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精銳馬匹稀少,為何徐達卻帶精銳騎兵打敗了元朝騎兵?

開天斬


搞笑,中國南方並不缺乏優秀的產馬地,比如四川、湖北、合肥都有優秀的產馬地,也有優秀的馬匹,比如河曲馬、利川馬等馬種,合肥地區甚至在元朝都是官方馬場。另外,即便是偏安一隅的南朝,往往都能出動數千人馬具甲的重騎兵。所以,南方並非沒有騎兵,也並非沒有良馬。


所以,明初並不缺乏優秀的騎兵和步兵,雖然騎兵數量不多,但也絕不至於沒有。

言歸正傳,朱元璋取天下實際上和朱元璋制定的戰略有關。朱元璋的戰略很簡單,只有九個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韜光養晦,你也可以理解為裝孫子。

朱元璋很巧妙的沒有把自己板塊一個極大的戰略風險之下,其西吳政權一直遊走在各大勢力之間,坐視他們互相爭鬥並消耗實力,從而坐收漁人之利。
而且朱元璋這人還挺無恥的,他本身就是個反賊,卻以指別人反賊的名號指責別人,而且還以大元忠臣自居。比如朱元璋攻打張士誠,列舉張士誠所謂八大罪狀,有七條痛罵其不忠於大元,所以朱元璋的一個美稱就是大元忠臣朱重八。同時,朱重八也儘量避免和元朝正面交鋒,察罕南下的時候,朱重八立刻選擇投降。

而且,元朝高層政治鬥爭一直非常嚴重,嚴重消耗了大元國本。這得益於元朝貴族分封的關係,元朝軍功貴族都被分封到了地方,或在草原,或在內地,尤其是蒙古貴族,內地的和草原的蒙古貴族互相看不順眼,甚至水火不容,比如木華黎和博爾忽都是四傑,但是他們的夠人卻水火不容,木華黎後裔是元朝漢化蒙古貴族的代表,而博爾忽後裔則是傳統蒙古貴族的代表,兩者可以用仇人來形容。南坡之變,木華黎後裔、丞相拜柱被傳統蒙古貴族刺殺,博爾忽後裔也參與其中。這點到了元末也是非常明顯,元末大規模叛亂也不忘內鬥,各個大小貴族紛紛站隊,組成了不同的同盟,互相打的不亦樂乎。
所以,元朝實力在一點一點損耗,而朱元璋的實力則一點一點上漲,所以攻守易勢之後,朱元璋才北伐。即便是被譽為天下第一奇男子的王保保,也無力扭轉乾坤,因為他早已在內鬥之後被嚴重削弱,即便是他想固守基本盤山西的想法也實現不了。

而朱元璋的基本盤基本上沒有什麼大的動亂,而且朱元璋也掌握了元朝的回回炮、火門槍等軍事技術,更重要的是朱元璋將火門槍大型化為火炮,所以朱元璋的實力遠勝於元朝那幾個軍閥盟主。

所以說,朱重八雖然出身草莽,但是他憑藉他的政治智慧,才能在元末亂世中脫穎而出,笑到最後。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南方馬少,一點不假。但是各個朝代的情況有所不同。

在元朝的時候,朝廷實行馬政,推廣養馬。很多農民為了減免賦稅,就成了專門替朝廷飼養官馬的“馬戶”。在淮南淮北分佈著很多馬戶,這些人世代養馬,熟悉馬性,精通馬術。稍加訓練就是優秀的騎兵!


由於民間存在大量的馬戶,所以朱元璋的隊伍並不太缺馬。能夠建立起精銳的騎兵部隊。

但是,相對於元軍來講。明軍的騎兵還是太少。對比,朱元璋的策略是:騎兵不夠,步兵來湊!

