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瑞典應對疫情的方案,有沒有可能是最科學的呢?

特斯拉2019


西方國家之所以採取綏靖政策對待疫情,是基於所謂的人權自由這個大框架考慮的,西方人不會向我們中國人有這麼強的大局意識,集體意識,況且對武器的管理又不像中國,稍有閃失就會搞成暴亂暴動;從另一個層面看,西方沒有中國的舉國動員能力和強大的生產製造能力,社會恐慌情緒一旦形成,醫療資源絕對會癱瘓,給自己造成更大的被動;我認為這才是西方敷衍含糊的最根本原因!


引ysc言


恕我直言,如果大家都真的認為英國、瑞典應對疫情的方案是最科學的方案的話,那不如讓人類重新迴歸到原始社會去好了。

英國人真會玩幽默,他們的這種想法,跟他們的老先輩、十八世紀的達爾文的研究成果何其相似,不就是適者生存嘛!

不檢測、不設防、不阻止,也就是說管它疫情不疫情的,管它新冠老冠的,一切日子、生活照舊,至於到底誰感染、誰不感染,到底誰病癒、誰病亡,同樣是管它呢。總之,一切聽天由命,一切由上帝來安排。

這跟原始社會有什麼區別嘛,可見他們的想法多麼地原始,幾乎可以原始到比達爾文時代還要早。任由全民感染,病好了、扛過去了,自然獲得免疫抗體,這當然媽;可是,如果病不好、扛不過去,那可就直接從地球上消失了呀。

這是哪門子的科學嘛?毫不客氣地說,誰要說英國、瑞典的應對方案是最科學的,那將是天底下最大的笑話。如果這種事情也稱得上是科學的話,那天底下的事,就幾乎再也沒有不科學的了。

這種情況,根本就是不作為,或者說是無能力去為。很多網友說,這不就算是我國古代先聖“老子”的“無為而治”嘛。但老子的無為而治,可真不是完全不作為啊,它強調的是道法自然、順應自然,而不是什麼都不做。

俗話說,疫情無國界、病毒無國界,且病毒無孔不入。我們現在面對的是傳染性極強的新冠肺炎病毒,所以,全球、全世界各國應該聯合起來,共同抗疫,共同應對,共同戰勝疫情。否則,人類的抗疫防線一定會被病毒扯得七零八落,讓自己遭受其害。

其實,英國、瑞典的應對方案,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拿國民的生命作盾牌,讓窮人、社會底層、老幼體弱者直接面對死亡,得不到社會、政府應有的扶助,這顯然是有違社會倫理道德的。

或許,這就是老牌歐洲人傳統的“精英”思維在作怪,他們的方案將這種思維暴露得清清楚楚。可恨的是,一直以來,國內不少公知常常為西方搖旗吶喊,面對這次英國、瑞典的抗疫方案,不知這些公知們的內心,是否會感到愧疚和不安呢?


深秋曲豆


他們在優勝劣汰,像動物一樣遵循自然法則。這背後的代價不敢想象,慘度也不敢想象。

白色恐怖將籠罩所有人,每天肉搏病毒,還要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親人朋友倒在白色恐怖之中,而無能為力,經受身體與精神雙重摺磨。放眼處,哀鴻遍野,白骨森森,人心惶惶恐恐,不知下一個誰死去,也許很多貧民全家死亡,屍骨無收,暴露天野……

這就是一場戰爭,他們這種做法就是不抵抗,不做為,任侵略者肆掠橫行……死去的是老弱病殘,但這裡也有(企業家,軍事家,科研者,發明者……很多行業的尖端人物)結果如達爾文的進化論,進化了種群(體格)但代價太大了!


