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真主黨,一支從“貝魯特大屠殺”崛起中的武裝

導讀:如果說以色列是中東小霸王,那麼真主黨武裝就是中東“小強”,與以色列多年鬥爭中越打越強,無論是從五次中東戰爭中吊打阿拉伯聯軍,還是從國民教育、科技、GDP等各方面來說,以色列都是中東國家最強大的存在,但就是這麼強大的一個國家,雖然在中東戰無不勝,但始終無法戰勝真主黨武裝,真主黨也是中東唯一通過武裝鬥爭,逼迫以色列退出自己國土的武裝力量,而這支力量在1982年之前,還只是一個擁有五千民兵不到的非法武裝,如今已成為擁有近十萬人的軍事組織,並且有著自己的合法政黨;

黎巴嫩真主黨,一支從“貝魯特大屠殺”崛起中的武裝

以色列跨境打擊巴解組織,造成“貝魯特大屠殺”事件;

黎巴嫩南部地區,在1982年9月16日至9月18日迎來了有計劃的大屠殺,發生地點是貝魯特的薩布拉街區和鄰近的夏蒂拉難民營,當時的以色列和巴解武裝大打出手,雙方在巴勒斯坦這塊狹小的貧瘠土地上爭鬥多年,由於科技以及裝備相差懸殊,最終巴解組織失敗,大量的巴勒斯坦難民遷入到鄰國黎巴嫩,在這裡巴解組織成立了反對以色列的總部,為了解決這塊威脅,以色列政府通過結合黎巴嫩原基督教徒政黨,通過提供軍事裝備、情報,讓其屠殺其境內的巴勒斯坦難民,這場事件就是“貝魯特大屠殺”事件,短短三天造成巴勒斯坦近三千人死亡;

黎巴嫩真主黨,一支從“貝魯特大屠殺”崛起中的武裝

貝魯特大屠殺事件

在這場衝突當中,以色列不僅出動軍事力量跨境打擊,並且還通過軍事武裝部隊,佔領了原先黎巴嫩南部地區,在這裡建立了所謂“安全區”,在屠殺事件過後,黎巴嫩境內的什葉派武裝逐漸崛起,長期反對以色列入侵的形象,讓其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並在外部軍事支援的情況下,由當初的小規模武裝鬥爭,轉換為一支專業素養極強的軍隊,即真主黨武裝組織。

真主黨武裝持續鬥爭,逼迫以色列退出黎巴嫩南部地區,勢力大增;

真主黨從1982年開始,一直堅定的與以色列做武裝爭鬥,由於源源不斷的外部物資支撐,並且有著堅定的武裝鬥爭綱領,讓其不是一支簡單的遊兵散勇力量,面對以色列如此強大的對手,真主黨始終開展游擊戰爭,通過不對稱武裝鬥爭,削弱以色列的高科技軍事裝備優勢,並且發展自己的電臺、報刊,發動群眾宣傳,讓真主黨始終有源源不斷的兵源支撐;

黎巴嫩真主黨,一支從“貝魯特大屠殺”崛起中的武裝

黎巴嫩作為中東地區的小國,國內政治的複雜性居中東之首,屬於各種宗教、文化、政治鬥爭的集合點,在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1982年至1986年,黎巴嫩居民收入極速下降,國民經濟惡化,這就為黎巴嫩什葉派激進組織,提供了發展的溫床,並在與以色列的鬥爭中,逐步確立自己的理論與行動綱領,並且長期的武裝鬥爭經驗,讓真主黨武裝的軍事素養極高;

黎巴嫩真主黨,一支從“貝魯特大屠殺”崛起中的武裝

以上兩點都只是真主黨存在的基礎,真正讓黎巴嫩真主黨武裝壯大的事件,主要還在於其成功的逼退以色列入侵軍隊,讓以色列放棄佔領的黎巴嫩南部地區,由於長期的戰爭和輿論壓力,以色列於2000年從黎巴嫩南部撤軍,之後真主黨順勢壯大,佔據以色列退出之後形成的權力真空,並且擊退入侵者、收復國土的形象,為真主黨武裝贏得了黎巴嫩廣大的青年支持。

外部力量的持續支援,真主黨轉型合法政黨;

黎巴嫩多年來與強大對手以色列的對抗中,能夠持續壯大,與外部的支援有極大的關係,要知道中東堅定的反以國家,就屬敘利亞和伊朗,敘利亞需要通過外部武裝,來分擔自身直面以色列的武裝鬥爭壓力,通過開闢黎巴嫩第二戰線,消耗以色列的軍事資源,藉此機會謀求奪取被以色列奪走的戈蘭高地,伊朗也同樣如此,伊朗作為中東什葉派國家老大,一直以來是堅定的反以國家,所以兩者持續對同是反以的黎巴嫩武裝支援;

黎巴嫩真主黨,一支從“貝魯特大屠殺”崛起中的武裝

真主黨成員競選議會席位

除了外部支援之外,真主黨如今在黎巴嫩的國內影響逐步壯大,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真主黨就開始逐步轉型成為合法政黨,並開始積極競選黎巴嫩國內的政黨席位,憑藉在黎巴嫩南部多年的耕耘,大量在黎巴嫩南部地區開展民生經濟活動,為當地民眾蓋學校、設醫院,建立健全的政黨活動,讓其贏得了黎巴嫩南部地區廣大群眾的支持,尤其是其反對外部侵略,反對以色列的形象,從2005年以來,真主黨成員首次擔任政府部長,2009年議會選舉中該黨獲得12席,如今真主黨成員已經贏得了黎巴嫩政黨近一半的席位,逐步成為黎巴嫩政黨中最強大的一股力量。

合法的政黨組織,強有力的外部盟友,自己掌握著槍桿子,並且真主黨武裝軍事素養極高,黨內還有著自己的綱領,這樣一支通過艱苦鬥爭成長起來的組織,讓真主黨成為了黎巴嫩境內的最大武裝力量,真主黨的壯大,也是以色列當年“貝魯特大屠殺”事件過後,遺留下來的必然產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