明軍有一套以步制騎的絕招。

第一招是長槍。

長槍是騎兵的剋星,又製造簡便,造價低廉。明軍的長槍兵的比例達到40%左右。常遇春等名將,都是用長槍的高手。



第二招是火器。

明軍裝備了火炮火銃等火器,雖然威力有限,但是巨大的聲響和瀰漫的硝煙,能對元軍騎兵造成極大的震懾。


上將噯福斯


先說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首先,南方精銳馬匹不少。

其次,徐達打敗元朝騎兵,用的更多是先進的戰術和兵器裝備。

蒙古人愛馬勿用多言,他們建立起帝國後,甚至想把漢人全都殺光,把漢人居住之地都變成蒙古人的馬場。耶律楚材對窩闊臺說:“我有辦法能夠在三個月內貢獻一百萬兩軍資,前提是要按照漢法治理中原。”窩闊臺將信將疑,因為急等著用錢,窩闊臺就同意了耶律楚材的請求。果然,未及三個月,耶律楚材就讓大汗的國庫充盈起來了。窩闊臺因此大為驚喜,直言:“長鬍子(耶律楚材)真是有辦法。”此後,窩闊臺就逐漸改變了之前殘酷對待漢人的做法。

1206年金國最後一次人口普查,全國有5600萬人,到蒙古滅金後,中原只有1080萬,可見當時人口損失之巨。由於蒙古人的殘酷殺戮,北方各個民族都團結在金人政權周圍,組織了一支多民族的抗蒙大軍——忠孝軍,給蒙古軍隊造成了大量的傷亡。金國滅亡後,人煙稀少,江淮地區的大量土地被閒置。1234年,端平入洛失敗的原因即是兩淮地區經濟疲弱,不能供應接濟,糧草要從千里之外的江浙轉運,南宋國力無力承擔這樣的損耗,六萬北伐精銳損失慘重(中原地區的人們痛恨南宋幫助蒙古滅金,對南宋軍隊也自發抵抗,全子才軍就曾被金國遺民擊敗)。

蒙古人因此在這些地廣人稀的地方大量設置屯田,可是還是有太多的無主耕地撂荒,元朝政府就開闢出來作為馬場。蒙古人在全國各地都建有馬場,甚至在韓國濟州島,當時就是蒙古人的官營馬場。在江淮地區,蒙古也有一個大馬場——廬州馬場。在廬州邊上。有一個淮右布衣,叫朱重八,他從小就知道在很近的地方有元朝的官馬場。所以,朱元璋起家時候的騎兵的馬匹來源就能夠解釋了。

一個官馬場是不能解決朱元璋大軍的騎兵建設需求的,好在元朝政府愛馬,已經愛到了骨子裡,他們設置了一個部門叫做太僕寺,專門管理馬政,號召全國人民養馬,官方按照市場價來收購馬匹。這樣一來,全國民間散養的馬匹也有不少,朱元璋的隊伍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吸收了不少這樣的馬匹建設騎兵。

可是這些還是遠遠不夠,雖然朱元璋的騎兵在南方漢人割據政權裡已經是首屈一指了,可是與元朝動輒百萬匹軍馬的規模還差的遠。到明朝開國,朱元璋還特意提醒駐守北方的邊將,“北地空曠,利於騎戰,每次出擊,非得一、二千精騎不得行。”。聽到老闆這話,徐達、常遇春也就笑了,整個明朝北方萬里邊防,“所用軍馬,不足十萬”,有多少個“一、二千騎”呢?

朱元璋也知道這情況,他還用了一個辦法,買馬。不光是走私來的馬匹,還是雲南、高麗等地的馬匹,只要是馬,朱元璋都願意買。甚至在遙遠的島國琉球,朱元璋也給買來了40匹馬。

即使這樣,明軍北伐時,朱元璋心裡也很不踏實。為啥?因為朱元璋清楚元朝有一個人騎兵非常厲害——王保保。

當時的元朝已經腐敗透頂了,朱元璋跟陳友諒、張士誠死掐的時候,是元朝撲滅朱元璋的最好時機,可是他們在內鬥。徐達、常遇春北伐軍快打到大都了,元順帝竟然還在想辦法幫助李思齊對付王保保。元朝在漠北地區的騎兵,一直以來都是自成一體,不太順從南方的親戚,所以,明軍一路北伐,幾乎沒有遇到正牌的蒙古精銳騎兵的阻擊。而且明軍運氣開了掛,在山東打下來了益都馬場,在河南收降了大批降軍,在河北又獲得了大量的私人馬匹,這樣一來,明軍北伐軍中也能夠一次湊出數萬騎兵了。