碧江溶金


近日英國和瑞典紛紛放棄對輕症患者的治療,將醫療主要的醫療資源轉向重症患者,推行“群體免疫”措施,希望藉助“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天然法則去抗擊疫情 。(英國首席科學顧問帕特里克·瓦朗斯表示需要60%的英國人感染病毒,才能使整個英國民族對新冠肺炎產生群體免疫,進而防止疫情的繼續擴大)

至於英國和瑞典做法到底可不科學?目前尚且不好定論,但這個辦法應該是最符合兩國國情的。

首先要明確一點,新冠肺炎病毒的威脅確實很大,致死率也很高,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危害不大,各國政府也不用這麼緊張。

不過新冠肺炎也確實有自愈的可能,而在進行藥物輔助治療的情況下,不少年輕人是能夠在家把病情給扛過去的,因此英國和瑞典才讓輕症患者在家自行隔離。

而更重要的是,英國和瑞典現有的醫療條件不足以應對如此眾多的患者,這麼多人湧入醫院不僅救治不過來,還會影響島其他病人,索性讓輕症患者拿藥回家,集中全力救治重症患者,這樣還能有所兼顧,不至於顧此失彼。

除了醫療能力有限以外,英國人和瑞典人對疫情的漠然才是讓兩國政府最為頭疼的事情。即便意大利的例子就擺在面前,英國人仍然認為新冠肺炎只是一次流感而已,根本不介意,各種活動照常舉行,學校也拒絕停課,甚至告誡不來上課的同學將被扣學分,搞得留學生們都快瘋了。

對此英國政府也非常無奈,最後就用了一招激將法。

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在3月12日的記者發佈會上表示,新型冠狀病毒是“一代人面臨的最嚴重的健康危機”,他強調將新冠病毒與季節性流感相比較是錯誤的。(鮑里斯發表講話)

鮑里斯接著又說道:

“我必須對你們和英國公眾說實話,將有更多人死去,越來越多的英國家庭將會痛失親人。疫情將繼續在全球範圍內蔓延,這是不爭的事實,人們應當做好準備,以應對在未來幾個月,疫情造成的惡劣影響。”

鮑里斯此言一出,立即觸動了英國人的心絃,一聽說真的可能會死人,往日天不怕地不怕的英國人終於“慫了”,第二天大街上的人就開始明顯減少。(倫敦街頭的行人減少了很多)

總的來說,英國和瑞典的“集體免疫”實屬無奈之舉,他倆也很難複製中國的經驗,於是只能作出如此決定。

當然,英國政府和瑞典政府自己本身也有許多問題。例如至今還不禁止大型集會,不給學生放假,這都進一步助長了疫情的擴散。


千佛山車神


最合理的治療方案應該是儘快控制疫情,用最大的努力讓病毒減少擴散,然後收治病人,治療患者,如果說醫療系統控制不了這麼多人的話,政府應該起一個帶頭作用,讓這些人能夠認識到這種病的嚴重性。



而不是政府直接跟民眾說,為了保證你們的人權,我們選擇拒絕關閉公眾場合,學校也照常上課,政府的這種行為會讓一些人覺得在這種看似民主的表面背後,實際上是反映了這些政府在應對重大事件時的無能,所謂的群體性免疫所要付出的代價就是那些年紀大或者有基礎病的人,他們的身體條件不太好,免疫力也不強,很容易成為病毒的目標。



現在我認為西方國家眼中最科學的方法應該是“眼不見為淨”,現在他們採取了四不政策,就是不檢測,不收治,不隔離,不公佈,估計這些政府也是怕公佈數據以後會引起社會恐慌,而他們現在又沒能力收治和隔離,所以乾脆就不公佈了。

現在並不能說這種以死亡為代價的前提的群體性免疫是科學的,英國首相在發佈群體性免疫政策的時候,也表示會有一些家庭成員提前離開,這就意味著幾乎所有感染新冠病毒的家庭,家裡的老人都有可能會去世,而最近正在積極救治的意大利,它的報紙上,平常只有一頁半的訃告,現在已經上漲到了十幾頁,上面大多數都是老年人,可以說現在的疫情真的是非常嚴重,意大利政府如此積極地抗擊疫情都發展成這個樣子,倘若意大利和瑞典也確診的話,恐怕他們的確診人數和國家公民的比例不會差太多。


這種以人命為代價的方式如果是正確的,那麼我國一開始就不會花這麼大力氣,讓全中國十幾億人都待在家裡不出門了,當年的非典,現在的新冠肺炎,我們都採取了相應的政策去和病毒做抗爭,事實證明我們是正確的,科學的。

現在西方國家採取這種措施,並不是因為這一種措施是正確的,而是因為西方國家的疫情已經失控,他們從阻礙疫情擴張到現在延緩疫情發展,已經錯過了這兩個階段的黃金氣,剩下來的只能是聽天由命,最後一個辦法只能是選擇這種群體性免疫,別的也沒什麼辦法了。


風雲一點通


英國、瑞典應對疫情的方案,有沒有可能是最科學的呢?只有可能是偽科學!

