別人仍然過得風生水起,你穿著渾身油煙味的睡衣,照著鏡子感嘆:我去!怎麼成了這副鬼樣子?


看,焦慮就是這樣產生的。


中年人的焦慮絕大多數都是因為窮


十年前的《蝸居》,還是海清那兩口子。她做夢都想擁有一套房,為了攢錢買房,天天給老公吃掛麵,連頓方便麵都是奢侈。老公超市存包浪費了一塊錢,死活讓去找回來,好像多了這一塊錢就能買房一樣。


她天天愁眉苦臉、憂心忡忡,就是為了能有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講真,如果沒有買房的同款經歷,很多人根本不能理解這樣的焦慮。

中年人的焦慮絕大多數都是因為窮


但這就是事實。跟開頭《安家》裡的情況一樣,在過去的十年裡,大多數人所在的城市平均房價漲了5倍以上。你發現以自己的工資水平,很難在工作生活的地方擁有一席之地,哪怕它僅僅是百米空間。


從更大的層面來說,這個社會正在被摺疊。如果你看過科幻小說《北京摺疊》,就知道我說的是什麼。藍領、白領、金領代表的三層階級鴻溝越來越大,最終在物理層面上完全隔離。


吳曉波說的沒錯,對財富的焦慮和階級固化的恐懼,使得物質追求成為當代最顯赫的“道德指數”。


2、你都不見錢眼開,怎麼指望錢來找你?


有人會說,大城市的房價貴,那你就留在小地方啊。拼搏了那麼多年沒有成績,那你就老老實實去給別人打工啊。也有很多人說,我就喜歡安安穩穩的生活,沒有錢也一樣過得好好的。


這沒什麼可恥的,因為很多中年人年輕的時候也這麼想。


當中年人不再年輕,壓在他們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入不敷出成為了常態,對財富和階級的渴望就會越來越高。想要賺更多的錢,想要住更大的房子,想要穿更貴的衣服。這是對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本來就是全中國最偉大的事業。


但財富不是想了就會有的。所以人會焦慮,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趕不上這個社會的變化,深切感覺到自己能力的不足,認知的不夠,也非常清楚以現在的一切不可能達到別人的高度。他們迫切想要改變現狀,希望成為更好的自己,擁有更好的生活。


這當然不是壞事。


而且你會發現,越是一線城市的人,焦慮感、危機感越強;越是厲害的人,他們的自我認知越高,對自身的要求也越高。為什麼比你優秀的人反而比你更努力,這就是原因。


看過王健林的日程表沒,這不是富人中的特例,反倒像是有錢人的標準,跨越年齡和國界。

中年人的焦慮絕大多數都是因為窮


李嘉誠每天6點起床,運動後8點到辦公室工作;小米CEO雷軍每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蘋果CEO庫克凌晨4點已經在給員工發郵件;雅虎CEO一週工作超過130個小時。


因為時刻保持對財富的焦慮,讓創造財富這件事,成了有錢人最熱衷的遊戲。


3

3、整天想太多,行動力還為零,你不窮誰窮?


焦慮不是壞事,最怕的是一邊焦慮,一邊無動於衷。


那你活該窮啊。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是不是常會碰到這樣的人:那個項目我挺想投的,但是怕投資太大有風險;那個出國深造的機會真的很難得,但是怕家裡反對;那份工作好是好,但是怕自己資歷太淺不能勝任……


結果想都不用想。因為害怕失敗,我們往往會放棄一些本來能夠造就自己的機會。


錘子科技創始人羅永浩,以前也就是個倒賣走私車的小混混。實在混不下去的時候,聽說新東方的英語老師年薪百萬,他決定去試試。可他一個知識水平不高的人,能背26個字母就不錯了。

中年人的焦慮絕大多數都是因為窮


他怎麼做的?每天把自己關在出租房裡,玩命一樣背單詞,背到凌晨4點都不是事兒。怕自己會放棄,去垃圾站收購了100多斤勵志書。堅持不住的時候,就隨便翻一本。靠著書裡的警示名言,反覆和自己的懶惰、妥協作鬥爭。一年後,英語文盲成了新東方的老師。


那年他30歲。


失敗沒有什麼,你已經夠窮了,怕什麼從頭來過。


這個世界絕大多數人,沒什麼家庭背景、沒辦法遇到什麼貴人,也沒讀什麼好的學校。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決心要去做,要成為那樣的人。


然後,你只管去做就可以了。


焦慮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但執行力卻不是沒有人都有的。焦慮本身分文不值,焦慮背後的行動鏈,才價值連城。


人到中年,很多人會被這個概念束縛。活力、朝氣、好勝這些詞,好像只配出現在年輕人身上。我不同意很多中年人動不動叫自己老阿姨、油膩大叔。真的,年齡大了一點關係都沒有,心態的服老,才是最致命的。


日本著名服裝設計師山本耀司說:“我相信一萬小時定律,我從來不相信天上掉餡餅的靈感和坐等的成就。做一個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勢必實現的決心認真地活著。”


什麼都不想做,還什麼都想要,這個世界真的沒有這樣的好事。


希望你對財富充滿慾望,也有足夠的行動力去爭取財富。


《安家》裡,海清演的博士買到了想要的房子,她望著天空深思,眼裡是憧憬和決心,她相信了房似錦說的,雖然現在會苦一點,但一家人以後的生活會越來好。我會相信,為了更好的生活,他們會更有拼搏的勇氣,和奮鬥的動力。

中年人的焦慮絕大多數都是因為窮

送給焦慮的中年人一句話:


這個時代從不辜負人,它只是磨鍊我們,磨鍊每一個試圖改變自己命運的平凡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