王保保帶著4萬精銳蒙古騎兵,終於與徐達面對面的打起了對攻。雙方騎兵力量大致對等,朱元璋也對明軍新近組建的騎兵不敢放手去用。徐達體察上意,選擇了最為保險的辦法,利用內應劫營。雖然在《三國演義》裡經常有這橋段,但是徐達的劫營明顯再次奏效了。王保保僅以身免。這次草原騎兵完敗農耕騎兵,輸的並不是心服口服,但是塞內根據已失,他們只能跑到塞北去啃沙子了。

徐達是帥才,真正的騎兵天才將領是常遇春,他曾經說可以提十萬兵,縱橫天下。我們相信他不是吹牛,因為他確實很猛,很能打。在打開封時,元朝軍隊列陣河對岸,明軍不得過。常遇春一馬當先,直接騎馬過河衝陣。常遇春的親兵一看嚇愣了,主帥有失,他們回去就是被砍頭,因此也不管不顧地衝鋒。對岸的蒙古騎兵看傻了,從沒見過這麼不要命的打法,士氣因此被奪。徐達趁機指揮大軍過河,擊潰了蒙古軍隊。朱元璋到前線勞軍(光復北宋舊都,功勞特別大),聽說了常遇春的英雄事蹟後,有些後怕地跟他說:“以後這種拼冒矢石的事,咱們少乾點!”常遇春磕頭拜謝,卻依然如故。

徐達指揮的軍隊因為騎兵數量不足,他所用的戰術是步騎結合。這種戰術非常管用,戰國時李牧就曾經用過。朱元璋剛剛起兵時,也沒有多少騎兵,都是步兵,因此他給步兵裝備了長槍,專門用來剋制元朝的騎兵。所以,一開始的抗元戰爭,不是朱元璋找著元朝軍隊打,而是被動地等元朝軍隊來打他。徐達充分學會了步兵剋制騎兵的戰術,同時他還改進了火槍,用起了車戰、步戰、騎戰的混合戰術,加載上火上的批量使用,使得元朝軍隊不敢過分逼近。不過,在後來的三路北伐中,徐達還是被北元王保保誘騙進了包圍圈,戰死精銳1萬九千多人,北伐遭到慘敗。從此,朱元璋開始推行堡壘政策,在邊塞地區建設軍鎮,逐漸壓迫北元戰略腹地。

直到此時,北元仍有相當力量。瓦剌和韃靼之所以能夠與明朝對峙這麼長時間,與他們有豐富的戰馬資源不無關係。

在元朝時,南方馬匹不少,尤其是江淮地區,朱元璋得以建立基本的騎兵隊伍;徐達與蒙古騎兵的作戰也不是蒙古草原傳統的騎兵衝鋒,而是漢人戰法的兵不厭詐。

正是因為如此,明朝的開國才殊為不易,其恢復中華之功厥偉!


而知而行的歷史


戰馬是騎兵作戰的關鍵武器,而騎兵則是遊牧民族能夠戰勝農耕文明的關鍵武器,大漢能夠驅逐匈奴靠的就是以舉國之力訓練精銳騎兵,而北宋勢弱也是因為幽雲十六州養馬地被奪走,那麼朱元璋在建立明朝政權的過程中曾多次打敗了元朝精銳騎兵,馬又從哪來呢?主要是有三個方面:一、戰勝繳獲的馬匹;2、元朝分散在全國的養馬場;3、馬販偷運過來的馬匹;下面我們分別來說說。

一、戰勝繳獲的馬

朱元璋最早起兵的位置在滁州,讀過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都知道有這麼一句,環滁皆山也,當時和元朝軍隊極其僕從軍作戰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山區,因為這裡讓元朝的騎兵部隊無法展開,有利於漢族武裝。在戰勝元朝軍隊的過程中,各路起義人馬都開始繳獲大量元朝軍馬,尤其是在元朝軍隊中軍馬的普及率還是很高的,如果有遠見的領袖就會組織訓練一批小規模的騎兵部隊,這時候雖然人數不多,但是重在組織訓練以及騎兵將領的培養,一旦有機會獲得大量馬匹,就可以擴充騎兵。可以說朱元璋騎兵的第一批馬就是由元朝這個運輸大隊長送來的。