先來看一下,3月16日李蘭娟院士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怎麼說:

1. 一些國家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提出的“群體免疫”觀點, 是對老百姓不負責任的做法。

2. 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經驗和教訓,值得其他國家學習和借鑑。


一. 英國、瑞典應對疫情的方案。

1. 英國政府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希望通過約60%英國人感染輕症新冠肺炎,來獲得群體免疫。同時宣佈不再檢測和確診新型肺炎患者,中輕症患者自行隔離等。

2. 瑞典政府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聲稱已經沒有可能阻止新冠疫情在瑞典的傳播。同時宣佈不再對輕症患者和疑似患者進行新型冠狀病毒檢測。

二. 英國、瑞典目前的抗疫政策是投降政策。

1.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大家都在從協力抗疫。早期疫情嚴重的中國,之後疫情嚴重的伊朗、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甚至是美國,即使大量人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但是大家都抱著一個必勝的信念去戰鬥,這些都是科學的決策。


2. 英國、瑞典的疫情沒有上面提到的國家嚴重,而在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時,卻早早舉手投降了。就英國的“群體免疫”而言,6600萬的總人口,60%的病毒感染率,就是大約4000萬人,3%的病毒感染致死率計算,就是120萬人的生命。那麼多鮮活的生命,看著他們痛苦死去,這是科學嗎?!


三. 積極面對,合力抗疫才是科學的防疫決策。

1. 科學的抗疫決策,應為民眾的健康和生命著想,以民眾的利益最大化為首要。武漢疫情爆發之後,黨和國家以“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的口號來號召和組織全國人民積極進行抗疫,這才是科學的抗疫決策。


2. 抗疫不是一個國家的事情,是全球的事情。英國、瑞典的消極抗疫政策會害了本國人民,也會影響到其他國家的抗疫實施,相信兩國的民眾不會就此答應。


結尾語:希望英國、瑞典能早日回到抗擊新冠肺炎的正確道路上來!


滄海人間


不是科學不科學的事情,而是人道不人道,應該不應該了。意思就是,來來來大家都把病毒帶回家分享給家裡所有人,爭取全國感染,我們就該幹啥幹啥,最後活下來的都是自己人,然後滿世界的都可以亂跑了,反正這病毒我們已經有抗體了!這樣不但不負責任,更是荒唐至極,明年如果再來一個新病毒,他們還要全國試試?這個病毒毒不死,下一個就不一定,如果有全國有抗體了,病毒還會變異。


無限穹奇


英國激將法不錯!



ZhouZhou2188277590


假如把這次的新冠肺炎比作是洪水災害,世界各國在治水方面共給出了2種方案:

第一種是中國的“大禹治水”式自救,全國上下齊心協力生死與共,堅決遏制洪水向外蔓延;

第二種方案是英國和瑞典採取的“諾亞方舟”式自救,有錢人花錢買張船票上了方舟,貧窮的人只能淪為英國政府口中60%的“感染群體”,等貧苦的人群有了抗體,有錢人再下船重建家園。

英國提出的“群體免疫”方案解讀

咱先看看英國提供的方案是怎麼樣的?根據英國政府發佈的抗疫規劃,整個疫情控制分為4個階段:遏制、延緩、研究以及緩解。隨著英國本土確診數量的增多(目前確診1395例,死亡35例,昨日新增251例),英國政府12日宣佈疫情遏制階段已經失敗,目前進入第二階段,即延緩階段。

首先,這個“延緩階段”怎麼解讀呢?

延緩階段也就是利用“群體免疫”策略,儘可能的把疫情高峰期出現的時間延後,錯開流感季節。而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把普通流感高峰期和新冠病毒的爆發期給錯開,避免醫療系統因為就診人數的增加而癱瘓。

下一步我們講講英國政府所提到的“群體免疫”是什麼?

