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中醫診療技術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以發熱、上呼吸道炎症、麻疹黏膜斑及全身斑丘疹為特徵。本病傳染性強,多流行於冬春季節。自麻疹減毒活疫苗應用以來,發病年齡推遲,其發病率與死亡率均大幅度下降。目前發病以散發為主,週期流行特徵消失,重症麻疹減少,輕型、不典型麻疹增多。

中醫因本病疹點高出皮膚,如觸麻粒,故名麻疹,屬溫病範疇。

辨證論治

1.順證

(1)疹前期

[證候] 從開始發熱到出疹3天左右。熱勢漸升,咳嗽,流涕,目赤畏光,淚水汪汪。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治法] 辛涼透表,清宣肺衛。

[方藥] 宣毒發表湯。主要藥物:升麻、葛根、荊芥、防風、枳殼、薄荷、木通、連翹、牛蒡子、竹葉、前胡、桔梗、甘草。

若高熱無汗加浮萍,以助透疹散邪;咽痛明顯加馬勃、射干,以散風熱、清肺利咽;熱不高、無汗,冬季患病者可重用荊芥、蘇葉、防風辛溫解表。

(2)出疹期

[證候] 皮疹從見點到透齊3天左右。發熱不退,咳嗽加劇,疹點先見於耳後、髮際、漸及頭面、胸背、腹部、四肢,最後手掌足底見疹,即為出齊,疹色呈暗紅色的斑丘疹。舌質紅,苔黃,脈洪數。

[治法] 清熱解毒,佐以透發。

[方藥] 清解透表湯。主要藥物:桑葉、菊花、金銀花、連翹、牛蒡子、升麻、葛根、蟬衣、紫草、西河柳、甘草。

若疹點紅赤、紫暗、融合成片者,加生地黃、牡丹皮清熱涼血;壯熱、煩躁、口渴者,加生石膏、山梔、黃連清熱瀉火;咳嗽甚,加桔梗、桑白皮、杏仁清肺化痰;齒衄、鼻衄,加藕節炭、白茅根以涼血止血。

(3)恢復期

[證候] 從疹點透齊至收沒3天左右。發熱漸退,咳嗽減輕,疹點依次漸回。疹退處皮膚呈糠狀脫屑,留有色素沉著。舌質紅,少津,苔少,脈細弱或細數。

[治法] 養陰益氣,清解餘邪。

[方藥] 沙參麥冬湯。主要藥物:沙參、麥冬、玉竹、天花粉、桑葉、扁豆、甘草。

若餘熱不清加地骨皮、銀柴胡,以清肺退虛熱;胃納不香加山藥、谷麥芽、神曲以健脾消食;大便乾結加全瓜蔞、火麻仁以潤腸通便。

2.逆證

熱毒熾盛者,可出現下列嚴重證候:

(1)熱毒閉肺

[證候] 高熱煩躁,咳嗽氣促,鼻翼煽動,喉間痰鳴,疹點紫暗或隱沒,甚則面色青灰,口唇發紺。舌紅,苔薄黃,或黃膩而幹,脈數有力。

[治法] 宣肺開閉,清熱解毒。

[方藥] 麻杏石甘湯加減。主要藥物:麻黃、杏仁、生石膏、甘草、蘇子、桑白皮、細辛、紫菀、款冬花。

若高熱不退者,加黃芩、魚腥草清肺熱;喘甚者,加葶藶子、射干瀉肺定喘;痰多者,加天竹黃、鮮竹瀝清熱化痰;疹點紫暗,唇紺面紫者,加丹參、紅花、川芎活血化瘀。

(2)熱毒攻喉

[證候] 身熱不退,咽喉腫痛,聲音嘶啞,或咳聲重濁,狀如犬吠,喉間痰鳴,甚則呼吸困難,面色發紫,煩躁不安。舌質紅,苔黃膩,脈數有力。

[治法] 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方藥] 清嚥下痰湯。主要藥物:玄參、射干、牛蒡子、桔梗、貝母、瓜蔞、荊芥、馬兜鈴、甘草。