二、元朝分散在全國的養馬場

元朝因為是馬背民族,所以對於養馬十分重視,在全國設立有十四個官辦的馬場,幾乎涵蓋了全國最主要的牧區。而且不僅如此,在南方不適宜養馬的地方也大肆的侵佔農田作為馬場來養馬。這還不算一些元朝貴族利用封賞和圈佔的土地進行養馬,在加上民間養馬,當然元朝全國的馬匹數量非常驚人,史書記載至少在十萬匹以上。而且當時元朝自忽必烈之後就受到其他汗國的軍事威脅,不得已在全國範圍內更加瘋狂的大量養馬,元史中記載“元朝軍取民田牧,久不歸”、“闊端赤牧養馬駝,歲有常法,分佈郡縣,各有常數”。

這種情況下,元朝一旦進入到農民起義、軍閥根據的時代,其他勢力就非常容易得到馬匹補充。

比如說朱元璋在攻略淮西后就得到了大量優質馬匹,因為元朝在淮西有一個“瀘州馬場”,在全國範圍內都屬於規模比較大的,同時還得到了徐達、常遇春這樣的優秀的騎兵將領,這和淮西當地自元朝開始的養馬風俗是分不開的,某個地方盛行什麼,就容易出哪方面的人才。

三、馬販偷運過來的馬匹

由於當時的元朝有一個“和買馬”的制度,官方會收購馬匹,所以民間也多有養馬者,平常當然不敢偷運私自販賣馬匹,但是一旦進入亂世,也就顧不了這麼多了,張士誠不就是販賣私鹽的嗎?有販賣馬匹的就更不奇怪了,那時候這可是暴利。《史說益陽》也有記載,在元朝末年,一甘肅馬商從大月氏(今伊朗)販運一群馬匹途經益陽,前往江西洪都府軍需處做軍馬生意。說明當時還有很多從國外生意人販運軍馬到元朝。這說明當時元朝在各個割據勢力的戰鬥中,馬匹損失也很大,這才需要從外部補充。而朱元璋為了加強自己的騎兵部隊建設,也大量在民間買馬匹補充,甚至遠赴到琉球這樣島國買馬,在不惜人力運送回來,足見當時為了打敗元軍對精銳騎兵已經無所不用其極。
當然精銳的騎兵也不是這麼容易就能訓練出的,你還知道哪些關於明朝騎兵的故事嗎?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夏慈史


根本原因還是元廷腐敗沒落了,你換元初試試


葉秋6697


元朝統治中國使西域、蒙古高原上的馬匹可以更自由的進入南方,蒙古人自己也帶來了蒙古馬,南方在當時並不太缺這些外來馬。真正使明軍戰鬥力高的,是火器的大量運用,朱元璋以來明軍最重火器的,明軍三大營之一的神機營就是火器部隊,萬曆時一營500人的神機營就裝備一千多支火銃,佛朗機在內的幾十門不同口徑火炮。在朝鮮擊敗了日軍,戚繼光用在蒙古人身上,蒙古人也膽寒,李成梁更是經常縱容部下汙衊蒙古丶女真人作亂,隨意侵入蒙古丶女真部族“殺良冒功”,向朝廷請賞。朱元璋還收納了蒙古的兀良哈部為自己的朵顏三衛,成為明初最有戰鬥力的騎兵部隊,明成祖朱棣利用朵顏三衛幫自己爭奪帝位,因為沒有兌現給兀良哈部的賞賜,逼反了朵顏三衛,後來自己又親征滅了兀良哈部。明軍史上最強騎兵都源於蒙古人,從朵顏三衛到祖家軍到關寧鐵騎,都是蒙古騎兵發展來的。明朝中國在火器研究上並不太差,只是發展面廣而不精,不像西方專注於身管火器的研究,明人第一個發明了可在降雨條件下使用的燧石擊發的燧發槍,克服了火繩槍在雨天環境無法使用的問題,明人發明了最早的火箭丶地雷丶水雷丶化學武器。明朝鼓勵民間研發武器,而到了滿清,為了維護自己落後的統治,滿清禁止了民間一切的研發活動,自己也不研發,把自己撿便宜得來的江山,以為是靠自己的弓馬騎射奪來的,認為研究新武器是沒有用的,導致中國在其統治時期內停滯不前,全面落後。所謂“康乾盛世”實是禍害,造成了中、晚清的屈辱,康熙是第一個出讓國土的“昏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