通俗來講,由於新冠病毒的致死率並不是很高,所以只要有越來越多的人被新冠病毒所感染,就會有越來越多人在感染後痊癒,而這部分治癒的人就會天然產生對病毒的免疫力,也就是抗體。只要獲得免疫力的人足夠多,病毒就很難再向外傳播。

那麼,上文中的“足夠多”具體需要多少人才能達到效果呢?

英國專家通過仿真建模計算,當總人口中60~70%的人被感染並康復後,群體免疫效應就會顯現,病毒再次爆發的概率就大大降低。

英國政府提出的“群體免疫”是否有科學依據?

“群體免疫”並非是笑談,確實是有其科學依據,可歸納總結為達爾文先生提出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選擇學說。畢竟,病毒的致死率並不高,在這次病毒的侵襲下,絕大多數的人會生存下來,這部分生存下的人就會產生天然抗體,保證下次病毒來襲時不會得病。只有小部分的人群因為體內沒有相應的酶或者免疫力低下,就會被病毒所淘汰。按照這種理論,英國經過幾代人的繁衍,全民就會有對病毒的天然抵抗力。

但是,在醫學如此發達的現代社會,仍然依靠原始的“自然選擇”去面對病毒,說出去多少有點貽笑大方了!

這種方式說好聽點就做自然選擇,說難聽點是“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群體免疫”的後顧之憂

第一點,我們假設上帝光顧了大英帝國,英國所提出的“群體免疫”策略僥倖成功了,這有什麼後果嗎?
我們知道,英國目前大約6600萬人口,按照“群體免疫”策略中70%的人口需要被感染病毒來計算,則英國會有超過4700萬人感染這種病毒。

而當前新冠病毒的死亡率為您2.3%,重症率為19%,而且英國老齡化問題特別突出,英國的死亡率可能會遠超過3%,這時就會造成100多萬人死亡和800萬重症患者。

請問,面對如此之多的患者,英國的醫療系統如何運轉?

要知道,武漢在這次新冠病毒中最高峰是“僅”上萬人感染,就徵用了全國的醫療物資,數千名醫護人員馳援。英國的動員能力低下,在上百萬人的求救下,醫療系統百分百癱瘓。

第二點,“群體免疫”真的會有效嗎?

上述我們我們假設的是英國的策略成功了,但我們考慮一下,英國的方案會成功嗎?

“群體免疫”成功的前提是新冠病毒不會再次變異,一旦病毒產生變異,這60%的人口產生的抗體將無法對“新病毒”有效,上百萬的人口將為了這個愚蠢的策略白白犧牲,目前尚未有證據表明新冠病毒不會變異。

而且,歷史上群體免疫成功的案例往往是有疫苗輔助,然而不幸的是,到目前為止,針對新冠病毒的疫苗尚未研發成功。

總之,當前的新冠病毒的致病機理尚未明確,採取如此激進的策略是對大眾生命的不負責。

政治和經濟壓力下的無奈之舉

作為老牌發達國家,英國和瑞典難道沒有評估過“群體免疫”的嚴重後果以及科學依據嗎?我認為當然不是,英國擁有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等頂級科研機構,科學研究能力毋庸置疑,而英國採用如此消極的應對措施,背後可能是經濟壓力等多重因素考量。

綜合下來,原因有三:

原因一:自由是西方國家最為看重的,速來有“生命誠可貴、自由價更高”的傳統,所以中國封閉式的隔離管理,在英國無法複製,這種情況下,很難做到隔離治療,只能任由其發展。

原因二:新冠肺炎的治療非常昂貴,而我國採用的是一經確診政府全額報銷的治療方式,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經濟壓力,也只有強大的國力作為支撐,才有檢測和治療的實力。而英國採用的是個人承擔費用,政府無力承擔全民治療,所以最好的辦法是繼續落實自由理念,自生自滅。

原因三:英國是資本主義的起源地,推崇投入與回報的比例關係,這種高投入、零回報的“中國式”治療,是無法被資本主義所吸納的。

總之,英國和瑞典應對疫情的方案,完全沒有現代科學依據,純粹是在政治和經濟壓力下的無奈之舉,這種消極的應對方案是對英國民眾的極不負責!

