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吃飯逼著喂,有多少孩子的身心健康斷送在了這上面。

大家好,我是空媽。


小林夫妻由於工作的關係,寶寶出生之後一直是交付給家裡的老人撫養,自己跟丈夫只是晚上或者週末的時候,陪陪孩子。

但最近卻發現寶寶好像有點兒便秘,平時喜歡的東西也不怎麼愛吃了,而且腸胃好像也出了問題,帶去醫院檢查後才發現,孩子確實是有些消化不良。

回到家裡跟婆婆一聊才發現,寶寶因為平時比較挑食,老人就想盡辦法地給孩子'塞'食物,結果沒多久的時間,就造成了寶寶積食這樣一個結果。


孩子不吃飯逼著喂,有多少孩子的身心健康斷送在了這上面。

在我們平常的生活中,好像老人總是特別希望孩子能夠'吃飽'的一類人。他們對於寶寶的食量好像天生就有這莫名的'執念',似乎寶寶少吃了一粒兒米飯,就會'餓的前心貼後背'。

而且細心觀察類似的相關新聞也會發現,老年人帶的寶寶通常都會比父母親自撫養的孩子要偏胖或者壯實一點。

這大部分原因,可能確實是由於老一代人的生活經歷,他們很多都捱過餓,體會過那種沒飯吃、沒衣服穿的極度匱乏的物質生活,所以在撫養孩子的時候,內心中最為看重的就是要:吃飽穿暖

但可惜的是,我們目前社會的大部分群體,早已經脫離了那種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艱辛環境了,對於日常普通人們來說,吃穿早已經不再是發愁的事情了。

在這裡為了寶寶的身體健康考慮,空媽建議各位能夠看到這篇文章的老一輩朋友,真的需要修正一下自己的這種觀念了。


有句老話也說得好:要讓小兒安,三分飢與寒。


孩子不吃飯逼著喂,有多少孩子的身心健康斷送在了這上面。

如果想要讓寶寶健康長大,那麼食物總體攝入量的控制,是必須要做好的。否則寶寶的腸胃本來就處在生長髮育階段,要比成年人虛弱很多,長期的過量飲食,或者積食就是使ta們原本嬌嫩的腸胃系統變得更加脆弱,從而影響各方面的營養吸收,也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

那麼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如何才能有效地跟老年人溝通,讓他們逐漸轉變這個思想呢?文章一開頭那個例子中的小林,採用的跟老人溝通的方式就非常值得借鑑。


1、首先要肯定父母的付出


孩子不吃飯逼著喂,有多少孩子的身心健康斷送在了這上面。


很多父母在得知老年人的這種錯誤撫養方式之後,就會一味地指責、批評老人,其實這種消極的態度,並不會對真正的改變起到任何幫助的作用。

而且有很多老年人脾氣也是比較倔的,兒女們越是指責他們就會覺得越委屈,越不被理解,反而會採用'一意孤行'地做法,背地裡繼續堅持自己的做法,想要有一天'證明'自己是對的。

這種毫無意義的堅持,無非是拿寶寶的身體健康來'賭氣',真的沒有必要,而且也非常可悲。

所以年輕的爸爸媽媽們,在有相關育兒撫養問題,跟老人溝通的時候,肯定他們的付出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為下面進一步的溝通,做了良好的鋪墊。


2、讓老人瞭解正確的觀念


孩子不吃飯逼著喂,有多少孩子的身心健康斷送在了這上面。

肯定之後,接下來這一步就是跟老年人詳細講述錯誤撫養方式的危害,以及對寶寶造成的嚴重後果,最後再讓老人知道正確的做法是什麼。

其實我們的上一代,大部分也是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基礎,能夠通過學習跟了解知道事情輕重利害的一代'有知識'的老人。

只要年輕的父母們,態度及溝通方式用得得當,一般老年人也不會太過固執,甚至'無知'到用寶寶的身體健康來置氣。

父母對於子女的愛,其實一代一代都是一樣的,除了少數的極端例子,大部分的普通人,內心都是渴望兒女子孫健康幸福的,所以只要跟老年人講述、交代清楚了事情的輕重,他們肯定也是會做出調整修改的。

這一點來說,年輕的父母也要對老年人有這樣的信心,既然我們放心把寶寶教給老年人撫養,那麼也就要有信心相信老人會在瞭解事情的嚴重後果後,有改正的能力,這一點也特別重要。


最後總結一下,老年人撫養寶寶確實在育兒觀念上,不能夠像年輕父母那樣跟上時代的變化,但是隻要在維繫家庭和睦的基礎上,進行有效地溝通、宣傳,相信大部分老人還是能夠接受,並且做出改變的,畢竟大家愛孩子的心情都是一樣的。


孩子不吃飯逼著喂,有多少孩子的身心健康斷送在了這上面。


我是空媽——育兒是個繁瑣長遠的事情,願我們共同努力讓孩子和父母一起變得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