若乳蛾腫大加山豆根、馬勃,口服六神丸加強清熱利咽的作用;大便乾結者,加大黃、玄明粉瀉火通腑。

(3)毒陷心肝

[證候] 高熱,煩躁,譫語,皮膚疹點密集成片,色紫紅,或見鼻煽,甚則神昏抽搐。舌絳起刺,苔黃糙,脈數。

[治法] 平肝息風,清營解毒。

[方藥] 羚角鉤藤湯。主要藥物:羚羊角、鉤藤、桑葉、菊花、川貝母、生地黃、茯神、竹茹、白芍、甘草。

經驗方

1.疏表散

[藥物組成] 淡豆豉,山川柳,荊芥穗,山梔皮,大青葉,板藍根,象貝母,白茅根,天花粉,潤元參,廣陳皮,條黃芩,冬桑葉,淨蟬衣,赤芍,羚羊角粉。

[功效] 散風清熱

[適應證] 麻疹,肺衛表證。

[用法用量] 顆粒散劑,每包1.8克。一日總量,一歲一包,3歲兩包,6歲4包,分2~4次服。

2.葛根解肌湯

[藥物組成] 葛根,牛蒡子,荊芥穗 ,前胡,防風,連翹,金銀花,桔梗 ,甘草。

[功效] 辛涼宣透。

[適應證] 麻疹初期。

[用法用量] 每日一劑,水煎分早、晚服。

3.化毒清表湯

[藥物組成] 粉葛根,薄荷,地骨皮,牛蒡子(炒),前胡,連翹 ,防風,黃芩,黃連,玄參 ,知母,白木通,桔梗,生甘草 ,天花粉,淡竹葉。

[功效] 辛涼宣透。

[適應證] 麻疹出疹期。

[用法用量] 水煎溫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

4.清肺解毒湯

[藥物組成] 生石膏(先煎),炙麻黃 ,杏仁,甘草,連翹,板藍根,金銀花,法半夏。

[功效] 辛涼宣透。

[適應證] 麻疹合併肺炎。

[用法用量] 每日一劑,水煎分早、晚服。

5.牛蒡山榷飲

[藥物組成] 牛蒡子、山楂各,蟬蛻、青皮各。

[功效] 辛涼宣透。

[適應證] 麻疹疹出不透。

[用法用量] 每日一劑,水煎分早、晚服。

適宜技術

1.外擦法

麻黃、浮萍、芫荽、西河柳各,布包水煎,加黃酒,煮沸,使室內空氣潮溼溫暖,待藥液稍溫,揩額面、頸部、胸背、四肢、手背等,以助透疹。

2.推拿療法

疹前期推攢竹,分推坎宮,推太陽,擦迎香,按風池,清脾胃,清肺經,推上三關,揉肺俞。出疹期拿風池,清脾胃,清肺經,清天水河,按揉二扇門,按肺經,推天柱。疹回期補脾胃,補肺經,揉中脘,揉肺俞,揉脾胃俞,揉足三里。

3.針灸療法

體針選肺俞、大椎、曲池。配穴:疹前期加列缺、合谷;出疹期加合谷、尺澤、足三里;併發肺炎者加尺澤、豐隆;併發喉炎者加少商、魚際、內庭;併發腸炎者加天樞、大腸俞、陰陵泉;神昏抽搐者加水溝、十二井穴、印堂、神門。施瀉法留針15~20分鐘,每隔5分鐘行針一次。水溝宜久留針,風門、肺俞穴出針後加拔火罐。留罐5~10分鐘,每日1~2次。

4.燻洗法

西河柳,水煎燻洗全身。

5.中成藥

(1)小兒紫草丸:口服,每次一丸,一日兩次。有透疹解毒、清熱活血的功效,適用於見形期。

(2)六神丸:口服,每次2~6粒,每日3次。用於麻疹逆證時併發咽喉炎。

(3)銀翹解毒丸或銀翹解毒液:每次一丸或一支,每日2~3次。用於疹前期、出疹期之初,功能辛涼解表透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