相反,咱們中國採用的全民檢測和全民免費治療的方案,始終將人民的生命當做最寶貴的財富,這樣的祖國誰能不愛?

這裡是科學驛站,一個傳播科學的小窩,歡迎關注~

科學驛站


英國、瑞典應對疫情的方案,有沒有可能是最科學的呢?

什麼叫科學?

什麼叫不科學?

現代醫學叫循證醫學,就是凡事都要講證據;也叫科學醫學,本質上仍然是講證據。

那麼,英國、瑞典應對疫情的方案,是不是基於基於證據的呢?

如果不是我國自2月份控制住疫情,英國目前的防疫策略就是WHO建議的標準策略

2月初,正值我國疫情發展的高峰時期,WHO傳染病科學和技術諮詢小組(STAG-IH)和秘書處聯合在日內瓦召開技術會議,對COVID-19疫情信息進行了分析。

得出的基本結論是,目前中國以及其他疫區應該繼續採取積極的限制/遏制((confinement/containment)策略,以儘可能控制有傳染源,阻斷傳播途徑。

中國境外的傳播幾乎都能找到傳播途徑,僅有少數找不到傳染源的社區傳播。

在2月份中,WHO將會積極監測世界範圍內的社區傳播情況,一旦發現存在廣泛的社區傳播,那麼,COVID-19就被認為是跟流感一樣不能被控制的流行病。

屆時,WHO將會改變策略建議,由積極的限制/遏制策略,轉變成限制/緩解(confinement vs mitigation)策略,WHO正在積極的制定confinement vs mitigation策略文件:

因為,目前的遏制策略雖然對於未知傳染病的遏制最有效,但是卻需要巨大的人力,政治,社會和財務成本。

我們(WHO)需要明確基於什麼樣的證據標準,確定何時從遏制轉向管理後果的緩解策略。

這需要考慮以下許多因素:

  • 社會認同/公眾反應

  • 成本/對旅行和貿易的影響

  • 疾病嚴重程度

  • 地理分佈

  • 病例數量

  • 疾病流行病學

  • 現有和預期的未來藥物對策

  • 與傳播有關的風險

  • 當前的戰略應對計劃

  • ……

WHO的限制/緩解策略正是英國現在實施的那一套

就是說,WHO認為,一旦確認COVID-19成為一種像流感那樣不可控制的流行病,WHO將會隨時“舉白旗”,轉為緩解策略。

而WHO的緩解策略正是英國現在實施的一套。

而瑞典和英國也正是在WHO於3月11日宣佈COVID-19成為全球大流行病,即按照經典流行病學理論說是不可控制的流行病時才改變策略,更新了系列指南。

比如,這份居家自我隔離指南更新日期就是3月12日。

儘管,WHO總幹事在宣佈大流行時把COVID-19稱為有史以來第一個可控制的大流行病,全球應該繼續實施遏制策略。

但是,保守的英國人依然沒有認同WHO改寫教科書的“可控制的大流行”的說法,依舊按照經典流行病學理論將策略調整為緩解,就是被外界安上“群體免疫”的方案。

中國快速遏制疫情,改寫了教科書,甚至說還寫了流行病學歷史,也讓WHO改變了初衷

WHO為什麼會改變了原先的初衷,不惜改寫教科書,把COVID-19定義為“悖論”式的可控制的大流行病呢?

因為,期間中國快速遏制疫情的成功。

這也讓包括英國在內的西方國家無所適從。

當然,這並不全因為英國人的保守,更在於其有限的社會資源,自忖不足以支持中國式的全面遏制方略。

這一點,英國方面在系列文件和發佈會上都由明確說明。

用大白話就是,英國人承認自己沒有那麼多錢,那麼多人支撐它們照抄中國的作業。

因此,很難說哪種策略科學,哪種不科學。

如果非得較真,我們不妨這麼說:

  • 中國的防疫策略是改寫經典教科書的新科學;

  • 而英國、瑞典的策略是一種傳統的、更經濟的舊科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