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觀展”走進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 探祕“鹽井古象”縱覽“萬川匯流”

封面新聞記者 羅惟巍 實習生 李永蘭

重慶萬州,自古有“川東門戶”之稱。無論是上溯到遠古,還是下至近現代,萬州獨具特色的峽江文化習俗,令這座城市散發出熠熠生輝的光芒。3月19日下午2點,封面新聞“雲觀展”系列第⑬期將來到萬州,走進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帶領網友探秘遠古時代的陸地王者——劍齒象,縱覽“萬川匯流”的峽江歷史人文。

“云观展”走进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 探秘“盐井古象”纵览“万川汇流”

三峽移民紀念館外景

三峽移民紀念館,是全國唯一一座為紀念三峽百萬大移民而修建的專題性紀念館,同時它還是一座博物館,珍藏著萬州城從遠古到當代的眾多文物、歷史名人手跡等。

據介紹,紀念館內保存了許多三峽庫區考古發掘的出土文物和傳世歷史藝術類文物,涉及古生物化石、陶瓷器皿、雕塑造像、古籍圖書、近現代文物以及三峽移民文物等34個文物門類,共計2萬餘件/套,尤其以大熊貓—東方劍齒象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巴蜀青銅器、唐湘陰窯青瓷器、三峽庫區移民藏品最具地域特色。

“云观展”走进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 探秘“盐井古象”纵览“万川汇流”

東方劍齒象化石

紀念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也是館內年代最久遠的文物——成年劍齒象化石,發現於萬州鹽井溝地區。100萬年前的鹽井溝擁有溫暖溼潤的亞熱帶森林,生活著多種動物物種。劍齒象作為當時的陸地王者,後來由於環境的變遷逐漸滅絕。令人驚奇的是,在鹽井溝同一個深坑內,挖掘出3具完整的東方劍齒象化石,經過模擬還原,成年象高3米、長6米、象牙足有1.8米多長。這些龐然大物為何神秘消失,直播裡就會為網友們講解清楚。

“云观展”走进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 探秘“盐井古象”纵览“万川汇流”

三峽移民紀念館展品

唐宋時期,萬州的名山大川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北宋書法家黃庭堅就是其中之一,他50歲時潛心鑽研書法,創造了“黃書”獨特的藝術形態,56歲受太守高仲本的邀請暢遊西山(今重慶萬州),揮筆寫下了西山題記,刻於石上,即西山碑,他的西山碑被譽為“海內存世,黃書第一”。為什麼西山碑是他的的晚年力作,這其中有什麼故事?

除了豐富的藏品外,三峽移民紀念館建築本身也獨具特色。紀念館外形由稜角分明的體塊組成,宛若長江邊聳立的岩石。內部建築的公共空間融入了陡壁長峽這一三峽元素,建築實體構成的連續的、轉折的傾斜“崖壁”以及“崖壁”自身大大小小的洞口,抽象展現了三峽兩岸傳統聚落的形態,在“崖壁”之上是“一線天”般的玻璃天窗,共同組成了三峽意象。

19日,封面新聞將走進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請跟隨我們的直播鏡頭來探秘峽江文化的潮起潮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